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吧 关注:87,093贴子:144,790
  • 5回复贴,共1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正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栏目连载,有对湘西史和苗族史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捧捧场。
把前言摘录如下:
帖首的话。
提起湘西,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土匪,然后是放蛊、落洞、辰州符咒、赶尸、神兵等种种秘像。这里是一个既有神秘感又能能满足了人们好奇心理的地方。从古到今汉文献典籍不乏这里的种种猎奇,但是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起源和原因却鲜有探究。例如,这里的土匪真厉害,湘西剿匪成为解放初国家的一件大事,民国这里等于是土匪自治,明清朝廷在这里吃尽苦头,留下了数不尽的“防苗”军事设施,宋代朝廷开边也仅仅到了沅水上游的辰沅河谷,进不了“苗疆”和“蛮地”;汉代这里的“五溪蛮”更是马援“马革裹尸还”的制造者。正像战斗的民族俄罗斯总是在外族入侵中一样,这里的“苗蛮”也是在历代朝廷的“王化”清剿中锻炼成中国赫赫有名的“土匪”的。
又如,放蛊、落洞、辰州符咒、赶尸、神兵起源于这里“苗蛮”的种种信仰和习俗。湘西历史上为多民族避难、繁衍、聚居之地,曾是巴人、楚人、华夏族人、百越人和濮人等古代族群的聚居地。在时光的流逝中,那些古老的族群不断繁衍变化着,有的往外迁徙,有的被同化、被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族群。全国56个民族中,有苗、土家、瑶、仡佬族、布依族、水族等30多个民族至今在这个地区生活,或者在这里能找到早期的影子,这里是中国民族生态最丰富的地区,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和民族斗争中的五溪苗蛮,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 交织在一起,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他们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象成有感觉、有意志、有思维的物体。他们举行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放蛊、落洞、辰州符咒、赶尸、神兵等种种秘像出现在这里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试图还原一部湘西史,一部苗族史,非虚构,所有情节都是基于历史材料之上的,但是在写作中感觉湘西和苗疆文化之丰富,取舍拿捏之难,颇有力不从心只感。这也是作者把天涯煮酒论史作为本文首发地的原因。希望这里对湘西历史感兴趣的湘西人,民族史、苗族史、西南史爱好者能给本文框架提出意见,对细节加以补充,对不对之处做出勘误,以便作者完善和丰富本书,最终目的是想写一部能反映湘西苗疆历史的的书籍。
谢谢你们对本文的支持。


1楼2017-08-04 12:41回复

    递进和退缩:从辰沅河谷到苗疆生地
    一、沅水流域——苗疆的远古起源和传说
    巫风缘起——高庙人和他们的祭祀
    沅水流域古老而神奇,长期以来,这里被人们称为“南蛮”之地。远古时期的历史,仅有零星文献传世和一些神话传说流传,远古社会这里居民的真实生活深埋于历史烟尘中。
    要追溯沅水中上游和湘西的历史,我们得从一座庙开始。
    这座庙在沅水上游,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的洪江市。洪江市岔头乡的高庙是沅水流域常见的小山寨。这里曾有一座地势很高的庙,每当沅江涨水,大水淹到庙的屋檐下就再也不会上涨了,人们以为神灵显圣,纷纷前来拜叩。高庙之名由此而来。
    不知道哪年哪月这座庙垮塌了,在其附近现在只保留着一座被人们称为高庙的青砖残壁的寺庙遗址,但奇怪的是庙塌了,却仍然还在显着灵,洪水涨到这里,依旧还是不会再往上涨。于是当地老百姓依旧拿着三五祭品,烧香祈福,在他们心中,这个庙的地下,一定有什么灵性的东西,保佑着他们的平安。。
    这个遗址也就这样进入了考古学家的视野。1990年6月12日,一批考古学家来到黔阳县(今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这个遗址。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安江盆地西北缘,依山傍水,遗址地处沅水北岸一级阶地。

    高庙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距今约7400年。


    4楼2017-08-06 09:29
    回复
      2025-11-16 18:46: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考古在一处土坎得到突破。这是一个高1.5米的土坎,当时虽长满绿草,但刨去表层浮土后,一个现存的地层剖面露了出来,文化层中有少量的陶片和烧土。又在原地往下钻,结果让人大为惊讶:下面竟然还有将近2米厚的文化堆积层,且有大量螺壳,陶器碎片的特征也与上部地层所出略有差异。
      随后惊喜不断,清理的遗址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经3次挖掘,揭露面积1672平方米,出土石、玉、陶、骨、角、蚌等各类文物和标本1万余件,它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其堆积最大厚度达7米左右。
      高庙遗址的文化遗存自上而下主要有:明清时期的房址、灰坑和墓葬;战国时期的房址、灰坑以及围沟等;上部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遗存(简称高庙上层遗存);下部新石器时代遗存(简称高庙下层遗存),其年代跨度为距今约7800年至6700年。


      5楼2017-08-19 08:16
      回复
        2004年3月进行的一次发掘中,一个较为完整的白色陶罐露了出来,白陶罐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图案,虽经7000余年浸淫,依旧栩栩如生。在同层另一探方,两排陶罐成弧形状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惊诧不已。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具有图腾意蕴。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认,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是我国最早的“凤凰图腾”。而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包括兽面、太阳)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虽经年代浸淫,依旧栩栩如生。专家鉴定,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400年。

        风鸟纹陶罐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左右
        高23厘米、口径巧厘米、腹径20厘米
        黔阳县岔头乡高庙遗址出土


        9楼2017-08-20 06:31
        回复
          随后在遗址中挖掘出一具距今约7000年的女性人体骨骼,其下垫有编织的多孔竹席,出土时竹席虽已完全碳化,但印在地面上的图案仍十分清晰,制作工艺考究精湛,比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席要“年长”2000多岁。
          在高庙遗址发掘前后,考古学家还发现辰溪境内沅水段的松溪口、征溪口遗址,以及潭坎大地、荆坪、高坎垅、靖州的头篷坡,麻阳火车站,会同的渡头江、花垣茶峒、泸溪浦市、吉首河溪等新石器遗址及的文化遗存与高庙文化极为相似,应同属高庙文化,组成了高庙文化的遗址群。这些遗址沿沅水中游多支支流上溯,覆盖了整个武陵山区,甚至远至贵州东部的清水江流域。
          从这些文化遗址我们大致梳理出公元前约5000——6000年前生活在沅水流域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当时的居民多选择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居址大都分布在沅水主、干流两岸的一级台地上,房屋均为挖洞立柱的排架式术构地面建筑,方向朝东或朝东南,多为长方形两开间和三开间的结构,面积20-40平方米不等,有的房屋附近还设有窖穴。墓地就在居址附近,流行竖穴上坑侧身屈肢葬,头朝东,面北,几无随葬品,仅有少量石片石器和兽骨,但在一座墓的人骨架下发现有编织成方孔的竹席。


          10楼2017-08-20 13:57
          回复
            加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2-11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