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创作:
1864年6月11日,德国慕尼黑宫廷乐队首席圆号手弗朗茨·约瑟夫·斯特劳斯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堕地,他就是后来在德奥以至世界乐坛闻名遐迩的理查·斯特劳斯。理查·斯特劳斯从小就显示出音乐才能,四岁就跟父亲的一个朋友学钢琴,八岁又跟表兄学小提琴,十一岁起,跟随宫廷乐队的助理指挥F·W·梅耶尔学习作曲理论。理查·斯特劳斯的父亲音乐趣味十分保守,他信奉的音乐上帝是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大师,对瓦格纳及其学说深恶痛绝,也不让孩子听十九世纪后半叶的音乐作品。因此,小理查在家里接受到的音乐教育十分有限。
1874年,理查·斯特劳斯念完了小学,在城里的路德维奇中学读书。他在学校里听了瓦格纳的作品,观看了《汤豪瑟》、《齐 格弗里德》和《罗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被这伟大的艺术所震撼。他曾写道:“尽管父亲反对,我迈进了这魔术艘的艺术世 界——《尼柏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我还记 得十七岁第一次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总谱时自己那出神人 化、急不可耐的情形。”(引自理查·斯特劳斯:《回忆录》(1949年))理查·斯特劳斯音乐风格正是在那时 逐渐成型。他少年时代的作品有A大调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节 日进行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小品数首。
1882年冬,理查·斯特劳斯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等课程,他始终没有机会进入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音乐。 1883年,他离开大学,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在大学期间他创作的d小调交响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降E大调小夜曲分别在维也纳、德累斯顿演出,受到公众欢迎。
1884年,他首访柏林,结识了著名指挥家汉斯·冯·彪洛。彪洛当时德高望重,很看中这位年轻人,称他为“迄今为止、勃 拉姆斯之后最有个性的作曲家”,请他为美因根宫廷乐队写了降B 大调组曲,并亲自指挥首演。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有F大调圆号协奏曲、f小调交响曲、钢琴音画、c小调钢琴弦乐四重奏、九首为格林诗写的艺术歌曲 以及根据歌德诗《流浪者的冲锋歌曲》写的声乐合唱套曲等等。这 些作品先后在德国演出。彪洛亲切的称他“理查三世”,致使理查·斯特劳斯很快成名。
1885年,理查·斯特劳斯被任命为美因根宫廷乐队副指挥, 在彪洛的面授下学习指挥。不久他就登台献艺,指挥演出自己的 f小调交响曲和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并自任独奏 部分。勃拉姆斯——这位莱比锡乐派的泰斗在美因根听了理查· 斯特劳斯作品后,评论道:“音乐很迷人,但很多地方主题离题。” 不久,彪洛辞职。萨克森——这位美因根公爵要任命理查·斯特 劳斯为继任乐队队长,同时也要削减乐队人数。理查·斯特劳斯 深为不满,没有接受这个职务,离开了美因根。以后他同慕尼黑 歌剧院签订了任第三指挥的三年合同。
在美因根宫廷乐队工作期间,理查·斯特劳斯与乐队第一小 提琴手阿历克山·里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里特的妻子是瓦格 纳的一个侄女,同时,里特也是瓦格纳和李斯特艺术的虞诚追随 者,他的这种艺术倾向影响了理查·斯特劳斯。里特劝理查·斯 特劳斯放弃古典主义倾向,读瓦格纳的文论,读叔本华的书,跟 随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浪漫路线。在美因根理查·斯特劳 斯完成了自己艺术思想的转变。他写道:“新的(艺术)观念必 须有新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李斯特交响诗的原则,决定创 作的真正因素是诗歌的意念——这成为我后来写交响诗的指导原 则。”(引自理查·斯特劳斯:(回忆录)。)真正作为理查·斯特劳斯艺术思想转变的标志,则是他在 此期间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意大利》,这表明他从无标题器乐创作 转为写标题音乐,音乐风格从追随门德尔松转为追随李斯特。对 这首转折性作品的评价,人们褒贬不一。也许,公众需要一段时 间来熟悉并适应这“新”的理查·斯特劳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