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诸帝都有较高的佛学修养,其中最为自负的要数雍正了。在雍正亲自编纂的《御选语录》的“总序”中,他曾以禅门宗匠自居,宣称,“朕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他认为,自己作为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不仅要根据儒家学说来治理天下,而且也要以自己的观点解释佛教教义,排除异己。他甚至声称:
朕二十余年来,于本分少得相应。于藩邸时,颇阅今时禅侣伎俩,大抵不过如是,尝于此作游戏三昧。巍巍堂堂者,折其头角;窃窃沈沈者,碎其窟窠。出泥牛于海心,载之片叶;骤玉麟于天下,控以单丝。机辨纷驰,遇者尽屈于句下;方之于古,朕实不后于人。(《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前序》)
这表明,他不仅要以周孔之教治理天下,而且要确立自己对佛教的绝对统率之权。
与此同时,雍正对当时佛教(禅宗)现状展开猛烈的抨击。如说:“天下宗徒,不特透得向上一关者罕有其人,即能破本参、具正知见者亦不多得。……甚至名利熏心,造大妄语;动称悟道,喝佛骂祖;不重戒律,彼此相欺;卖拂卖衣,同于市井。将佛祖之慧命,作世谛之人情;虽窃有佛祖儿孙之名,并无人天师范之实。”(《御选语录·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又说:“近代宗徒,动辄拾取他人涕唾、陈烂葛藤。串合弥缝,偷作自己法语;灾梨祸枣,诳惑人家男女。其口头实能滑利者,便鸣钟击板,竖拂擎拳;彼建立则我扫荡,彼扫荡则我建立。”(《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应该承认,这些抨击,基本上符合当时佛教界实际状况。但是,雍正的目的,并非挽求禅宗,而是保证他对禅界的支配地位。
雍正的禅学修养,集中反映在他自编的《御选语录》及各编序文中。但通观这些语录和序文,可知他也并没有独特的高明见解,他的“禅机”也未能超越历代祖师的水准,大抵只是明清禅师语录的翻版。比如,他认为,禅虽分为五家,但宗旨均归曹溪一脉;他同样强调禅教一致和禅净合一,进而在儒、释、道关系上倡导三教“异用而同体”。《御选语录》给予永明延寿和云栖袾宏以特殊地位,主要原因是他们都重视融合调和思想。他说,披阅采录延寿的著述,“真所谓明逾晓日,高越太清。如鼓师子弦,众响俱绝;如发摩尼宝,五色生光。信为曹溪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御选语录·永明编序》)。他对袾宏也深表宪章,说:“其所著《云栖法汇》一书,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已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御选语录·莲池编序》)在《御选语录·总序》中,他特别提出净土法门,令人由此深入。
《御选语录》共十九卷,其中前十一卷为“正集”,编入了僧肇、玄觉、寒山、拾得、灵佑、慧寂、从谂、文偃、延寿、重显、克勤、通琇、行森十三僧人的“语录”以及道教祖师张伯瑞的“语录”。作为主体部分的禅宗“语录”,没有传统六代祖师的地位,却把禅宗以外的僧人放在显著位置;对于人所共知的禅门五家,他也只选入了沩仰、云门两家,而把临济、法眼、曹洞排斥在外。这种编选不仅十分主观,而且别有用意。
雍正的主要用意,是要将封建的专制政治和伦理原则贯彻于禅学。雍正认为,沩仰、云门两家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它们“父子济美”、“大慈大悲”的思想和风格符合他的心意。而临济宗的毁辱经教、呵佛骂祖作风,在他看来则是不能容忍的,故而遭到严厉抨击。他写道:“丹霞烧木佛,观其语录,见地只止无心,实为狂参妄作。据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别无佛耶?若此,则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可乎?”(《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前集序》)可见,雍正的禅学是与他的政治理想、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在乎木佛被焚,却绝不容许“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丹霞的行径容易导致人们不孝不忠、犯上作乱。
他又指责德山玄鉴的呵佛骂祖,说其“辱骂佛祖不堪之词,如市井无赖小人诟谇,实令人惊讶,不解其是何心行”(《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他明确指出,必须彻底清除这种状况,因为:“释子既以佛祖为祖父,岂得信口讥诃?譬如家之逆子,国之逆臣,岂有不人神共嫉,天地不容者?”(《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使他更为恼恨的,是当时一些禅师仍以临济、德山为榜样,大肆呵佛骂祖。他说:“近世宗徒,未踏门庭,先决堤岸,一腔私意,唯恐若不呵佛骂祖,则非宗门。……鸱鼠嗜粪,斯之谓也。”(《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在他看来,许多语录“不但非第一义,而且贻误后学,况与世理大相矛盾”(《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前集序》)。显然,他之所以研修禅学,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使佛教与“世理”协调,忠实地为现实政治服务。为贯彻这一目的,他甚至公开规劝僧侣放弃禅修一途,投身科举场中。
明亡之后,一批不甘为清朝臣子的遗民纷纷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他们虽然身居空门,内心仍深怀故国幽思。及至雍正即位,民间反清意识依然很强。为此,雍正还特撰《御制拣魔辨异录》,把死去近百年之久的法藏重新提出,作思想鞭挞。
法藏与圆悟同是明末江南的著名禅僧。圆悟传法二十六年,言满天下,王公大人皆自远趋风。他以“即事而真”为指导思想,突出“日应万缘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是禅宗不问是非善恶的翻版。去世后,钱谦益为撰《塔铭》。法藏虽拜圆悟为师,但继承宗杲看话禅的宗旨,以直承觉范(惠洪)的《临济宗旨》自居,平日“危言深论,不隐国是”,为士林所敬重。从现存的法藏言论看,他主张“但了凡心,别无圣解”,把着衣吃饭、喜笑怒骂都看作是禅的表现;以为“人心”即是“两端”,不参穷富善恶,不可得悟。这类观点与圆悟显然不同。当他作《五宗原》,阐发觉范对禅宗五家分宗的新说时,立即引起圆悟的驳难。由此展开了两家的争论,延续到他们死后的清代初年。
法藏的禅法思想得到黄宗羲等明末遗民的赞赏。对此,雍正直斥法藏等人“实为空王之乱臣,密云(圆悟)之贼子,世出世法并不可容者”。最后他以“天下主”的身份,敕令地方官吏详细查明法藏一支所有徒众,在组织上彻底摧垮。透过这一事件,反映出清初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清帝复杂的内心世界。
法藏禅系与士大夫有着广泛的联系,明末遗民多数相聚于法藏门下,从而引起雍正的警觉和疑虑,使他更感深恶痛绝。在他看来,禅僧与士大夫的结合,互相标榜,声气相求,将造成对清朝政治统治的威胁,故必欲清除而后快。
朕二十余年来,于本分少得相应。于藩邸时,颇阅今时禅侣伎俩,大抵不过如是,尝于此作游戏三昧。巍巍堂堂者,折其头角;窃窃沈沈者,碎其窟窠。出泥牛于海心,载之片叶;骤玉麟于天下,控以单丝。机辨纷驰,遇者尽屈于句下;方之于古,朕实不后于人。(《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前序》)
这表明,他不仅要以周孔之教治理天下,而且要确立自己对佛教的绝对统率之权。
与此同时,雍正对当时佛教(禅宗)现状展开猛烈的抨击。如说:“天下宗徒,不特透得向上一关者罕有其人,即能破本参、具正知见者亦不多得。……甚至名利熏心,造大妄语;动称悟道,喝佛骂祖;不重戒律,彼此相欺;卖拂卖衣,同于市井。将佛祖之慧命,作世谛之人情;虽窃有佛祖儿孙之名,并无人天师范之实。”(《御选语录·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又说:“近代宗徒,动辄拾取他人涕唾、陈烂葛藤。串合弥缝,偷作自己法语;灾梨祸枣,诳惑人家男女。其口头实能滑利者,便鸣钟击板,竖拂擎拳;彼建立则我扫荡,彼扫荡则我建立。”(《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应该承认,这些抨击,基本上符合当时佛教界实际状况。但是,雍正的目的,并非挽求禅宗,而是保证他对禅界的支配地位。
雍正的禅学修养,集中反映在他自编的《御选语录》及各编序文中。但通观这些语录和序文,可知他也并没有独特的高明见解,他的“禅机”也未能超越历代祖师的水准,大抵只是明清禅师语录的翻版。比如,他认为,禅虽分为五家,但宗旨均归曹溪一脉;他同样强调禅教一致和禅净合一,进而在儒、释、道关系上倡导三教“异用而同体”。《御选语录》给予永明延寿和云栖袾宏以特殊地位,主要原因是他们都重视融合调和思想。他说,披阅采录延寿的著述,“真所谓明逾晓日,高越太清。如鼓师子弦,众响俱绝;如发摩尼宝,五色生光。信为曹溪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御选语录·永明编序》)。他对袾宏也深表宪章,说:“其所著《云栖法汇》一书,于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已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御选语录·莲池编序》)在《御选语录·总序》中,他特别提出净土法门,令人由此深入。
《御选语录》共十九卷,其中前十一卷为“正集”,编入了僧肇、玄觉、寒山、拾得、灵佑、慧寂、从谂、文偃、延寿、重显、克勤、通琇、行森十三僧人的“语录”以及道教祖师张伯瑞的“语录”。作为主体部分的禅宗“语录”,没有传统六代祖师的地位,却把禅宗以外的僧人放在显著位置;对于人所共知的禅门五家,他也只选入了沩仰、云门两家,而把临济、法眼、曹洞排斥在外。这种编选不仅十分主观,而且别有用意。
雍正的主要用意,是要将封建的专制政治和伦理原则贯彻于禅学。雍正认为,沩仰、云门两家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它们“父子济美”、“大慈大悲”的思想和风格符合他的心意。而临济宗的毁辱经教、呵佛骂祖作风,在他看来则是不能容忍的,故而遭到严厉抨击。他写道:“丹霞烧木佛,观其语录,见地只止无心,实为狂参妄作。据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别无佛耶?若此,则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可乎?”(《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前集序》)可见,雍正的禅学是与他的政治理想、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在乎木佛被焚,却绝不容许“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丹霞的行径容易导致人们不孝不忠、犯上作乱。
他又指责德山玄鉴的呵佛骂祖,说其“辱骂佛祖不堪之词,如市井无赖小人诟谇,实令人惊讶,不解其是何心行”(《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他明确指出,必须彻底清除这种状况,因为:“释子既以佛祖为祖父,岂得信口讥诃?譬如家之逆子,国之逆臣,岂有不人神共嫉,天地不容者?”(《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使他更为恼恨的,是当时一些禅师仍以临济、德山为榜样,大肆呵佛骂祖。他说:“近世宗徒,未踏门庭,先决堤岸,一腔私意,唯恐若不呵佛骂祖,则非宗门。……鸱鼠嗜粪,斯之谓也。”(《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在他看来,许多语录“不但非第一义,而且贻误后学,况与世理大相矛盾”(《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前集序》)。显然,他之所以研修禅学,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使佛教与“世理”协调,忠实地为现实政治服务。为贯彻这一目的,他甚至公开规劝僧侣放弃禅修一途,投身科举场中。
明亡之后,一批不甘为清朝臣子的遗民纷纷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他们虽然身居空门,内心仍深怀故国幽思。及至雍正即位,民间反清意识依然很强。为此,雍正还特撰《御制拣魔辨异录》,把死去近百年之久的法藏重新提出,作思想鞭挞。
法藏与圆悟同是明末江南的著名禅僧。圆悟传法二十六年,言满天下,王公大人皆自远趋风。他以“即事而真”为指导思想,突出“日应万缘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是禅宗不问是非善恶的翻版。去世后,钱谦益为撰《塔铭》。法藏虽拜圆悟为师,但继承宗杲看话禅的宗旨,以直承觉范(惠洪)的《临济宗旨》自居,平日“危言深论,不隐国是”,为士林所敬重。从现存的法藏言论看,他主张“但了凡心,别无圣解”,把着衣吃饭、喜笑怒骂都看作是禅的表现;以为“人心”即是“两端”,不参穷富善恶,不可得悟。这类观点与圆悟显然不同。当他作《五宗原》,阐发觉范对禅宗五家分宗的新说时,立即引起圆悟的驳难。由此展开了两家的争论,延续到他们死后的清代初年。
法藏的禅法思想得到黄宗羲等明末遗民的赞赏。对此,雍正直斥法藏等人“实为空王之乱臣,密云(圆悟)之贼子,世出世法并不可容者”。最后他以“天下主”的身份,敕令地方官吏详细查明法藏一支所有徒众,在组织上彻底摧垮。透过这一事件,反映出清初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清帝复杂的内心世界。
法藏禅系与士大夫有着广泛的联系,明末遗民多数相聚于法藏门下,从而引起雍正的警觉和疑虑,使他更感深恶痛绝。在他看来,禅僧与士大夫的结合,互相标榜,声气相求,将造成对清朝政治统治的威胁,故必欲清除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