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想要出去旅行的念头,在08年末,这个念头显得尤为强烈而迫切,短短的元旦三天假期,便选择了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
记得不久前曾经到过一次镇江,当时是因慕茅山之名,便一人来此,却因路途不熟,久寻不得之下,抱憾而返。每每心情不好,就选择爬山观海,时间久了,便有了一种依赖。喜欢爬山,是因为喜欢在最高处的那种超脱之感。听人言:焦山有“中流砥柱”、“镇江之石”,之称,便兴致勃勃的收拾行囊,准备踏上镇江之旅。
阴霾几日以后,出行这天,竟然有了暖暖的阳光,阳光的垂爱总是让人妒忌和窒息的,暖暖的阳光,带给我了一份惊喜,我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出行,身畔,多了一个影儿。虽沿途所遇并不顺利,状况频出,却不想因此扰乱了出游的心情,只当做“好事多磨”罢了。几经周折,车子抵达终点站,走下车来的那一刻,却突然感觉到一种迷茫,迷茫中我有点忐忑不安,甚至有些慌里慌张和无所适从。也许,茫然来自于担心景色山水与心目中的想象差距太远吧!
沿着进山的小路一直走,就会到达江边的渡口,在这里远望焦山,就会明白所谓“中流砥柱”之意,焦山耸峙于江心,浓缩了山之魂魄,凝聚了水之灵性,从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渡口乘船过江,下船之后便已踏入焦山。冬日的焦山,退去了绿叶藤蔓的遮盖,以最原始的面貌展现在眼前,有一种恣意的纯净,温暖的阳光裹挟着江水的气息映照到脸上,让人有一瞬间的晕眩。
带着远离尘嚣的悠然,闲庭信步一路走来,眼前出现一座古刹—定慧寺,也许是因了冬日的原因,寺院看起来有些许的荒凉,香火也没有想象中的旺盛,院中两株银杏树,看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风乍起,叶子就落,不是大片的落,只是几枚黄叶,落得不壮观。但正是这几片几片的落,断断续续的,反倒显得愈发的萧索和荒凉……古树,宝刹,风卷的落叶,加上飞檐、斗拱,使整个寺院显得庄严而肃穆。静静自古刹中走过,连呼吸都下意识的放轻,唯恐因了自己的不期而至,惊扰到这份千年的空灵。
自定慧寺出来,依然随意前行,沿途所遇一片竹林,风吹过,沙沙作响,暖暖的阳光自竹林的缝隙中碎下一地的斑斑驳驳,仿佛罂粟的粉尘,幸福的味道有些发霉而刺痛。望着身边的影,我忽然默然。我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美丽,用自己蒙尘的浊眼看世界,而来自未知的神秘诱惑却让每一双眼睛都恨不得让佛祖开光,看得清前世来生,与大自然离得越近,我就越能发觉自己是多么地渺小单薄,大自然只须这样简单地展露出它原始的面貌,就会轻易地漂白我们日渐蒙灰的心灵。
一路前行,就到了登山的入口处,提一口气,自台阶拾级而上,走到累了,便坐在台阶上笑望身后气喘吁吁的旅人,耳畔仿佛有人在吟诵那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望着不远的山顶,我不禁莞尔,白云深处,真的有人家吗?
一路登爬而上,眼前出现的是一座七层八面的高塔,名“万佛塔”,登塔而上,让自己的眼界一点点变得开阔起来,登至塔顶,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近处的山坡上,一只黄色的猫儿,在阳光下迈着优雅的步子走出我的视线,姿态慵懒的让人嫉妒。望着眼前的景色和身边擦身而过的旅人,听耳畔风声呜咽,任一泓江水带着我思绪飞扬。想象着沧海桑田的置换,感叹时光易老,人生碌碌,还真有点“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之感。
自“万佛塔”下来,追着自己的影子前行,沿途“塔林”,“三诏洞”已失去往日风采,显得荒凉而破败,不一一言表。
为追赶风景,而一路狂奔——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所谓行走,是让心灵放慢速度。在此间仓促,到底有些差强人意了。但我还是力尽所能,记住了所能记住的。 梦醒总有时,仓促之间,也就留下一点无关风景的笔墨。
有人说,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话我相信。有的风景,惊鸿一瞥便永生难忘;有的风景,身在其中亦浑然不觉。风景不在远近,也不在风景本身,心在景就在,心不在,景色再美也枉然。
但为山水,不言归思。
记得不久前曾经到过一次镇江,当时是因慕茅山之名,便一人来此,却因路途不熟,久寻不得之下,抱憾而返。每每心情不好,就选择爬山观海,时间久了,便有了一种依赖。喜欢爬山,是因为喜欢在最高处的那种超脱之感。听人言:焦山有“中流砥柱”、“镇江之石”,之称,便兴致勃勃的收拾行囊,准备踏上镇江之旅。
阴霾几日以后,出行这天,竟然有了暖暖的阳光,阳光的垂爱总是让人妒忌和窒息的,暖暖的阳光,带给我了一份惊喜,我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出行,身畔,多了一个影儿。虽沿途所遇并不顺利,状况频出,却不想因此扰乱了出游的心情,只当做“好事多磨”罢了。几经周折,车子抵达终点站,走下车来的那一刻,却突然感觉到一种迷茫,迷茫中我有点忐忑不安,甚至有些慌里慌张和无所适从。也许,茫然来自于担心景色山水与心目中的想象差距太远吧!
沿着进山的小路一直走,就会到达江边的渡口,在这里远望焦山,就会明白所谓“中流砥柱”之意,焦山耸峙于江心,浓缩了山之魂魄,凝聚了水之灵性,从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渡口乘船过江,下船之后便已踏入焦山。冬日的焦山,退去了绿叶藤蔓的遮盖,以最原始的面貌展现在眼前,有一种恣意的纯净,温暖的阳光裹挟着江水的气息映照到脸上,让人有一瞬间的晕眩。
带着远离尘嚣的悠然,闲庭信步一路走来,眼前出现一座古刹—定慧寺,也许是因了冬日的原因,寺院看起来有些许的荒凉,香火也没有想象中的旺盛,院中两株银杏树,看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风乍起,叶子就落,不是大片的落,只是几枚黄叶,落得不壮观。但正是这几片几片的落,断断续续的,反倒显得愈发的萧索和荒凉……古树,宝刹,风卷的落叶,加上飞檐、斗拱,使整个寺院显得庄严而肃穆。静静自古刹中走过,连呼吸都下意识的放轻,唯恐因了自己的不期而至,惊扰到这份千年的空灵。
自定慧寺出来,依然随意前行,沿途所遇一片竹林,风吹过,沙沙作响,暖暖的阳光自竹林的缝隙中碎下一地的斑斑驳驳,仿佛罂粟的粉尘,幸福的味道有些发霉而刺痛。望着身边的影,我忽然默然。我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美丽,用自己蒙尘的浊眼看世界,而来自未知的神秘诱惑却让每一双眼睛都恨不得让佛祖开光,看得清前世来生,与大自然离得越近,我就越能发觉自己是多么地渺小单薄,大自然只须这样简单地展露出它原始的面貌,就会轻易地漂白我们日渐蒙灰的心灵。
一路前行,就到了登山的入口处,提一口气,自台阶拾级而上,走到累了,便坐在台阶上笑望身后气喘吁吁的旅人,耳畔仿佛有人在吟诵那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望着不远的山顶,我不禁莞尔,白云深处,真的有人家吗?
一路登爬而上,眼前出现的是一座七层八面的高塔,名“万佛塔”,登塔而上,让自己的眼界一点点变得开阔起来,登至塔顶,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近处的山坡上,一只黄色的猫儿,在阳光下迈着优雅的步子走出我的视线,姿态慵懒的让人嫉妒。望着眼前的景色和身边擦身而过的旅人,听耳畔风声呜咽,任一泓江水带着我思绪飞扬。想象着沧海桑田的置换,感叹时光易老,人生碌碌,还真有点“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之感。
自“万佛塔”下来,追着自己的影子前行,沿途“塔林”,“三诏洞”已失去往日风采,显得荒凉而破败,不一一言表。
为追赶风景,而一路狂奔——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所谓行走,是让心灵放慢速度。在此间仓促,到底有些差强人意了。但我还是力尽所能,记住了所能记住的。 梦醒总有时,仓促之间,也就留下一点无关风景的笔墨。
有人说,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话我相信。有的风景,惊鸿一瞥便永生难忘;有的风景,身在其中亦浑然不觉。风景不在远近,也不在风景本身,心在景就在,心不在,景色再美也枉然。
但为山水,不言归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