古代圣王大舜,旧籍中众说纷纭,或是有种种神异的神话人物,或是具有生活情节的传说人物,或是列入官定史籍的真实人物。近代以来,有的学者因其神话传说成分很多而怀疑,否认其真实性,以为纯属虚构。如今,随着人类社会学的探讨,考古发掘的旁证,古文字的诠释,肯定其存在的史学家渐渐多起来了。
民间对于英雄、名人往往夸张附会,使之传奇化,神话化。近代的曾国藩就被神化为巨蟒转生(见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更早的如朱元璋、赵匡胤、关羽、刘邦等都有一些妖异的传说。汉代王充《论衡》就对先秦史传的许多说法予以批判。如《奇怪篇》对夏母吞薏苡而生禹,殷母吞燕卵而生契等。如《书虚》等评诸“虚”现象的各篇,《语增》等评诸“增饰”现象的各篇,都举出把历史名人神化的种种例证。由此可见,增饰、虚构、甚至歪曲名人的形象和事迹既是一种普通的现象,故而不能妨碍我们相信他们的存在,而是促使我们经过考据和论证来恢复其真相。 我国相传的古代历史,顾颉刚曾说是层累造成的。在孔子、墨子、孟子之时,他们还不知道上古有个黄帝、炎帝,更不知道有个盘古。战国后期才有黄帝一名出现,盘古的出现更在三国以后。儒、墨两家号为“世之显学”,它们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两个学派,他们所知道的最古的帝王不过是尧舜。所谓“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特别是儒家极重历史,我国古代的史籍(《书经》、《春秋》)就是儒家留传下来的。所谓孔子“好古敏以求之”。后来所建构的道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九人系列。最早的学派所知所传的最早的帝王即是尧、舜和禹。所谓“三皇”以及“五帝”系列是层累虚构的。我们只能相信孔墨所相信的尧舜是真正的历史人物。
尧舜禹三人,禹的存在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既承认夏朝的存在,势必也要肯定禹的存在。不管传说他是一条龙也好,或是一条虫(蛇)也好,仍然否定不了其“夏高祖”的地位,既是人祖,凡稍有生物学常识者,当然知其是人。编撰于战国时期的《尧典--舜典》,主要内容与《墨子》、《孟子》所引据者相同。二典的最后定稿当在秦皇统一全国的前期,虽时间较后,然而所表述的尧舜事迹毫无神怪色彩,应是依据儒门传授的古代经籍而写作的。《书经•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儒、墨所传史册,当是从殷朝史官承传而来,他们自然不信从民间传说、神话中的离奇成分。尤其舜既是殷人的始祖,其典册所传亦必翔实,《今文尚书》中的典、谟记载,虽有颂祖扬善之偏见,但非脱离现实生活之虚构,可信性较高。 《尧典》和《舜典》原为一篇,经后人改为两篇,并于《舜典》前伪加了“曰若稽古帝舜”等28个字。据《大学》所称,原名应为《帝典》。《帝典》虽记载尧舜二君,但从全篇考察,不难发现,其主要人物是舜,不仅因为为舜的政绩最多,而且尧的出现也是为了铺垫舜的登场亮相,他的功绩主要是发现提拨舜这个人才。儒墨两派学者传述的尧较为空泛,所以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论语•泰伯》)看来,上古最早的圣王真正的主题人物是大舜。
2、古籍所载大舜之经历
我们研究古史,在古文献资料方面理应分辨其源流,只肯定早期儒、墨之说,即只承认尧舜为最古,而且尧在其中也只是为舜的陪衬而存在的。司马迁虽轻信了后出的《大戴礼记》中的篇章,但叙述大舜的出身经历部分,则大体依据儒墨早期的说法: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
这一段确定舜登王位以前的经历,其材料来源是:
民间对于英雄、名人往往夸张附会,使之传奇化,神话化。近代的曾国藩就被神化为巨蟒转生(见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更早的如朱元璋、赵匡胤、关羽、刘邦等都有一些妖异的传说。汉代王充《论衡》就对先秦史传的许多说法予以批判。如《奇怪篇》对夏母吞薏苡而生禹,殷母吞燕卵而生契等。如《书虚》等评诸“虚”现象的各篇,《语增》等评诸“增饰”现象的各篇,都举出把历史名人神化的种种例证。由此可见,增饰、虚构、甚至歪曲名人的形象和事迹既是一种普通的现象,故而不能妨碍我们相信他们的存在,而是促使我们经过考据和论证来恢复其真相。 我国相传的古代历史,顾颉刚曾说是层累造成的。在孔子、墨子、孟子之时,他们还不知道上古有个黄帝、炎帝,更不知道有个盘古。战国后期才有黄帝一名出现,盘古的出现更在三国以后。儒、墨两家号为“世之显学”,它们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两个学派,他们所知道的最古的帝王不过是尧舜。所谓“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特别是儒家极重历史,我国古代的史籍(《书经》、《春秋》)就是儒家留传下来的。所谓孔子“好古敏以求之”。后来所建构的道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九人系列。最早的学派所知所传的最早的帝王即是尧、舜和禹。所谓“三皇”以及“五帝”系列是层累虚构的。我们只能相信孔墨所相信的尧舜是真正的历史人物。
尧舜禹三人,禹的存在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既承认夏朝的存在,势必也要肯定禹的存在。不管传说他是一条龙也好,或是一条虫(蛇)也好,仍然否定不了其“夏高祖”的地位,既是人祖,凡稍有生物学常识者,当然知其是人。编撰于战国时期的《尧典--舜典》,主要内容与《墨子》、《孟子》所引据者相同。二典的最后定稿当在秦皇统一全国的前期,虽时间较后,然而所表述的尧舜事迹毫无神怪色彩,应是依据儒门传授的古代经籍而写作的。《书经•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儒、墨所传史册,当是从殷朝史官承传而来,他们自然不信从民间传说、神话中的离奇成分。尤其舜既是殷人的始祖,其典册所传亦必翔实,《今文尚书》中的典、谟记载,虽有颂祖扬善之偏见,但非脱离现实生活之虚构,可信性较高。 《尧典》和《舜典》原为一篇,经后人改为两篇,并于《舜典》前伪加了“曰若稽古帝舜”等28个字。据《大学》所称,原名应为《帝典》。《帝典》虽记载尧舜二君,但从全篇考察,不难发现,其主要人物是舜,不仅因为为舜的政绩最多,而且尧的出现也是为了铺垫舜的登场亮相,他的功绩主要是发现提拨舜这个人才。儒墨两派学者传述的尧较为空泛,所以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论语•泰伯》)看来,上古最早的圣王真正的主题人物是大舜。
2、古籍所载大舜之经历
我们研究古史,在古文献资料方面理应分辨其源流,只肯定早期儒、墨之说,即只承认尧舜为最古,而且尧在其中也只是为舜的陪衬而存在的。司马迁虽轻信了后出的《大戴礼记》中的篇章,但叙述大舜的出身经历部分,则大体依据儒墨早期的说法: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
这一段确定舜登王位以前的经历,其材料来源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