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欧拉运用网络中的一笔画定理为判断准则,很快地就判断出要一次不重复走遍哥尼斯堡的7座桥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多少年来,人们费脑费力寻找的那种不重复的路线,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曾难住了那么多人的问题,竟是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1736年,欧拉在交给彼得堡科学院的《哥尼斯堡7座桥》的论文报告中,阐述了他的解题方法。他的巧解,为后来的数学新分支——拓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类几何问题和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不同。它没有量的大小,只有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和顺序问题。
你看,哥尼斯堡大学生的一封来信,竟导致欧拉开辟了数学中的一个新领域!
也许,我们在了解了这位伟大数学家的生平后,会对他的成就有更深的印象。
瑞士是欧拉的祖国,1707年,他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巴塞尔城。他的父亲老欧拉是一位乡村牧师,也曾是一位数学爱好者。老欧拉希望小欧拉长大后也当牧师,就把他送进了巴塞尔神学校。可小欧拉对神学老师讲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要穷根究底地问一个为什么,被学校认为是一个不够虔诚的学生。不久,他就被神学校开除了。
小欧拉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数学天赋。一天,老欧拉决定扩展家里的羊圈,多养点羊。可眼下缺少篱笆,老欧拉发愁了。小欧拉却不慌不忙劝慰起爸爸来:“篱笆是够的。你看,旧羊圈长70码,宽30码,面积2100平方码。如果改成50码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就扩大了400平方码。”说穿了,这个发现并不稀奇,可小孩子能敏捷地发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巴塞尔大学竟然同意让13岁的欧拉进校读书。
欧拉在大学里对各门功课都不放松,尤其是数学课,他学习起来如鱼游春水,分外畅快。渐渐地,大学的数学课程满足不了欧拉的胃口了。他的提问往往使老师为难;他还纠正教师讲课中的疏漏。为此,他受到老师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对他进行了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