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统一一类模式高考试卷文字呈现形式。根据教育部有关普通高校招生的规定要求,从2017年高一新生即2020年高考起,一类模式高考试卷除汉语文、英语外,其他科目试卷统一用本民族文字呈现,学生可选用本民族文字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的一种文字答卷。
3.调整二类模式藏语文、彝语文考试。从2017年高一新生即2020年高考起,二类模式藏语文、彝语文纳入高考科目统一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统考语文科目满分仍为150分,按汉语文与藏语文或彝语文各50%计入。招收二类模式考生的普通高校藏文、彝文专业在录取时,由省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志愿情况划线,按照投档规则向学校投档,由学校审录。
举办一类模式藏汉、彝汉双语特需专业本科班。从2017年起,举办一类模式藏汉、彝汉双语特需专业预科直升本科班。2017年举办藏医学班和彝汉数理化生师资班,每个班招收40名学生。以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年度确定招生专业与规模。
附: 语言文字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首先,共同的语言是促使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只有大致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作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才能使一定范围的人们沟通思想、密切关系、加深感情,才能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基本的条件。其次,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民族成员从生产生活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等一切领域,一刻都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它同本民族的发展和斗争紧密相联,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也就怀有深厚的感情。再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遗产的继承,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宝贵经验的传播,都要依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最后,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正因为民族语言文字同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民族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各民族对其语言文字始终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文明传统的标志,许多民族将语言文字视为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藏民族的语言历史源远流长,文字也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情况不同,各省市民族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办法,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为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但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任何具有成熟的语言文字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的基础教育,都应该以母语教育为主,这不仅是教育学上早已解决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民族教育工作实践中早已证明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藏区的基础教育中母语教育一直存在被忽略的趋势,双语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小,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刚刚上学就开始用第二种语言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其结果可想而知,而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母语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少,造成教育模式脱离实际,其结果,不仅母语没学好,连第二种语言也没学好,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还波及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在中小学中的藏文课程或者能够用藏文学习的各种课程越来越少,不仅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藏族群众感觉到藏族文化的空间越来越小,对藏文和藏族文化的未来产生危机感。
3.调整二类模式藏语文、彝语文考试。从2017年高一新生即2020年高考起,二类模式藏语文、彝语文纳入高考科目统一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统考语文科目满分仍为150分,按汉语文与藏语文或彝语文各50%计入。招收二类模式考生的普通高校藏文、彝文专业在录取时,由省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志愿情况划线,按照投档规则向学校投档,由学校审录。
举办一类模式藏汉、彝汉双语特需专业本科班。从2017年起,举办一类模式藏汉、彝汉双语特需专业预科直升本科班。2017年举办藏医学班和彝汉数理化生师资班,每个班招收40名学生。以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年度确定招生专业与规模。
附: 语言文字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首先,共同的语言是促使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只有大致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作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才能使一定范围的人们沟通思想、密切关系、加深感情,才能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基本的条件。其次,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民族成员从生产生活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等一切领域,一刻都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它同本民族的发展和斗争紧密相联,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也就怀有深厚的感情。再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遗产的继承,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宝贵经验的传播,都要依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最后,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正因为民族语言文字同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民族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各民族对其语言文字始终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文明传统的标志,许多民族将语言文字视为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藏民族的语言历史源远流长,文字也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情况不同,各省市民族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办法,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为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但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任何具有成熟的语言文字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的基础教育,都应该以母语教育为主,这不仅是教育学上早已解决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民族教育工作实践中早已证明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藏区的基础教育中母语教育一直存在被忽略的趋势,双语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小,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刚刚上学就开始用第二种语言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其结果可想而知,而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母语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少,造成教育模式脱离实际,其结果,不仅母语没学好,连第二种语言也没学好,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还波及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在中小学中的藏文课程或者能够用藏文学习的各种课程越来越少,不仅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藏族群众感觉到藏族文化的空间越来越小,对藏文和藏族文化的未来产生危机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