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汉字是载体,思想感情是内容,创作就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个定义,书法不是一般的写字,书法欣赏不能,斤斤计较于字形是否规范与端正,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那是很幼稚的。书法欣赏一定要超越点画和结体的表现,去感悟精神性的内容,如唐代张怀瓘所说的“善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神采”只能意会,靠感觉去把握。感觉能力每个人都有,而且大致相同,看到精巧、轻盈、飘逸、宁静的东西自然会感到优美,看到粗犷、豪放、雄浑、拙朴的东西自然会感到壮美。但人是理性的动物,不满足感性认识,总要寻根究底问个为什么?结果就会分析,从整体感觉出发,分析各种局部表现,然后通过综合,再回到整体感觉,得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感觉的分析依靠表现形式,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
从对比关系入手来欣赏书法,有三个标准。
第一,对比关系的数量决定作品的内涵。一件作品中对比关系越多内涵越丰富,对比关系越少内涵越贫乏。我们来看,在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作品中,大小、正侧、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等等,对比关系很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就有艺术魅力。王羲之的对比关系比赵孟頫的更多,因此内涵更丰富,艺术性更高。而在乾隆皇帝的作品中,虽然字形端正,但是大小一律,粗细一律,轻重快慢一律,没有对比关系就没有内涵就不是艺术,至少很难说是上品的艺术。
“神采”只能意会,靠感觉去把握。感觉能力每个人都有,而且大致相同,看到精巧、轻盈、飘逸、宁静的东西自然会感到优美,看到粗犷、豪放、雄浑、拙朴的东西自然会感到壮美。但人是理性的动物,不满足感性认识,总要寻根究底问个为什么?结果就会分析,从整体感觉出发,分析各种局部表现,然后通过综合,再回到整体感觉,得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感觉的分析依靠表现形式,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
从对比关系入手来欣赏书法,有三个标准。
第一,对比关系的数量决定作品的内涵。一件作品中对比关系越多内涵越丰富,对比关系越少内涵越贫乏。我们来看,在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作品中,大小、正侧、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等等,对比关系很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就有艺术魅力。王羲之的对比关系比赵孟頫的更多,因此内涵更丰富,艺术性更高。而在乾隆皇帝的作品中,虽然字形端正,但是大小一律,粗细一律,轻重快慢一律,没有对比关系就没有内涵就不是艺术,至少很难说是上品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