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巴盟师范
作者;刘福东
永不消逝的“巴盟师范”
2011-04-21 08:40阅读:1,163
每当路过临河建设北路巴盟师范学校旧址时总要多看几眼——不仅仅因为我在这所学校执教八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结,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巴盟师范学校是巴彦淖尔盟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一所古老的名校。毫不夸张的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一直巴彦淖尔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引擎。她曾经是巴彦淖尔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教育名片,她的发展进程诠释了“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河套教育、文化精髓。
如今,她消逝在河套大地已经整整十年了!但我觉得巴盟师范“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似奥运火炬,永远激励和河套儿女奋勇向前!特别是近期我参加了三次全市较大的活动后——巴盟师范精神-----在我心中涌动起来。
一
一次是去年秋天在市党校礼堂听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经典文化与领导力》,听报告是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报告从孔圣人讲起,遍数中华文化之精华,哲人名言倒背如流,从古到今,融会贯通,洋洋洒洒两个半小时,没有讲义,而作报告者竟是巴盟师范普师58班的学生秦玺评。他靠着在巴盟师范学习的功底,奋力进取,2010年被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聘为“总裁研修班”《经典文化与领导力》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巴彦淖尔经理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经认证的中国高级职业经理人,国家高级培训师。
一次是2011年元月在巴彦淖尔影剧院观看迎新年演出——这是一场个人演唱会,观众掌声如潮。巴彦淖尔市文化体育局局长刘还俊亲自讲话——推介巴彦淖尔市文化名人——朱永飞 。而朱永飞是巴盟师范音乐班的学生。凭着他对音乐的酷爱,执着追求和独特理解,使他探索出一条不断超越自我的音乐之路。他是一位集演唱、词曲创作、音乐制作于一身的颇具实力的全面型音乐人。曾获巴彦淖尔市声乐大赛二等奖,通俗唱法第一名;他演唱的《亲爱的党啊赛拜努》在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征歌大赛中获一等奖、《草原》获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应邀参加自治区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活动。 2003年以来,他已有《冲出包围》、《一生守侯》、《山曲新奉献》、《绿色的草原》、《草原的月亮》等多张个人专辑及与他人合辑正式出版发行;而他的代表性歌曲《牵手草原》、《唱首情歌给草原》动人的演唱给千千万万的拨打和接听手机的人们在音乐铃声中带来美的享受……
最 近,我参加了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市委那顺孟和书记在讲话中说:“做大做强河套文化品牌……重点推出以乌拉特民歌《鸿雁》和《家乡的小河》为主题元素的大型现代舞台剧,提升河套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而《家乡的小河》作曲正是巴盟师范音乐班1975届学生任义光。1982年,《家乡的小河》在全国“八十年代新一辈”歌曲评奖中获奖并一炮走红,中国音像公司录制成磁带在全国发行。一首歌曲在全国广大的地区流行开来并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应该说任义光作为作曲为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任义光已英年早逝……而培养作曲者的摇篮——巴盟师范-----不能不为之骄傲!
二
巴盟师范是巴彦淖尔地区最早成立的中等教育学校之一。1943年9月21日,巴盟师范的前身“绥远省立陕坝师范”,在抗日名将傅作义的关怀下,于抗战炮火中诞生,她办校宗旨是:培养师资,要求学生为普及教育尽责,为提高国民文化尽责。初建时征用民房,教材由教师编选,学生抄写,师生一边教学,一边建校。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是当今的人们无法想象到的——只有校长刘汉先生用着一张没有抽屉的桌子,其余的老师学生全都用就地和泥做成的“泥台台”“泥墩墩”办公学习,而吃的基本是山药汤汤泡糜米饭,有时冬天山药冻了,次年春天只能用流过水的坏山药充饥。1945年抗战胜利,归绥收复,绥远省教育厅划出师范区四个,陕坝师范属五原师范区,遂改称“绥远省立五原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后,1950年初,恢复“绥远省立陕坝师范学校”。1959年,学校迁巴彦高勒,正式称“巴盟师范学校”。记得从天津师专分配到巴盟师范的一位教师给我讲:他一下火车看到的是几幢民房和西北风吹起的滚滚黄沙,刚离开繁华都市的他便问行人:同志,到巴彦高勒市中心坐几路电车?行人告诉他,这里就是市中心!他一屁股坐在行李卷上脚踩黄土地上呆了好久好久……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全体师生还是在空地上开始了建校舍、垒院墙、制教具、办工厂、养鱼养猪、耕种校田,并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人心齐,泰山移,几多付出,几多收获,1960年,巴盟师范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荣获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先进集体”奖状。1973年,巴盟师范随盟行署迁到临河,十年浩劫,学校受到严重破坏。经过努力奋斗,学校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1988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先进师范”称号。
三
1993年9月21日,巴盟师范隆重庆祝了她50岁生日。时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巴图巴根题写“摇篮”、曾任巴盟盟长的杜凤华题写“桃李满天醉人间”。几代巴师人汇聚校园,有的已进入耄耋之年。在他们中间,有市领导、局处领导;有文化体育名人;商贾名流;而更多的是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园丁们。
2001年,根据上级整合教育资源的办学思路,巴盟师范并入河套大学,从此,在河套大地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一所名校消失了……
从1943年办简1班开始,巴盟师范共为社会输送了近三百个班级一万三千多名学生----一万三千名师范学生当老师后又向社会培养输送了多少人才----这个数字恐怕很难计算出来。列宁曾说过,在世界上你会凭着《国际歌》的乐曲找到战友。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你在内蒙西部区特别是在学校,如果你说你曾经在巴盟师范学习过、工作过,就有不少的人向你伸出友谊之手!
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顺手拿起近期《巴彦淖尔日报》公示的巴彦淖尔市首批名校长名教师名单,有不少在巴盟师范工作学习过的人榜上有名:孟保和、樊丽华、王良举、郝俊卿、杨凤琴、王力、王茹、魏玉娟、郝力……
2011年4月1日《黄河晚报》《今日讲述》版
作者;刘福东
永不消逝的“巴盟师范”
2011-04-21 08:40阅读:1,163
每当路过临河建设北路巴盟师范学校旧址时总要多看几眼——不仅仅因为我在这所学校执教八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结,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巴盟师范学校是巴彦淖尔盟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一所古老的名校。毫不夸张的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一直巴彦淖尔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引擎。她曾经是巴彦淖尔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教育名片,她的发展进程诠释了“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河套教育、文化精髓。
如今,她消逝在河套大地已经整整十年了!但我觉得巴盟师范“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似奥运火炬,永远激励和河套儿女奋勇向前!特别是近期我参加了三次全市较大的活动后——巴盟师范精神-----在我心中涌动起来。
一
一次是去年秋天在市党校礼堂听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经典文化与领导力》,听报告是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报告从孔圣人讲起,遍数中华文化之精华,哲人名言倒背如流,从古到今,融会贯通,洋洋洒洒两个半小时,没有讲义,而作报告者竟是巴盟师范普师58班的学生秦玺评。他靠着在巴盟师范学习的功底,奋力进取,2010年被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聘为“总裁研修班”《经典文化与领导力》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巴彦淖尔经理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经认证的中国高级职业经理人,国家高级培训师。
一次是2011年元月在巴彦淖尔影剧院观看迎新年演出——这是一场个人演唱会,观众掌声如潮。巴彦淖尔市文化体育局局长刘还俊亲自讲话——推介巴彦淖尔市文化名人——朱永飞 。而朱永飞是巴盟师范音乐班的学生。凭着他对音乐的酷爱,执着追求和独特理解,使他探索出一条不断超越自我的音乐之路。他是一位集演唱、词曲创作、音乐制作于一身的颇具实力的全面型音乐人。曾获巴彦淖尔市声乐大赛二等奖,通俗唱法第一名;他演唱的《亲爱的党啊赛拜努》在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征歌大赛中获一等奖、《草原》获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应邀参加自治区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活动。 2003年以来,他已有《冲出包围》、《一生守侯》、《山曲新奉献》、《绿色的草原》、《草原的月亮》等多张个人专辑及与他人合辑正式出版发行;而他的代表性歌曲《牵手草原》、《唱首情歌给草原》动人的演唱给千千万万的拨打和接听手机的人们在音乐铃声中带来美的享受……
最 近,我参加了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市委那顺孟和书记在讲话中说:“做大做强河套文化品牌……重点推出以乌拉特民歌《鸿雁》和《家乡的小河》为主题元素的大型现代舞台剧,提升河套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而《家乡的小河》作曲正是巴盟师范音乐班1975届学生任义光。1982年,《家乡的小河》在全国“八十年代新一辈”歌曲评奖中获奖并一炮走红,中国音像公司录制成磁带在全国发行。一首歌曲在全国广大的地区流行开来并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应该说任义光作为作曲为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任义光已英年早逝……而培养作曲者的摇篮——巴盟师范-----不能不为之骄傲!
二
巴盟师范是巴彦淖尔地区最早成立的中等教育学校之一。1943年9月21日,巴盟师范的前身“绥远省立陕坝师范”,在抗日名将傅作义的关怀下,于抗战炮火中诞生,她办校宗旨是:培养师资,要求学生为普及教育尽责,为提高国民文化尽责。初建时征用民房,教材由教师编选,学生抄写,师生一边教学,一边建校。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是当今的人们无法想象到的——只有校长刘汉先生用着一张没有抽屉的桌子,其余的老师学生全都用就地和泥做成的“泥台台”“泥墩墩”办公学习,而吃的基本是山药汤汤泡糜米饭,有时冬天山药冻了,次年春天只能用流过水的坏山药充饥。1945年抗战胜利,归绥收复,绥远省教育厅划出师范区四个,陕坝师范属五原师范区,遂改称“绥远省立五原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后,1950年初,恢复“绥远省立陕坝师范学校”。1959年,学校迁巴彦高勒,正式称“巴盟师范学校”。记得从天津师专分配到巴盟师范的一位教师给我讲:他一下火车看到的是几幢民房和西北风吹起的滚滚黄沙,刚离开繁华都市的他便问行人:同志,到巴彦高勒市中心坐几路电车?行人告诉他,这里就是市中心!他一屁股坐在行李卷上脚踩黄土地上呆了好久好久……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全体师生还是在空地上开始了建校舍、垒院墙、制教具、办工厂、养鱼养猪、耕种校田,并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人心齐,泰山移,几多付出,几多收获,1960年,巴盟师范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荣获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先进集体”奖状。1973年,巴盟师范随盟行署迁到临河,十年浩劫,学校受到严重破坏。经过努力奋斗,学校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1988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先进师范”称号。
三
1993年9月21日,巴盟师范隆重庆祝了她50岁生日。时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巴图巴根题写“摇篮”、曾任巴盟盟长的杜凤华题写“桃李满天醉人间”。几代巴师人汇聚校园,有的已进入耄耋之年。在他们中间,有市领导、局处领导;有文化体育名人;商贾名流;而更多的是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园丁们。
2001年,根据上级整合教育资源的办学思路,巴盟师范并入河套大学,从此,在河套大地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一所名校消失了……
从1943年办简1班开始,巴盟师范共为社会输送了近三百个班级一万三千多名学生----一万三千名师范学生当老师后又向社会培养输送了多少人才----这个数字恐怕很难计算出来。列宁曾说过,在世界上你会凭着《国际歌》的乐曲找到战友。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你在内蒙西部区特别是在学校,如果你说你曾经在巴盟师范学习过、工作过,就有不少的人向你伸出友谊之手!
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顺手拿起近期《巴彦淖尔日报》公示的巴彦淖尔市首批名校长名教师名单,有不少在巴盟师范工作学习过的人榜上有名:孟保和、樊丽华、王良举、郝俊卿、杨凤琴、王力、王茹、魏玉娟、郝力……
2011年4月1日《黄河晚报》《今日讲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