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买不起大金币,只能凑套普品渣渣安慰下自己。
当年为了查双年份的来历,发现1933-1934年为圣年。故为双年份。
以下来源于网络查询:
什么是天主教圣年呢?
圣年最初源于犹太人的喜年,于公元 70 年中止,却于一千二百多年后在天主教会继续,最初称为禧年,之后改为圣年,其作用与意义,纯粹是宗教性。对天主教会而言,圣年即是恩宠之年,是罪过及罪罚获得赦免之年,是人们停止抗争,实行修和之年,是归依及举行圣事性与非圣事性的悔罪礼之年。
天主教会的首个禧年于公元1300年举行,起因是出于一些热心信友的要求。1299年底,众多各地信友涌至罗马,朝着圣彼得大教堂进发,除了高声大喊外,并不断唱圣咏,要求教皇给予他们大赦。由于人数太多,当时给罗马市带来不少问题,令罗马一时程序大乱。 结果教皇博尼法乔八世几经犹疑之后,于1300年2月22日颁下谕示,宣报该年为禧年,信友可得大赦的指示,又决定以后每一百年庆祝一次禧年。40多年后,1343年,教皇克莱蒙六世将每百年一次的禧年减为每五十年一次。1389年,另一位教皇乌尔巴诺六世,根据基督在世上生活了33年,而把禧年的庆祝改为每33年一次,并于翌年,1390年庆祝禧年。1470年,教皇保罗二世把33年再缩短,改成每25年一次。这项决定得到另一位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支持,并于1500年起,使之为成一项永久性决定。亚历山大六世同时于该年宣布,教会把禧年易名圣年,每25年庆祝一次。
到今日为止, 25 年一次的“经常性圣年”(Ordinary Jubilee),及一些不限年数,由教皇因特别事故,或为某特别地区而颁布的“非经常性圣年”合算起来,教会一共庆祝了 28 次“经常性圣年”和 93个“非经常性圣年”。
至于1933年至1934年圣年,我记得在一篇文章中有过描述,应该与1933年某政党上台及其宗教政策以及与梵蒂冈的关系有关,至于细节,由于这篇文章是去年看的,现在也找不到了。等以后找到再行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