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4-12-5 9:10:22
虽然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是晚年对弟子子贡说了一段很有禅味的话:“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于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这段似幻非幻的迷踪禅语,透露了晚年孔子对文化取向的重大反思。
中华文明发祥于大河流域,此种地理条件即决定中华文明只可能是农耕文明。成熟的农耕文明不可能由商的“神权法”来统摄,它最成熟的表现是周的“宗法制”。——但是孔子晚年的觉悟,不能不注意。
言归正传:“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于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孔子晚年说的这句话是对其一生的反思,其意义能与《多余的话》、陈独秀的《我的根本意见》齐观。
作者:阿明利 回复日期:2004-12-5 9:29:56
特别是三代和先秦,都还有敬天事人的一面。
敬天,则天道不是后世那么虚无缥缈,所谓天人合一,其实都已经把天道虚化了,在三代时,天道是实实在在的,君子之所以要如天道自强不息,就是因为天道的刚健长存,有理性的清明坚强,也有沛然自主的生命浑质,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是自立自发自择、运行不殆之真精神,足以垂范天地,普惠万物。而非后世拿来做借口虚无缥缈的皇天。
事人,是积极入世,以应天道,君子的行为,是和天道的刚健清明一体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择自强,是自我的创造和发扬,是本质浑厚的生命力的自我呈现。
三代乃至孔子时代,都还讲究将王道上应天道,所以寻求的是足以垂范天地,普惠万民的王道,而到孔子之后,大多数中国哲人却寻求霸道,如法家乃至后世的儒家,都在王道的皮下实行霸道,有利于治术而非普惠万民,所以才有集霸道于一身的秦始皇出现,虽然他还自诩王道,其实质已经偷换。
到了宋朝以后,霸道没有实力支撑,明朝乃施诈道,至于非华夏大统的入侵者元朝和清朝我不做多余的评论,清朝后期同化于华夏文化,勉强可以看作一脉,元朝则完全不能称为华夏一系。
诈道实行,所以王道丧失竭尽,而毛之兴起,乃是霸道和诈道的混杂。他没有意识到中国真正的治术不是霸道(老虎),也不是诈道(狐狸),而是王道。无所意欲而有所必为的王道(可以太阳做比)。
我心目中的王道,是日月在天,江河在地的沛然大气,无所无所意欲而有所必为,超乎权利争夺而在乎恩义德功。
从你提供的这句话来看,孔子后来也意识到他从周而尽人事,却没有意识到天道的功用吧。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4-12-5 9:45:50
商代发生一件著名的事情------桐宫面壁,即是当上商王的太甲不遵汤法,暴虐于百姓,于是被宰臣伊尹率大臣以“不遵汤法”为理由流放于桐宫,面壁思过三年,太甲改正了错误,又被伊尹率大臣迎回来做君主。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商文化中君臣是处于一种契约关系,共同尊奉游戏的规则-------汤法。而周代商以后,则又来了一套,对后世贻害无穷了。
作者:阿明利 回复日期:2004-12-5 9:50:49
周主要的是尽人事,而非究天道,所以孔子闭口对天道基本上没发表什么意见,而这正使为政者从此可以播弄天道,搞精神控制,从而以人——君主占据了天道的位置,这样就形成君权的至高无上。
虽然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是晚年对弟子子贡说了一段很有禅味的话:“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于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这段似幻非幻的迷踪禅语,透露了晚年孔子对文化取向的重大反思。
中华文明发祥于大河流域,此种地理条件即决定中华文明只可能是农耕文明。成熟的农耕文明不可能由商的“神权法”来统摄,它最成熟的表现是周的“宗法制”。——但是孔子晚年的觉悟,不能不注意。
言归正传:“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于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孔子晚年说的这句话是对其一生的反思,其意义能与《多余的话》、陈独秀的《我的根本意见》齐观。
作者:阿明利 回复日期:2004-12-5 9:29:56
特别是三代和先秦,都还有敬天事人的一面。
敬天,则天道不是后世那么虚无缥缈,所谓天人合一,其实都已经把天道虚化了,在三代时,天道是实实在在的,君子之所以要如天道自强不息,就是因为天道的刚健长存,有理性的清明坚强,也有沛然自主的生命浑质,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是自立自发自择、运行不殆之真精神,足以垂范天地,普惠万物。而非后世拿来做借口虚无缥缈的皇天。
事人,是积极入世,以应天道,君子的行为,是和天道的刚健清明一体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择自强,是自我的创造和发扬,是本质浑厚的生命力的自我呈现。
三代乃至孔子时代,都还讲究将王道上应天道,所以寻求的是足以垂范天地,普惠万民的王道,而到孔子之后,大多数中国哲人却寻求霸道,如法家乃至后世的儒家,都在王道的皮下实行霸道,有利于治术而非普惠万民,所以才有集霸道于一身的秦始皇出现,虽然他还自诩王道,其实质已经偷换。
到了宋朝以后,霸道没有实力支撑,明朝乃施诈道,至于非华夏大统的入侵者元朝和清朝我不做多余的评论,清朝后期同化于华夏文化,勉强可以看作一脉,元朝则完全不能称为华夏一系。
诈道实行,所以王道丧失竭尽,而毛之兴起,乃是霸道和诈道的混杂。他没有意识到中国真正的治术不是霸道(老虎),也不是诈道(狐狸),而是王道。无所意欲而有所必为的王道(可以太阳做比)。
我心目中的王道,是日月在天,江河在地的沛然大气,无所无所意欲而有所必为,超乎权利争夺而在乎恩义德功。
从你提供的这句话来看,孔子后来也意识到他从周而尽人事,却没有意识到天道的功用吧。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4-12-5 9:45:50
商代发生一件著名的事情------桐宫面壁,即是当上商王的太甲不遵汤法,暴虐于百姓,于是被宰臣伊尹率大臣以“不遵汤法”为理由流放于桐宫,面壁思过三年,太甲改正了错误,又被伊尹率大臣迎回来做君主。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商文化中君臣是处于一种契约关系,共同尊奉游戏的规则-------汤法。而周代商以后,则又来了一套,对后世贻害无穷了。
作者:阿明利 回复日期:2004-12-5 9:50:49
周主要的是尽人事,而非究天道,所以孔子闭口对天道基本上没发表什么意见,而这正使为政者从此可以播弄天道,搞精神控制,从而以人——君主占据了天道的位置,这样就形成君权的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