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末建安年间,围绕在曹操父子周围有一批文人,历史上称之为“建安七子”,这七人之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有“建安之杰”的美誉。
王粲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祖父,在汉代的时候,都位至三公,做过部长级的高官,父亲做过汉代大将军何进的长史,是相当于秘书长的角色。所以,从出身来看,王粲是官宦世家,即使他不出仕做官,也能成为典型的“官二代”。因此,王粲的社会地位是没得说的。官宦子弟,自小往往娇生惯养,大多难成大器,王粲却不是这样。
王粲有才,而且是相当有才。他小时候就很有才,他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过目不忘(看过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好)。
按照史书的记载,王粲的语文、数学都很优秀。数学方面,不仅善于计算,而且还有计算方面的专业学术论文。语文方面,善作文,一是写得快,提笔便成,不用作任何修改,以致别人都不大相信,怀疑他是早就在脑海中想好了的;二是写得好,王粲提笔而就的文章,别人反复斟酌,也找不出可以修改增减的地方(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成语“精意覃思”就是从这里来的,意思是“精心研究,深入思考”。别人精心研究、深入思考,还不如王粲的提笔而就。从王粲传流下来的作品来看,他的文学成就的确很高,不仅诗歌写得好,赋也很知名,一篇《登楼赋》,千古传诵。元明以后的戏曲杂剧中,更是经常以“王粲登楼”的事件为题材,反复书写。
王粲的杰出才能从当时另外一个著名文人的评价中可以得到进一步印证。这个文人是蔡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后人多称之为蔡中郎。蔡邕是当时的文坛巨匠和领袖,此人才学过人,朝野闻名,人们对他无不敬仰,家里常常宾客盈门。有一天,王粲去拜访他。蔡邕早已听说王粲的大名,听说王粲到来,慌忙出迎,连鞋子都穿反了(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王粲进屋后,宾客见是个孩子,而且特别丑,大为惊讶,弄不懂蔡邕为什么要如此看重王粲。蔡邕明白众人的心思,就说:“这孩子是个天才,我是赶不上他的。我家的所有藏书,我打算都送给他,这才算物归其主。”从当时文坛领袖蔡邕的态度与评价中,就可以肯定,王粲的才学绝非浪得虚名。
王粲的第二项本领即过目不忘。史书上记载了两件事,证明王粲的记忆力的确超群。第一件事,背诵路边碑文。有一次,王粲与几个朋友同行,发现路边一块碑,就那么匆匆浏览了一遍,别人问他:“你能背诵下来吗?”王粲很自信地说:“能。”别人不信,王粲就背给他们听,结果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谙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这是王粲过目成诵的本领。第二件事,恢复棋盘。有一次,王粲围观别人下围棋,不知是谁,不小心把棋盘打翻了,棋子散乱一地。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局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王粲出身望族,又是名扬四海的才子,按理说,绝对是天下女子心仪的伴侣。其实不然,因为王粲这个人长得的确不敢让人恭维。史书上如此记载王粲的外貌:“容状短小”“貌寝而体弱通侻”。什么意思呢?三个字:矮挫丑。身材短小,重心应该比较稳固,但王粲弱不禁风,还不拘小节,特别不喜欢打扮。由此可以想象王粲的外貌了。按照现在的话说,王粲长得不是天生丽质,而是天生“励志”。
就是因为这一点,王粲不仅错过一门婚事,而且很长时间在政治上也很不得意。王粲投奔荆州刘表的时候,因为很有才能,刘表原打算将其招为东床快婿,但王粲身材短小,长相丑陋,按照刘表的说法,叫“貌躁”。什么是“貌躁”?文献中也没解释,正常的理解应该是看起来比较性急,按照现在的玩笑话说,王粲长得比较“着急”。所以,刘表想来想去,最终此事未成,将女儿嫁给了与王粲一起前来投奔的族兄王凯,这对王粲而言是一件不小的憾事。王凯的才学显然不如王粲,但长得比王粲好多了,史书上讲“凯有风貌”,“风貌”就是“风采容貌”,那王凯一定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初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依刘表,表有女。表爱粲才,欲以妻之,嫌其形陋周率,乃谓曰:“君才过人而体貌躁,非女婿才。”凯有风貌,乃妻凯。《博物志》卷六)。因为丑,刘表在政治上也不怎么重用王粲,只是将他的文学才能为己所用罢了。王粲的那篇名赋《登楼赋》,表达的就是这种怀才不遇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