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吧 关注:1,802,514贴子:37,588,926
  • 11回复贴,共1
哈尔滨是个音乐之城 相信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吧 虽说这个帖子和历史有关 但更接近的是音乐 不同年代的音乐会告诉人们不同的道理 我们可以从其中总结很多东西 喜欢的一起看看吧 


1楼2008-12-20 20:50回复
    我喜欢莫扎特

    舒伯


    IP属地:北京5楼2008-12-20 20:59
    回复
      2025-11-18 09:19: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2.3 - 1847.11.4)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生平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也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月后去世。享年38岁9个月1天。


      6楼2008-12-20 21:04
      回复
        发了好多都需要审核的 门德尔松就是闹闹说的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


        7楼2008-12-20 21:05
        回复
          下面发莫扎特


          8楼2008-12-20 21:05
          回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9楼2008-12-20 21:11
            回复
              发这么多吧 总是审核一半都审核了 这个主题结束了 估计也没多少朋友看。


              10楼2008-12-20 21:19
              回复
                生平与创作:
                  1864年6月11日,德国慕尼黑宫廷乐队首席圆号手弗朗茨·约瑟夫·斯特劳斯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堕地,他就是后来在德奥以至世界乐坛闻名遐迩的理查·斯特劳斯。理查·斯特劳斯从小就显示出音乐才能,四岁就跟父亲的一个朋友学钢琴,八岁又跟表兄学小提琴,十一岁起,跟随宫廷乐队的助理指挥F·W·梅耶尔学习作曲理论。理查·斯特劳斯的父亲音乐趣味十分保守,他信奉的音乐上帝是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大师,对瓦格纳及其学说深恶痛绝,也不让孩子听十九世纪后半叶的音乐作品。因此,小理查在家里接受到的音乐教育十分有限。
                  1874年,理查·斯特劳斯念完了小学,在城里的路德维奇中学读书。他在学校里听了瓦格纳的作品,观看了《汤豪瑟》、《齐 格弗里德》和《罗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被这伟大的艺术所震撼。他曾写道:“尽管父亲反对,我迈进了这魔术艘的艺术世 界——《尼柏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我还记 得十七岁第一次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总谱时自己那出神人 化、急不可耐的情形。”(引自理查·斯特劳斯:《回忆录》(1949年))理查·斯特劳斯音乐风格正是在那时 逐渐成型。他少年时代的作品有A大调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节 日进行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小品数首。
                  1882年冬,理查·斯特劳斯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等课程,他始终没有机会进入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音乐。 1883年,他离开大学,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在大学期间他创作的d小调交响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降E大调小夜曲分别在维也纳、德累斯顿演出,受到公众欢迎。
                  1884年,他首访柏林,结识了著名指挥家汉斯·冯·彪洛。彪洛当时德高望重,很看中这位年轻人,称他为“迄今为止、勃 拉姆斯之后最有个性的作曲家”,请他为美因根宫廷乐队写了降B 大调组曲,并亲自指挥首演。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有F大调圆号协奏曲、f小调交响曲、钢琴音画、c小调钢琴弦乐四重奏、九首为格林诗写的艺术歌曲 以及根据歌德诗《流浪者的冲锋歌曲》写的声乐合唱套曲等等。这 些作品先后在德国演出。彪洛亲切的称他“理查三世”,致使理查·斯特劳斯很快成名。
                  1885年,理查·斯特劳斯被任命为美因根宫廷乐队副指挥, 在彪洛的面授下学习指挥。不久他就登台献艺,指挥演出自己的 f小调交响曲和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并自任独奏 部分。勃拉姆斯——这位莱比锡乐派的泰斗在美因根听了理查· 斯特劳斯作品后,评论道:“音乐很迷人,但很多地方主题离题。” 不久,彪洛辞职。萨克森——这位美因根公爵要任命理查·斯特 劳斯为继任乐队队长,同时也要削减乐队人数。理查·斯特劳斯 深为不满,没有接受这个职务,离开了美因根。以后他同慕尼黑 歌剧院签订了任第三指挥的三年合同。
                  在美因根宫廷乐队工作期间,理查·斯特劳斯与乐队第一小 提琴手阿历克山·里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里特的妻子是瓦格 纳的一个侄女,同时,里特也是瓦格纳和李斯特艺术的虞诚追随 者,他的这种艺术倾向影响了理查·斯特劳斯。里特劝理查·斯 特劳斯放弃古典主义倾向,读瓦格纳的文论,读叔本华的书,跟 随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浪漫路线。在美因根理查·斯特劳 斯完成了自己艺术思想的转变。他写道:“新的(艺术)观念必 须有新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李斯特交响诗的原则,决定创 作的真正因素是诗歌的意念——这成为我后来写交响诗的指导原 则。”(引自理查·斯特劳斯:(回忆录)。)真正作为理查·斯特劳斯艺术思想转变的标志,则是他在 此期间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意大利》,这表明他从无标题器乐创作 转为写标题音乐,音乐风格从追随门德尔松转为追随李斯特。对 这首转折性作品的评价,人们褒贬不一。也许,公众需要一段时 间来熟悉并适应这“新”的理查·斯特劳斯风格。


                11楼2008-12-20 21:20
                回复
                  2025-11-18 09:13: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很棒!!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08-12-20 21:32
                  回复
                    继续~~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08-12-20 21:33
                    回复
                      赫赫 努力加入会员 我在找点主题这个发不了了 审核好多


                      14楼2008-12-20 21:36
                      回复
                        • 220.189.234.*
                        %.


                        15楼2009-01-31 1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