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西兰整整22个月,2年未到,说长不长,却也够了解这么一个国家,一直不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又爱文艺青年的范儿,凑着刚刚送完朋友的劲儿,便终于赶走懒惰来写一篇
10年我在南京的一所211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国内考研的机会,去到香港开始了研究生生活。

在香港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直以来以为的最开心的日子。自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无法停止脚步的人。在香港,我可以见到一个相对国际化多的种族组合,可以听朋友说代表美国大兵参加伊拉克战争时怎样的,可以站在太平山顶俯视整个港岛,仿佛自己在全世界的顶端。


可以在校园里第一次体验什么是畅所欲言,可以在每次下午的课中间感受下期待学校下午茶的兴奋,可以和朋友们周末下午去畅快出身汗。

在毕业后的几年中一直在一家港资企业工作。工作本身不辛苦,待遇比起很多同龄人来说,也不错。
可是因为自己的那颗不安分的心,还有下面这位不安分的心,我们开始决定要出国。

由于是放弃事业出国,我们做足了功课,比较了不同的国家,中间也曲曲折折折腾不少,最终决定来新西兰先读书再技术移民。


于是迎着15年冬奥克兰的东风,来到了这片中土世界。大概和有些人不同,初到这里更多的不是新鲜感,而是不适应。这里的安静,这里的“土”,这里的不入潮流,和那时在香港的生活大相径庭。虽然和刘小姐来之前,就已经做足了思想准备,只不过思想准备和现实的冲击还是无法等同。
当然生活是要继续的,这就是现实生活的意义,你无法跳过哪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需要自己去亲身经历,亲身度过。好的部分不可以为你多留一分钟,或者让你反复体会;而差的部分也会让你透透彻彻尝个仔细,不可以快进,更不能略过。
开始被这里的物价惊到,冬天的菜价更是贵到咋舌;感叹公共交通的不便,和中国大城市动辄十几条的地铁线相比,可以认为这里没有公共交通;开始反思民主的多党制度的弊端,无休止的讨论造成的拖沓,造成的社会停滞不前。开始觉得这样的一个西方发达国家,除了环境之外,一无是处。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了近两年,我变化了吗,好像并没有刚来时那么多地去考虑这个问题。时不时也有和刘小姐再聊一聊我们住过的地方和去过的国家,直到最近我们香港的旧同学来旅游。
那晚上,错进错出地碰到头之后,我们去到Viaduct Harbour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灯光很昏暗,每桌上点着被透进来的风吹得忽高忽低的蜡烛,刘小姐开始和香港闺蜜聊起天籁,不得不说,那样的环境还真是适合谈心。而我也和闺蜜老公喝了两口小酒,随性聊起来。
而这次聊天,是让我真正想写这篇文章的动力。我被自己惊讶到,原来自己的想法改变了那么多。
靖(刘小姐闺蜜老公)在国内一个知名央企工作,时常出差,两个现在定居北京。一个晚上聊得非常投缘,原因是我本身是非常喜欢实在人的人,并不爱满嘴跑火车的嘴炮儿,而靖也是非常有素质又见过世面的人。初次聊天,不免聊到新西兰的生活,和他们在新西兰旅游十几天的见闻和感受。
在整个聊天过程中,我意外地在客观地告诉他我心中的想法和对现在生活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已不再负面。
在这两年时间中,有不少国内的朋友每次看到我发出地朋友圈照片后,都会及其艳羡地告诉我,你的生活太美妙,国外实在太美丽,国内实在太糟糕。可是,无论是哪一次,我都会告诉他们,不,这只是生活的选择,各有各好,而且这不是照顾国内朋友的感觉,而是自己的真心话。
国内好还是新西兰好,我给不出答案。国内的繁华和吵闹,新西兰的无聊和安静;国内的满地商机和机关重重,新西兰的按部就班和淳朴善良;国内的大富大贵和贫富差距,新西兰的小康生活和不贫不富。到底哪个更好?我不知道,然而给不出答案,为什么就一定要有个答案呢,难道生活不是找一个自己喜欢又适合的地方住下去吗?我们不用为了证明自己居住的国家好就蒙眼胡说,也不用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中国的生活,而觉得国外都是天堂。30岁的我,认识得更清楚的不就是如何更包容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接受好的和不好的,如何保持心态,如何去实事求是,而不是带着情绪去判断和生活。
而这一切,最好的方法是用心体验生活,多出去看看。我一度和刘小姐说,美国多好,赚得多,物价低,可是歧视严重,大众持枪,警察分分钟凶你;澳洲不错,悉尼和墨尔本都要更加繁华,可是澳洲白人在到澳洲时将土著杀去不少,之后又赶到一片固定地方居住,真的不歧视吗;中国大城市大公司多,存在感强,挣得多,但是每天加班,觥筹交错,各种应酬,你对付得了吗。
新西兰是见过最单纯的国家,相比而言,大公司很少,公司所用的工作技能较落后,工作效率不比中国。而是相对地,对你也不苛刻,同事之间关系相对简单。
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吗,凡事都是两面性,凡事都是辩证性的,而两年后的我觉得,如果来到一个地方,总是拿这里的缺点去比其他地方的优点,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更是不聪明的。用靖的话说就是,如果真要全面地去评价新西兰适不适合居住的话,那新西兰算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之一。
献给那些想来新西兰的人,还有那些在新西兰挣扎生活的人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或许我们三十就可以开始努力为自己的生活解惑了。
10年我在南京的一所211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国内考研的机会,去到香港开始了研究生生活。

在香港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直以来以为的最开心的日子。自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无法停止脚步的人。在香港,我可以见到一个相对国际化多的种族组合,可以听朋友说代表美国大兵参加伊拉克战争时怎样的,可以站在太平山顶俯视整个港岛,仿佛自己在全世界的顶端。


可以在校园里第一次体验什么是畅所欲言,可以在每次下午的课中间感受下期待学校下午茶的兴奋,可以和朋友们周末下午去畅快出身汗。

在毕业后的几年中一直在一家港资企业工作。工作本身不辛苦,待遇比起很多同龄人来说,也不错。
可是因为自己的那颗不安分的心,还有下面这位不安分的心,我们开始决定要出国。

由于是放弃事业出国,我们做足了功课,比较了不同的国家,中间也曲曲折折折腾不少,最终决定来新西兰先读书再技术移民。


于是迎着15年冬奥克兰的东风,来到了这片中土世界。大概和有些人不同,初到这里更多的不是新鲜感,而是不适应。这里的安静,这里的“土”,这里的不入潮流,和那时在香港的生活大相径庭。虽然和刘小姐来之前,就已经做足了思想准备,只不过思想准备和现实的冲击还是无法等同。
当然生活是要继续的,这就是现实生活的意义,你无法跳过哪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需要自己去亲身经历,亲身度过。好的部分不可以为你多留一分钟,或者让你反复体会;而差的部分也会让你透透彻彻尝个仔细,不可以快进,更不能略过。
开始被这里的物价惊到,冬天的菜价更是贵到咋舌;感叹公共交通的不便,和中国大城市动辄十几条的地铁线相比,可以认为这里没有公共交通;开始反思民主的多党制度的弊端,无休止的讨论造成的拖沓,造成的社会停滞不前。开始觉得这样的一个西方发达国家,除了环境之外,一无是处。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了近两年,我变化了吗,好像并没有刚来时那么多地去考虑这个问题。时不时也有和刘小姐再聊一聊我们住过的地方和去过的国家,直到最近我们香港的旧同学来旅游。
那晚上,错进错出地碰到头之后,我们去到Viaduct Harbour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灯光很昏暗,每桌上点着被透进来的风吹得忽高忽低的蜡烛,刘小姐开始和香港闺蜜聊起天籁,不得不说,那样的环境还真是适合谈心。而我也和闺蜜老公喝了两口小酒,随性聊起来。
而这次聊天,是让我真正想写这篇文章的动力。我被自己惊讶到,原来自己的想法改变了那么多。
靖(刘小姐闺蜜老公)在国内一个知名央企工作,时常出差,两个现在定居北京。一个晚上聊得非常投缘,原因是我本身是非常喜欢实在人的人,并不爱满嘴跑火车的嘴炮儿,而靖也是非常有素质又见过世面的人。初次聊天,不免聊到新西兰的生活,和他们在新西兰旅游十几天的见闻和感受。
在整个聊天过程中,我意外地在客观地告诉他我心中的想法和对现在生活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已不再负面。
在这两年时间中,有不少国内的朋友每次看到我发出地朋友圈照片后,都会及其艳羡地告诉我,你的生活太美妙,国外实在太美丽,国内实在太糟糕。可是,无论是哪一次,我都会告诉他们,不,这只是生活的选择,各有各好,而且这不是照顾国内朋友的感觉,而是自己的真心话。
国内好还是新西兰好,我给不出答案。国内的繁华和吵闹,新西兰的无聊和安静;国内的满地商机和机关重重,新西兰的按部就班和淳朴善良;国内的大富大贵和贫富差距,新西兰的小康生活和不贫不富。到底哪个更好?我不知道,然而给不出答案,为什么就一定要有个答案呢,难道生活不是找一个自己喜欢又适合的地方住下去吗?我们不用为了证明自己居住的国家好就蒙眼胡说,也不用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中国的生活,而觉得国外都是天堂。30岁的我,认识得更清楚的不就是如何更包容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接受好的和不好的,如何保持心态,如何去实事求是,而不是带着情绪去判断和生活。
而这一切,最好的方法是用心体验生活,多出去看看。我一度和刘小姐说,美国多好,赚得多,物价低,可是歧视严重,大众持枪,警察分分钟凶你;澳洲不错,悉尼和墨尔本都要更加繁华,可是澳洲白人在到澳洲时将土著杀去不少,之后又赶到一片固定地方居住,真的不歧视吗;中国大城市大公司多,存在感强,挣得多,但是每天加班,觥筹交错,各种应酬,你对付得了吗。
新西兰是见过最单纯的国家,相比而言,大公司很少,公司所用的工作技能较落后,工作效率不比中国。而是相对地,对你也不苛刻,同事之间关系相对简单。
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吗,凡事都是两面性,凡事都是辩证性的,而两年后的我觉得,如果来到一个地方,总是拿这里的缺点去比其他地方的优点,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更是不聪明的。用靖的话说就是,如果真要全面地去评价新西兰适不适合居住的话,那新西兰算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之一。
献给那些想来新西兰的人,还有那些在新西兰挣扎生活的人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或许我们三十就可以开始努力为自己的生活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