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版权所有为 东平县“今日东平报”媒体平台
文章转自 微信公众号 “今日东平报”
记者 方雷
智慧村庄是什么?智慧村庄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随着智慧村庄建设在梯门镇东瓦庄村铺开,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对这个风水宝地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智慧村庄就是借助泰安广电有线电视项目,滚动播出内容,让老百姓了解东瓦庄的一切大事小情,像党务、村务、财务等都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可省事了。”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宝这样解释道。
据了解,东瓦庄村创建智慧村庄始于2015年4月,同年6月15日开始上线,到10月底建成。这个486户、1780人的村庄,有418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并且是免费安装,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欢迎。
智慧是一种理性,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该村即时转播向村民发布就业、计生、科普等信息,村委会也将村规民约、会议通知等即时向村民发布。“每次回到家,我们都要按一下黄色按纽看一看电视,什么时候停电、停水都能提前知道,可方便了!”村民们渐渐习惯从这儿了解村里的动态。

共享

智慧村庄长满智慧
东瓦庄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因位于砖瓦窑东侧而得名。一进入村口,高大的牌坊巍然屹立,“东瓦庄欢迎您”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宽敞的主干道、整洁的村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你了解这个山村的变迁。在这里,九顶凤凰山的传说世代相传;在这里,精美的石头唱着致富歌;在这里,更多的是3年来村民不断攀升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7年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这天是东瓦庄村召开群众大会年底分红的日子,文化广场上人员肃静,秩序井然,连不谙人事的小孩也格外听话。大家最关心的事将要发生,大家最激动的时刻将要呈现。“2016年李某某分红1200元,陈某某家分红1500元……”大家洗耳恭听,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村民们一遍又一遍数着崭新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像这样的年度分红会议,该村已经举行了4次。据悉,每位村民人均分红一般在300元以上。在开群众大会之前,分配金额一一在“智慧村”栏目中播出。

据该村会计说,2014年11月,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后,该村决定把3家山石企业、1家矿山机械加工厂上缴的承包费收入数十万元,除正常运转开支外,全部发到村民手中。每年春节、中秋节,村“两委”在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还送上一定实物福利。
在梯门镇,每逢赶集或走亲戚,只要提起东瓦庄村,作为其中一员,周边村的人会竖起大拇指羡慕不已。“现在,一说起东瓦庄,小伙子找媳妇、小姑娘找婆家,外村人还高攀不上呢。”村民孙宗芬乐呵呵地说。

一个个事例岂止这些?从2015年5月起,该村18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住进了幸福院,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65岁。在这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一日三餐,花样众多。在这里,享受家的温暖,衣食无忧;在这里,11人组成的演出队不定期演出,过足了戏瘾。在厨房,院长裴现英指着冰箱里的肉、鱼等给记者一一介绍,脸上堆满了笑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各级党委政府在贡献智慧,村“两委”在贡献智慧,村民们共享智慧村庄建设带来的成果。智慧村长满民心故事,像山里的石头随处可见;智慧村长满民心故事,像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葡萄数不胜数。

共融

“南水北调”调出前景
在东瓦庄村,集体开支超过上万元,必须召开群众代表大会,由集体决定;只要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村民们会主动清除成为一种习惯;美丽乡村开始后,该村仅用5天时间,30多户村民就把违建彻底清除......一个个举动的背后,体现了东瓦庄村的素质,诠释了东瓦庄村的境界,彰显了经营村庄如同经营家的理念。

“南水北调”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打井找水,一直困扰着一代代东瓦庄村人,成为历届村“两委”不懈追求的目标。数十年来,该村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在村北连续打了34眼井,不是出水量少,就是枯水井。而村南水源丰富,适宜打深水井浇地。2015年4月,村“两委”提出了村南村北共融,加快产业调整步伐的思路,决定在村南打一眼深水井;通过铺设两条长达3000米的管道,实施南水北调。在群众代表大会上,村南的村民代表却不赞同。他们提出异议,这样做代价太大,比平时打一眼井多花费13万至14万元。假如有这些钱,还不如投在其它公益事业上。通过开展大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努力方向,就是村南村北共同发展,同频共振。“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后,东瓦庄村以北土地结束了几十年靠天吃饭的历史,结束了依靠周边村大侯庄、前范山村水源灌溉的历史。

东瓦庄村人并未止步。通过借助国土部门政策,该村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实行太阳能提水灌溉土地。昔日的山坡地变成了水浇田。如今,他们又瞄准了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生态农业示范园正有条不紊地快速推进。

共融生和谐,和谐促业兴。一个颇具人气、富有灵气、充满生气的智慧村庄在世人的关注中,步稳蹄急,坚实前行。

共存

记住乡愁留住记忆
有人说,乡愁是我们的灵魂;有人说,乡愁是我们故土的方向标;有人说,乡愁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而在东瓦庄村人的眼里,乡愁是培植产业、壮大集体积累的同时,不断挖掘整理,让文化资源生生不息。

打响文化名人牌。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一生饱读六经,贯穿义理。但四举开封府进士,均于科场失利,未能任官。32岁后,他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人称“泰山先生”。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在朝实行新政,与富弼等推荐孙复,诏命之为国事监直讲。从此,他踏入仕途,宋仁宗对之多为礼敬。后因事遭贬。至和三年(1056年)乃被荐复官,后迁殿中丞。嘉佑二年(1057年)去世后,安葬于村东南。宋仁宗赐钱治丧,欧阳修为之撰墓志铭。为放大名人效应,使之纳入智慧村庄建设内容,今年4月16日,该村出资专门为其立碑纪念。一个宣传名人、挖掘轶事、见贤思齐的行动在全县实施。

保护古树留住乡愁。在村西北有一棵古槐树,约有500年的树龄。整个树干空洞,树冠向四面伸展,几乎覆盖了整个道路。全村1780多人都对它有着特殊的情结,将其当作一个文化标志,甚至当作神灵来供奉、呵护它。
“一口古井,一间老屋,一棵大树,就是村民心中的乡愁。在今后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要保护好这些乡愁,还要开发利用好,让村民享受乡愁。”








文章转自 微信公众号 “今日东平报”
记者 方雷
智慧村庄是什么?智慧村庄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随着智慧村庄建设在梯门镇东瓦庄村铺开,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对这个风水宝地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智慧村庄就是借助泰安广电有线电视项目,滚动播出内容,让老百姓了解东瓦庄的一切大事小情,像党务、村务、财务等都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可省事了。”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宝这样解释道。
据了解,东瓦庄村创建智慧村庄始于2015年4月,同年6月15日开始上线,到10月底建成。这个486户、1780人的村庄,有418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并且是免费安装,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欢迎。
智慧是一种理性,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该村即时转播向村民发布就业、计生、科普等信息,村委会也将村规民约、会议通知等即时向村民发布。“每次回到家,我们都要按一下黄色按纽看一看电视,什么时候停电、停水都能提前知道,可方便了!”村民们渐渐习惯从这儿了解村里的动态。

共享

智慧村庄长满智慧
东瓦庄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因位于砖瓦窑东侧而得名。一进入村口,高大的牌坊巍然屹立,“东瓦庄欢迎您”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宽敞的主干道、整洁的村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你了解这个山村的变迁。在这里,九顶凤凰山的传说世代相传;在这里,精美的石头唱着致富歌;在这里,更多的是3年来村民不断攀升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7年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这天是东瓦庄村召开群众大会年底分红的日子,文化广场上人员肃静,秩序井然,连不谙人事的小孩也格外听话。大家最关心的事将要发生,大家最激动的时刻将要呈现。“2016年李某某分红1200元,陈某某家分红1500元……”大家洗耳恭听,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村民们一遍又一遍数着崭新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像这样的年度分红会议,该村已经举行了4次。据悉,每位村民人均分红一般在300元以上。在开群众大会之前,分配金额一一在“智慧村”栏目中播出。

据该村会计说,2014年11月,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后,该村决定把3家山石企业、1家矿山机械加工厂上缴的承包费收入数十万元,除正常运转开支外,全部发到村民手中。每年春节、中秋节,村“两委”在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还送上一定实物福利。
在梯门镇,每逢赶集或走亲戚,只要提起东瓦庄村,作为其中一员,周边村的人会竖起大拇指羡慕不已。“现在,一说起东瓦庄,小伙子找媳妇、小姑娘找婆家,外村人还高攀不上呢。”村民孙宗芬乐呵呵地说。

一个个事例岂止这些?从2015年5月起,该村18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住进了幸福院,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65岁。在这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一日三餐,花样众多。在这里,享受家的温暖,衣食无忧;在这里,11人组成的演出队不定期演出,过足了戏瘾。在厨房,院长裴现英指着冰箱里的肉、鱼等给记者一一介绍,脸上堆满了笑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各级党委政府在贡献智慧,村“两委”在贡献智慧,村民们共享智慧村庄建设带来的成果。智慧村长满民心故事,像山里的石头随处可见;智慧村长满民心故事,像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葡萄数不胜数。

共融

“南水北调”调出前景
在东瓦庄村,集体开支超过上万元,必须召开群众代表大会,由集体决定;只要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村民们会主动清除成为一种习惯;美丽乡村开始后,该村仅用5天时间,30多户村民就把违建彻底清除......一个个举动的背后,体现了东瓦庄村的素质,诠释了东瓦庄村的境界,彰显了经营村庄如同经营家的理念。

“南水北调”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打井找水,一直困扰着一代代东瓦庄村人,成为历届村“两委”不懈追求的目标。数十年来,该村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在村北连续打了34眼井,不是出水量少,就是枯水井。而村南水源丰富,适宜打深水井浇地。2015年4月,村“两委”提出了村南村北共融,加快产业调整步伐的思路,决定在村南打一眼深水井;通过铺设两条长达3000米的管道,实施南水北调。在群众代表大会上,村南的村民代表却不赞同。他们提出异议,这样做代价太大,比平时打一眼井多花费13万至14万元。假如有这些钱,还不如投在其它公益事业上。通过开展大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努力方向,就是村南村北共同发展,同频共振。“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后,东瓦庄村以北土地结束了几十年靠天吃饭的历史,结束了依靠周边村大侯庄、前范山村水源灌溉的历史。

东瓦庄村人并未止步。通过借助国土部门政策,该村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实行太阳能提水灌溉土地。昔日的山坡地变成了水浇田。如今,他们又瞄准了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生态农业示范园正有条不紊地快速推进。

共融生和谐,和谐促业兴。一个颇具人气、富有灵气、充满生气的智慧村庄在世人的关注中,步稳蹄急,坚实前行。

共存

记住乡愁留住记忆
有人说,乡愁是我们的灵魂;有人说,乡愁是我们故土的方向标;有人说,乡愁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而在东瓦庄村人的眼里,乡愁是培植产业、壮大集体积累的同时,不断挖掘整理,让文化资源生生不息。

打响文化名人牌。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一生饱读六经,贯穿义理。但四举开封府进士,均于科场失利,未能任官。32岁后,他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人称“泰山先生”。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在朝实行新政,与富弼等推荐孙复,诏命之为国事监直讲。从此,他踏入仕途,宋仁宗对之多为礼敬。后因事遭贬。至和三年(1056年)乃被荐复官,后迁殿中丞。嘉佑二年(1057年)去世后,安葬于村东南。宋仁宗赐钱治丧,欧阳修为之撰墓志铭。为放大名人效应,使之纳入智慧村庄建设内容,今年4月16日,该村出资专门为其立碑纪念。一个宣传名人、挖掘轶事、见贤思齐的行动在全县实施。

保护古树留住乡愁。在村西北有一棵古槐树,约有500年的树龄。整个树干空洞,树冠向四面伸展,几乎覆盖了整个道路。全村1780多人都对它有着特殊的情结,将其当作一个文化标志,甚至当作神灵来供奉、呵护它。
“一口古井,一间老屋,一棵大树,就是村民心中的乡愁。在今后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要保护好这些乡愁,还要开发利用好,让村民享受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