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婕的译者序
写这篇序的时候,离我翻译这部小说已相隔几个月。当中忙了太多的事,操心了太多的事。当最终非得把自己钉在电脑前的时候,却发现现实好像又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现实,不过是为了生存而不断周而复始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罢了。区别只是,有些人是为了生存,而有些人是为了生存的快乐。从睁开眼起床,一直到闭上眼睡下,当中再减去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剩下的不外乎说话、聆听、观察、思考和发呆。这样给自己一分析,所谓人生的乐趣,或者说法国人著名的逻辑“享受生活(Profiter de la vie)”的基本内容,好像也不过如此。至少没让我觉得有多向往。几千年来,人类的“生存成本”没怎么大变。你也可以说我不算数,因为我是个“工作狂”。
我不善于写作。尤其对于可以天马行空随意想象的那种,所以我没指望能写多么长。不过,作为少数从头到尾细细品读过这本书的人来讲,还是觉得有义务向你们介绍其内容,顺带些自己的感受。
究竟我们是在“生存”还是在“生活”?这两者若真有区别,那不同在哪里?这是看完这本书后自己反复在想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富人才有能力“生活”,因为穷人永远只能挣扎在“生存线”的边缘。也有人不同意,说富人基本上永不知足,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辛勤工作上以获取更多的财富,所以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乐趣,反倒不如穷人家懂得知足常乐。说实话,这当中的深意,以我目前的年龄和阅历,很难捉摸透。只是回想一下,自己活到现在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反倒是在“物质条件相对缺乏”的童年时代。后来长大了,物质充裕了,可人的欲望却增长得更快。
是“生存”更重要,还是“生活”更重要?
这本书对“生存”问题的探讨比我想象的要埋藏得更深。尤其在翻译这本书的那几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被身边的一些新闻所围绕,从而时常会从书出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的种种真实遭遇,尤其是四川地震中的人们,觉得人在无论何种天灾人祸中永远是最脆弱的那一环。
“当他最终到达那里的时候,才发现其他村庄的村民们,他们中的大部分幸存者,像他一样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也几乎同时到达了,每个人都目光呆滞、手中空空如也,身上携带的唯一财产,或几乎是唯一的的财产,就是穿着的衣服。”在无数的毁灭和失去之后,在漫天的灰烬飘散,留下的只是对过去的美好泡影,在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和过去之后,留下的最最触目惊心、赤裸得一览无遗、又无可求药的,却是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在现实的风晒雨淋和人心冷酷的炙烤下,显得如此无助和可怜!
在这本书中,究竟谁最终拯救了林先生和他的小孙女?这一双被战争夺走一切的遗老遗孤?是那艘将他们载离家园的异国救援船只?(又或许最初也是同一艘船只运送来摧毁一切的军队和枪支?)海港太太和她的年轻女翻译?还是巴客先生?谁给予了他们“生存”的权力,谁又赋予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相对其他与战争题材有关的小说,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可谓简单到了极致,语言平实,都让我有些出乎意料。用最最简单的情节和语言去研究一个相对深奥的问题。总而言之,这真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活着”。作者最后的章节告诉我这条讯息。“生活”往往比“生存”要求更多的东西。爱,亲情,友情。
“生存”和“生活”,你属于哪一种?
尚雯婕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六日于清晨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yarcanee 2008-12-9 16:12 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