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州吧 关注:27贴子:109
  • 4回复贴,共1

民国时期的郑州(郑县)状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趋繁荣之郑县】
本省社会调查之三 《河南政治月刊》
郑州为豫省惟一之商埠,扼平汉陇海两路之交点,为全国交通最重要之枢纽。民国前七年自行开放。贸易颇盛,为河南之冠。今将其风俗,人性,境界及居民,市面之情形,工业之概况,名胜与土产,交通现状,教育之兴衰,撮要述之如次。
【地域人口】
全县总面积,约五千四百方里。东邻中牟,南连新郑洧川,西界荥阳广武两县,北依黄河,与对岸原武为毗邻,南岸滩地数十顷,为两县交界之处,因界限不清,每争滩地,人民时起冲突,杀人流血每年有之。去冬因两县之争执民厅特派员清丈,划分界限,此案始告解决。全县人口,约二十七万五千余人,城市占八万余名。全县可耕之地,约六十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亩。不可耕地,二万五千数十亩。
风俗人情
在民元以前,城市乡尚称一致,均属朴质不文,自民十至今,城乡风俗人情,遂渐异趋。分述如下:
一,城市方面,自开商埠以来,繁华日盛,外来居民,日渐增多,因此城市之居民,为外来居民所染,服装饮食,日趋繁丽,食必滋味,穿必文巧,男女游手好闲,因此生计日?。近三年来,更为困难,因之距城市五里之内,男子做盗贼,女子为暗娼,素见不鲜,城市青年男子,西装革履,女子剪发旗袍,随时随地,触目皆是;讲爱情,住旅馆,开房间,年来亦渐渐发生矣。将来社会之恶化,不难与上海并驾矣。
二,乡村方面,男子多务农,能耐劳,性朴实,智识甚低迷信了深,祭神送鬼,时有所闻;故数年以来,受红枪会之煽动,逞凶作乱,累及杀身之祸者多矣;并好贪小利,一切行为,俱以金钱为标准,一经诱惑,则盲然以从,近几年来,入天主耶酥教颇多。考其原因有三:一为吃教,二为恃教,三为信教求福。该县虽处黄河流域,人民之国家观念毫无。四乡女子多缠足,较一般男子为灵敏,善纺织,耐劳苦,富于贸易性,每日肩挑布卷,虽距城三四十里之遥,亦来往售卖。男子不讲卫生性肮脏,蓬头垢面数日不洗不整。女子衣二尺八九寸过宽长衫,行走足下似代尾,前勾后重,一似下窑之灯,冬日尚可,夏日行走对,真乃恶气薰人。然女子性虽灵敏,因好贪小利,不惜暗操神女生涯,故有“郑声淫”之称。
【商业情况】
近年来,营业尚称不恶,大有蒸蒸日上之势,全市共分二处,【一为车站】,大小商店一千家,房屋建筑皆系新式,颇为壮观,各街商业最繁盛者,一,大同路,德化街,福寿街,此三路中,绸缎店,正头庄,百货商店,陈设奇巧古玩,尽人之需要,无奇不有,每日自早至晚,街上行人拥挤异常,可称全市商业会萃之所。二,一马路,二马路,此二路中,客栈,旅馆,中西饭店居多,每日平汉陇海两边临时站时,来往行人途为之塞。三,钱塘里,南川街三马路,除一般资本略小之营业外,设有普乐戏团一,聚明舞台一,真明电影院一,内中游艺较佳者,首称普乐。四,振兴街,兴隆街,居有数十家花行,及多数运输业,此两业受现在时局之影响,较数十年前营业畅盛,有天壤之别。
五,顺河街,西关大街,粮商及皮行多在焉,每日马车人力车,来往行人,更为复杂。六,河北沿,乃娼妓云集之所,甲乙丙书寓约五百余家,每日午后游人络绎不绝,此绝可称资本主义之销金窟。
【二为城内】。街市房屋建筑皆为旧式,铺户约二百余家,各种商业,在营业上不及车站多矣。惟有最近之南大街。新由禹州运?药行一二十家,在形势上大有一日盛一日之势。房租地皮,亦遂加增数倍。
【工业调查】
一,豆腐砦设有豫丰纱厂一所,开自民国十年,经理穆藕初,资本规定海关银二百万两。该厂房总面积约三百余亩,发动机器马力四千匹,纺线订五万七千余,日出棉纱一百二十包,需用棉花五百余担,全厂工人五千余人,内女工童工占三分之一,职员一百七十余人,每日需用烟煤四十五吨。组织分八科,总务科,营业科,纺织科,物料科,庶务科,土木科,会计,警务。北车站左侧,有豫中打包厂一所,开自民国十四年,资本二十万,现已增至三十万,厂房面积三十二亩,发动机器马力六百匹,每日可打花包三百五十包,每包重四百余斤。工人系临时招集,发包工制,职员二十余人,组织分五科。
二,三马路设有大东机器厂一,开自民国九年,经理林应民,资本一万,现有流动资本约五万,机器十四匹马力,出口为零碎机件,厂址面积约四五亩,现有工人五十名。
全市有纱厂三家,规模较大东为小,近几年来,营业颇称不恶。机布工业,郑州颇不发达,全县有铁木机六十张,散布城市及乡间。造?灯工厂有德成,新华,荣华,协成,大华等八家,范围相若,每工厂,日出出香皂三百打,肥皂六十七。内中资本雄厚者,首称德成,为合资制,约在三万元左右。
【出产品类】
该县凤凰台大米,为最著名。传闻某朝曾为觐上之珍品。凤凰台泉所流经之地,两岸稻田,畦陌相接,所产白米,亦较他处为佳。其东河,西河,赊桥等处亦产米,每年产量极丰。其次为梨,可称适口,产额亦不少,运往南路颇多。农家每年所收,以白麦为大宗,高粱榖子次之。玉菽,蔻豆,绿豆,黄黑等豆亦不少。较薄之地,并产红白二玉。棉花,郑地人民不善种,近年由当局之提倡改良,亦渐改良,试验成绩,尚属不恶。
【名胜古迹】
郑了产庙,建在东北隅,因历时甚久,为水淹没,现有人提倡修筑,子产老运可为幸矣。东北隅并有开元寺之塔,建自唐代,上有唐名人之字迹。东北城皇庙之戏楼,楼上悬一字匾,上书“看看”二字,楼傍立一石牌,上书“胜吾者多一根,不胜吾者少一根”。相传此楼公输子所修。士人皆云被当局拆毁,颇觉可惜。该县谚云:三山不见,内含一扇,五门不照。三山者,一为城皇庙之隔扇,出自能工所造,雕刻极玲珑,为今人所不及,二为北门外紫金山,乃一砂岗,远看是山,近切不见,山上砂之砂,可以擦金,三为城南之太山坡,上有古寺一所,远看是山,近看隐然不见,此为俗所称三山不见。五门不照者,因东西南北四门不照,下余一门,距北城约五里,人多不知,年久为土埋没,相传此门为郑庄公所筑。西门外有一砂金桥,此桥建自宋朝以上。不过年久失修,人莫知其始,记者询郑人俗语曰:当年曾过砂金桥,有个先生本姓苗。此语虽出戏语,土人亦相传说,足证明为宋朝以上之建筑物也。
【交通方面】
有平汉陇海两线,交会于此,绾毂南北,接连东西,为交通之要道,长途汽车路线,南过新郑许昌,东通中牟开封,西通汜水,北达黄河南岸,去年曾设长途汽车公司一所,有车十余辆,后因经费拮据,已停业。
每月每处电话需洋三角五分,城内二年前县府及法院沿路皆有电灯。


1楼2017-08-31 10:47回复
    老郑州的段子,有意思


    2楼2017-08-31 11:03
    收起回复
      2025-11-09 10:46: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没民国初期的环卫工人


      IP属地:河南3楼2021-04-05 22:27
      回复


        4楼2021-12-06 14: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