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吧 关注:2,160,574贴子:40,561,730
  • 4回复贴,共1
古代圣王大舜,旧籍中众说纷纭,或是有种种神异的神话人物,或是具有生活情节的传说人物,或是列入官定史籍的真实人物。近代以来,有的学者因其神话传说成分很多而怀疑,否认其真实性,以为纯属虚构。如今,随着人类社会学的探讨,考古发掘的旁证,古文字的诠释,肯定其存在的史学家渐渐多起来了。

    民间对于英雄、名人往往夸张附会,使之传奇化,神话化。近代的曾国藩就被神化为巨蟒转生(见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更早的如朱元璋、赵匡胤、关羽、刘邦等都有一些妖异的传说。汉代王充《论衡》就对先秦史传的许多说法予以批判。如《奇怪篇》对夏母吞薏苡而生禹,殷母吞燕卵而生契等。如《书虚》等评诸“虚”现象的各篇,《语增》等评诸“增饰”现象的各篇,都举出把历史名人神化的种种例证。由此可见,增饰、虚构、甚至歪曲名人的形象和事迹既是一种普通的现象,故而不能妨碍我们相信他们的存在,而是促使我们经过考据和论证来恢复其真相。 我国相传的古代历史,顾颉刚曾说是层累造成的。在孔子、墨子、孟子之时,他们还不知道上古有个黄帝、炎帝,更不知道有个盘古。战国后期才有黄帝一名出现,盘古的出现更在三国以后。儒、墨两家号为“世之显学”,它们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两个学派,他们所知道的最古的帝王不过是尧舜。所谓“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特别是儒家极重历史,我国古代的史籍(《书经》、《春秋》)就是儒家留传下来的。所谓孔子“好古敏以求之”。后来所建构的道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九人系列。最早的学派所知所传的最早的帝王即是尧、舜和禹。所谓“三皇”以及“五帝”系列是层累虚构的。我们只能相信孔墨所相信的尧舜是真正的历史人物。

    尧舜禹三人,禹的存在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既承认夏朝的存在,势必也要肯定禹的存在。不管传说他是一条龙也好,或是一条虫(蛇)也好,仍然否定不了其“夏高祖”的地位,既是人祖,凡稍有生物学常识者,当然知其是人。编撰于战国时期的《尧典--舜典》,主要内容与《墨子》、《孟子》所引据者相同。二典的最后定稿当在秦皇统一全国的前期,虽时间较后,然而所表述的尧舜事迹毫无神怪色彩,应是依据儒门传授的古代经籍而写作的。《书经•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儒、墨所传史册,当是从殷朝史官承传而来,他们自然不信从民间传说、神话中的离奇成分。尤其舜既是殷人的始祖,其典册所传亦必翔实,《今文尚书》中的典、谟记载,虽有颂祖扬善之偏见,但非脱离现实生活之虚构,可信性较高。     《尧典》和《舜典》原为一篇,经后人改为两篇,并于《舜典》前伪加了“曰若稽古帝舜”等28个字。据《大学》所称,原名应为《帝典》。《帝典》虽记载尧舜二君,但从全篇考察,不难发现,其主要人物是舜,不仅因为为舜的政绩最多,而且尧的出现也是为了铺垫舜的登场亮相,他的功绩主要是发现提拨舜这个人才。儒墨两派学者传述的尧较为空泛,所以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论语•泰伯》)看来,上古最早的圣王真正的主题人物是大舜。 
2、古籍所载大舜之经历

    我们研究古史,在古文献资料方面理应分辨其源流,只肯定早期儒、墨之说,即只承认尧舜为最古,而且尧在其中也只是为舜的陪衬而存在的。司马迁虽轻信了后出的《大戴礼记》中的篇章,但叙述大舜的出身经历部分,则大体依据儒墨早期的说法: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

    这一段确定舜登王位以前的经历,其材料来源是:



1楼2005-10-19 23:10回复

    。”《地形训》又云:“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可见《淮南子》以为的“中土”(冀州)却包括现在河南省以东的

    泰山。在《尔雅》的《释山》中虽说泰山是五岳之东岳,但是在《释地》中却说“中有岱岳”,与《淮南子》的说法相同。关于冀州,《尔雅

    ·释地》说:“两河间曰冀州。”晋郭璞注云:“自东河至西河。”尤其是以著名的泰山为中州(冀州)的坐标,这与变动较多的河流不同,

    “稳如泰山”是千万年不迁移的。不过,泰山又被称为东岳,这一矛盾的原因,反映了古人(主要是夷人)的地理观念的扩大。最早的视野小

    ,故以为东夷腹地泰山在大地中央;后来视野大了,才改称泰山为东岳的。如此说来,舜所居之冀州比后世所谓的冀州地域则更靠东一些,达

    到今山东省境内。 
        我们可以看到《吕氏春秋》在列举州名时的解释:“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

    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其余各州则扬州(越),荆州(楚),雍州(秦),幽州(燕)云云。反映了《吕氏春秋》所

    依据的来源也许与《禹贡》的写作时间相同或更早一些,因为还没有摆脱了以战国的封国现状来比附九州的痕迹。关于《禹贡》的撰写年代,

    史念海根据《禹贡》列举的进贡至帝都的水运航道,以及战国有关史实,认为它其实是梁惠王的一个统一天下的蓝图,应是梁(魏)国的官方

    人士所撰写。梁惠王自认为是晋国的正统的继承者,所以向孟子夸口“晋国天下莫强焉”。这里的“晋”即梁(魏)的代称。我们应注意到《

    吕氏春秋》称“冀州——晋也”,也可佐证以晋作为冀州的因缘。梁惠王不但以自己为晋的正统代表,而且还打出夏的旗号,以当代的夏禹自

    居。《战国策•秦策》曾载“魏(梁)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盟会)。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那么高举“夏禹主义”的染

    惠王,支持臣下撰写《禹贡》应是顺理成章之事。关于《禹贡》作于梁惠王之时,史先生举出大量例证,是很有说服力的,其详请参考他的《

    论禹贡的著作年代》(载于《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出版)。梁惠王虽自称为晋国的继承者,但其都城却已离开原晋国的腹地(今山西

    省一带),而迁移至梁(今开封市)这一东部地带了,因此已到了最初九州命名的冀州所在。那么,这种“晋等于冀州”的含义就复杂了。一

    方面梁惠王的魏等于晋,另一方面他又称夏王,他居住的大梁等于《禹贡》中的冀州。这个冀州地域扩大了,更模糊了。《楚辞•九歌•云中君

    》也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这就是被孟子称为东夷之人的舜的居地被后人纳入冀州的原故。当然舜被纳入冀州的原因,也来自

    伪孔传所引据的冀州是“帝都”的旧说。

        既然冀州是中土,八方的中心,必然是“帝都”所在。古帝王的舜被套进这个理想的地理模式中去,而尧也不例外。如杜预于《左传·哀

    公六年》注云:“唐虞及夏,同都冀州。”而且《禹贡》的注解者都说尧舜禹三帝皆建都冀州,所有贡品,都从八方(其他八州)向冀州输送

    。古籍中关于尧舜禹建都的地名不同,众说纷纭,这时都可以套入冀州这个大圈圈中去,冀州的地界必更模糊。我们如把旧说如尧都平阳、舜

    都虞丘等等不同地名考来考去,便会陷入泥潭而滞阻不通。如果我们认识到,九州是战国稷下学者们以及梁惠王御用的史官们应大一统的理想

    而制造的专有名词,他们头脑中想像“天圆地方”,全中国是个大方块,所谓“地方九则”(《楚辞•天问》),不管按井田说,把全国划为九

    井,然后将冀州一名填入井形之中块也好;或者先以冀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为八个方位,定名为各州也好,都是人为的定位法。这个大一统

    的中国概念,是随着人们视野的大小,人们的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不同的。较早时东部地区的人以岱岳(泰安)为中心,梁惠王则又以大梁(开
    


    3楼2005-10-19 23:10
    回复
      2025-11-27 08:40: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陶于东夷的。既是东夷,那末山西永济的舜迹就要排除在外了。更有一点也被郦道元忽略了,即先秦古籍所指舜的事迹,都强调了他不是在一

      地活动,而是在东夷各地周游教化,“往而为之者,所以救败也”。(《韩非子》)故而“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管子》

      )山西永济县的舜迹却是集中于一地,好像开了个大舜遗迹博物馆,违背了古老相传大舜转徙各地的史实。这显然是后代人根据舜的传说附会

      假托而成的。 

          济南历山(又名舜山,舜耕山,今俗呼千佛山)应为舜所耕之历山,其理由为:

          1、舜是上古东夷人之领袖,济南在泰山之北,古济水之南,属东夷地区。 
          2、东夷地区包含今山东省各地,山东各处之历山的命名,以史籍考之,此地之命名为最早。《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王建四十年(公

      元前225)“秦兵次于历下”。此历下即“历下邑”,应在春秋时已置。《三齐记》云:“历下城南对历山,城在山下,因名”。济南之历山一

      名,见于史籍早于菏泽等地。

          3、济南历山有关舜的遗迹传说最早而承传有绪。汉高诱注《淮南子》已载历山在济南历城。如历山之舜祠,山下之舜井、历水,泺源上之

      娥英祠及娥英河,已在公元500年左右为《水经注》记录。当时已有娥英河之名,可以推测娥英祠之建立当在汉代或更前。北魏史学家魏收于天

      统二年(566)任齐州(济南)刺史时曾登舜山,并赋诗(见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魏书•地形志》及《隋书•地理志》皆认为是济南的

      历山为舜所耕者。其后唐人封演的《封氏见闻记》也对济南的历山有记载,却以为历山在齐州城东,其北有舜井,并引魏炎在乾元(唐庸宗年

      号:758-760年)中题诗:“齐州城东舜子郡,邑人虽移井不改。”“济南郡里多沮洳,娥皇女英汲井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道经济南,也

      曾为舜泉题诗(见《欧阳文忠公集》。《古迹志》又云:“传舜耕于历山,今南门名舜田门。”足证自古以来,历代以此为舜耕处者大有人在



          4、尚有一反证,即济南的舜迹,仅有先秦古籍所载除东夷、冀州之外的十处中的历山一处,既无雷泽,又不在河滨(古时黄河不经济南,

      它处于济水之滨)。符合原始载记舜迁徙各处的史实,不像菏泽或山西永济那样把行迹集中于一地的具有人为效应。     因此,当宋代文献学

      家兼著名古文大家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于熙宁六年(1073年)撰《齐州二堂记》,他反驳《水经注》引据郑玄的历山“在河东”,肯定历山在

      山西永济县的观点,提出:   以予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相远,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皆在鲁、

      卫之间,地相望,则历山不宜在河东也。《孟子》又谓“舜,东夷之人。”••• •••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放其城

      名历城为信然也(见《南丰先生集》)。曾巩的判断用词不多,已经抓住要害,即历山应在东夷地区,排除了山西等地的舜迹;济南之历山见

      于图记者最早,进一步排除了山东其他各地之历山。今更补充一点:史籍称大舜不常居一方,在登位之前教化四方,耕稼陶渔皆不同地。菏泽

      既为渔钓之雷泽,自与历山异地,自然也在排除之列。

          总之,舜耕之历山应在今济南市。

      5、大舜生平活动地区考

          找到历山这个坐标,又划定古东夷地区(今山东省为其腹地)这个范围,大舜活动之各地可根据其起所处皆有相当距离,但皆不出千里之

      内的原则来考察之。

          先考其生卒地,言其生地者,仅有《孟子·离娄下》一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孟子言舜卒于鸣条,赵歧之注未实指,仅谓其背负大海而已。考汉人所为之《尚书序》谓"伊尹相汤伐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云"汤伐桀,战于成,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淮南子·主术训》亦谓汤伐桀"困之鸣条,禽之焦(一作
      


      5楼2005-10-19 23:10
      回复
        济南人!


        7楼2005-10-20 22:41
        回复
          我也是济南人啊···


          8楼2013-09-10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