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昨天是看了某家粉的洗脑包,生出了这么几个看法。
1.演员和作品是互相成全的,成功的作品短期会推出演员,成功的演员长期会反哺作品。
比如还珠格格之所以总被一些人拿出来说事,总被人炒冷饭,甚至前几年总重播。无非就是当年的主演们有几个飞黄腾达,如今活跃在影视圈第一线,无论是市场还是地位都已经受到认可的人。这些人的发家史是源自于这样一部当时很成功的剧,自然而然就会被不停的拿出来了。相反,如果主演已经没落了,退出历史舞台了,再经典的戏也乏人问津。比如当年的琼瑶剧婉君,梅花三弄,晚一些的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作为亲历者,当年的经典和火爆程度不下于还珠格格(当然越早的电视剧越容易有高收视因为人们的选择少)。但是主演相对淡出娱乐圈,也就往往被束之高阁了。其实还珠我是没看过的。正式随着当年的部分主演升格为一线明星,出道作品也就成了神作。其实如果往后再看10年,也一样会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自然规律。
真正不依靠演员而经久不衰的剧有没有呢?恐怕只有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的文学名著了。
其实从一部作品走出去演员,真正成功,往往会淡化一部作品的形象。谁是靠着别人得道,鸡犬升天,谁才会没完没了拿着一部戏吹,好像功劳都是自己的。比如林心如,甚至连工作室对她的包装,都用大小姐称谓。通稿里也时不时称紫薇。粉丝也时不时把还珠拉出来给自己撑门面去踩其他人。可是很少有人会想,还珠到今天还有关注度,靠的是谁?
2.演员的人脉如何体现?
一直以来,觉得人脉是个很有私密性的东西。不是在一个圈子内,轻易看不到人脉关系网。比如私募基金,靠的就是人际关系定向进行融资,对外人而言就是个黑箱。能够摆上台面的,要么就是尽人皆知,要么就是无关轻重的关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演员的人脉,一般应该指导演,投资方,编剧,品牌公关这些能够给演员直接带来资源的人,而不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同行。
那些仗着曾经在一家公司里工作过的同事,开吹的明星关系,什么谁谁参加了我的趴体,无非是人们八卦的谈资,用来捆绑在一起发发通稿显得自己也高大上一般。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其实有时也是很单纯的朋友关系,未必应该很功利化的看待这种关系。更别提有些人只是偶尔寒暄一下。
同行当然也可以帮忙,但这种其实是很有限的。前提也是自己要立得住脚,让投资方剧方认为可以才行。虽然这样说有些不近人情,但事实就是这样。最能一个演员人脉的是电影和代言。所以天天靠吹明星关系的粉丝,为什么不睁眼看看你家的资源和那些朋友有关系吗?
看看某粉吹过革命友谊的几家,小燕子03年就上了港台版的五大(当时内地还没有),sq和ck和fbb杂志也是家常便饭,而当年同样正是人气高峰,也着手在香港影圈发展的林心如,04年只能上已经停刊的派生杂志cosmo girl (粉丝居然吹成五大??),人家的人脉借给过你吗?就是想借杂志也不会同意啊。结婚前林心如基本只能代言微商产品,封面只上过台湾芭莎,电影也都是非主流,好意思吹人脉?
倒是恋爱结婚后多了几个封面和品牌资源,苏大头的电影也才找上门来,显然还不如拉踩捆绑老公好使。昔日的朋友差距拉大了,不好捆绑了,拼命的拉踩老公了。一拉一踩,都是捆绑。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次林公开秀恩爱,都紧跟着品牌活动,其实都带着商业目的。平时巴不得塑造少女和女权形象来蒙骗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当现在还吃cp糖的人,究竟会有多蠢。
3. 自由职业者吹社会根基?
本来自由职业者,靠的应该是业务能力应得机会和人们的尊重。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努力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事业发展前景不如他人,总想着用人脉,根基来挽尊,拿不会用微波炉说明自己被“保护”的很好,不就是废物二代的生存方式吗?可你又不是真的二代,到处管别人叫爸爸好受吗?
林心如说过,当制片人是因为演员都是被选择的,地位太被动。这其实一语道出了很多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现状。过去,戏子是下九流。如今新社会了,各种职业人格平等,但演员这个行业的仍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种如浮萍一般的发展状况,谈根基了啊。能抓到手里的,才是本事。
一个不会用微波炉,“被保护很好”的40岁女星,只能说明生活阅历太差,怎么可能演的好戏呢?其实真正被保护的很好的女孩子,难道不应该是那种一直读书深造,30岁出来工作,或者干脆不工作,直接嫁给成功人士当主妇的吗?至少也会读完大学再出来工作吧。没有听说过未成年就干模特那种不三不四的职业的,可以冠以“被保护很好”的称谓。大概既要塑造一个女强人形象,又要塑造大小姐形象。偏偏投胎没有投豪门,所以只能自相矛盾了。
4.关于有钱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老掉牙了。事业发展,钱真的不重要。只有事业不如人的时候,才会拿黄白俗物来挽尊,所谓人家过人家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这都是一般人抱着退一步的心态说的话。而往往种种盘点已经很清楚的显示,一个人的收入是别人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粉丝还要大言不惭的踩那个收入高的人。
资本的扩张带动影视业市场的发展,不过是近五年的事,年年片酬翻番不奇怪。这五年谁出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期,谁已经再走下坡路,一目了然,所以收入其实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余地。至于自产自销的自制剧,拿的不是片酬,而是分红,纯打工性质的分不到什么,还可能因为承担成本而赔钱。
其实洗脑包最主要用途还是固粉,拉踩捆绑加炒作吧。毕竟踩小燕子踩fbb的司空见惯了,如今看到霍建华也被出这种洗脑包,还不太习惯。
1.演员和作品是互相成全的,成功的作品短期会推出演员,成功的演员长期会反哺作品。
比如还珠格格之所以总被一些人拿出来说事,总被人炒冷饭,甚至前几年总重播。无非就是当年的主演们有几个飞黄腾达,如今活跃在影视圈第一线,无论是市场还是地位都已经受到认可的人。这些人的发家史是源自于这样一部当时很成功的剧,自然而然就会被不停的拿出来了。相反,如果主演已经没落了,退出历史舞台了,再经典的戏也乏人问津。比如当年的琼瑶剧婉君,梅花三弄,晚一些的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作为亲历者,当年的经典和火爆程度不下于还珠格格(当然越早的电视剧越容易有高收视因为人们的选择少)。但是主演相对淡出娱乐圈,也就往往被束之高阁了。其实还珠我是没看过的。正式随着当年的部分主演升格为一线明星,出道作品也就成了神作。其实如果往后再看10年,也一样会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自然规律。
真正不依靠演员而经久不衰的剧有没有呢?恐怕只有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的文学名著了。
其实从一部作品走出去演员,真正成功,往往会淡化一部作品的形象。谁是靠着别人得道,鸡犬升天,谁才会没完没了拿着一部戏吹,好像功劳都是自己的。比如林心如,甚至连工作室对她的包装,都用大小姐称谓。通稿里也时不时称紫薇。粉丝也时不时把还珠拉出来给自己撑门面去踩其他人。可是很少有人会想,还珠到今天还有关注度,靠的是谁?
2.演员的人脉如何体现?
一直以来,觉得人脉是个很有私密性的东西。不是在一个圈子内,轻易看不到人脉关系网。比如私募基金,靠的就是人际关系定向进行融资,对外人而言就是个黑箱。能够摆上台面的,要么就是尽人皆知,要么就是无关轻重的关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演员的人脉,一般应该指导演,投资方,编剧,品牌公关这些能够给演员直接带来资源的人,而不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同行。
那些仗着曾经在一家公司里工作过的同事,开吹的明星关系,什么谁谁参加了我的趴体,无非是人们八卦的谈资,用来捆绑在一起发发通稿显得自己也高大上一般。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其实有时也是很单纯的朋友关系,未必应该很功利化的看待这种关系。更别提有些人只是偶尔寒暄一下。
同行当然也可以帮忙,但这种其实是很有限的。前提也是自己要立得住脚,让投资方剧方认为可以才行。虽然这样说有些不近人情,但事实就是这样。最能一个演员人脉的是电影和代言。所以天天靠吹明星关系的粉丝,为什么不睁眼看看你家的资源和那些朋友有关系吗?
看看某粉吹过革命友谊的几家,小燕子03年就上了港台版的五大(当时内地还没有),sq和ck和fbb杂志也是家常便饭,而当年同样正是人气高峰,也着手在香港影圈发展的林心如,04年只能上已经停刊的派生杂志cosmo girl (粉丝居然吹成五大??),人家的人脉借给过你吗?就是想借杂志也不会同意啊。结婚前林心如基本只能代言微商产品,封面只上过台湾芭莎,电影也都是非主流,好意思吹人脉?
倒是恋爱结婚后多了几个封面和品牌资源,苏大头的电影也才找上门来,显然还不如拉踩捆绑老公好使。昔日的朋友差距拉大了,不好捆绑了,拼命的拉踩老公了。一拉一踩,都是捆绑。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次林公开秀恩爱,都紧跟着品牌活动,其实都带着商业目的。平时巴不得塑造少女和女权形象来蒙骗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当现在还吃cp糖的人,究竟会有多蠢。
3. 自由职业者吹社会根基?
本来自由职业者,靠的应该是业务能力应得机会和人们的尊重。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努力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事业发展前景不如他人,总想着用人脉,根基来挽尊,拿不会用微波炉说明自己被“保护”的很好,不就是废物二代的生存方式吗?可你又不是真的二代,到处管别人叫爸爸好受吗?
林心如说过,当制片人是因为演员都是被选择的,地位太被动。这其实一语道出了很多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现状。过去,戏子是下九流。如今新社会了,各种职业人格平等,但演员这个行业的仍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种如浮萍一般的发展状况,谈根基了啊。能抓到手里的,才是本事。
一个不会用微波炉,“被保护很好”的40岁女星,只能说明生活阅历太差,怎么可能演的好戏呢?其实真正被保护的很好的女孩子,难道不应该是那种一直读书深造,30岁出来工作,或者干脆不工作,直接嫁给成功人士当主妇的吗?至少也会读完大学再出来工作吧。没有听说过未成年就干模特那种不三不四的职业的,可以冠以“被保护很好”的称谓。大概既要塑造一个女强人形象,又要塑造大小姐形象。偏偏投胎没有投豪门,所以只能自相矛盾了。
4.关于有钱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老掉牙了。事业发展,钱真的不重要。只有事业不如人的时候,才会拿黄白俗物来挽尊,所谓人家过人家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这都是一般人抱着退一步的心态说的话。而往往种种盘点已经很清楚的显示,一个人的收入是别人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粉丝还要大言不惭的踩那个收入高的人。
资本的扩张带动影视业市场的发展,不过是近五年的事,年年片酬翻番不奇怪。这五年谁出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期,谁已经再走下坡路,一目了然,所以收入其实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余地。至于自产自销的自制剧,拿的不是片酬,而是分红,纯打工性质的分不到什么,还可能因为承担成本而赔钱。
其实洗脑包最主要用途还是固粉,拉踩捆绑加炒作吧。毕竟踩小燕子踩fbb的司空见惯了,如今看到霍建华也被出这种洗脑包,还不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