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规划师常常和三口之家的先生这样对话:
寿险规划师:“您以前买过保险吗?什么时候买的?”
先生:“买了。买了3,4 年了。”..
寿险规划师:“您当时为什么考虑买保险呢?”
先生:“当时成家有孩子后,感觉身上的责任明显重了。所以,要更多的考虑家庭。万一发生风险可提前有个准备。给家人留些钱,将来的生活有着落。”..
寿险规划师:“的确,您的想法很正确。您买的保险什么情况下保险公司会理赔呢?”
先生:“患了大病会赔,即使没有患病,人走了也会赔。”..
寿险规划师:“那具体会赔多少呢?”
先生:“一共20 万。患了大病就赔20 万;即使没有生病,人走了,也会赔20 万。我的那份保单的额度就是20万。”..
寿险规划师:“您当时为什么考虑要买20 万呢?”
先生:“感觉买20 万,每年交的保费负担起来比较合适。”..
寿险规划师:“我了解了。您刚才提到买保险就是担心风险。您也购买了一份20 万额度的保险提前做准备。那我想请您思考,真的发生风险,保险公司理赔了20 万,您的家人会如何使用这20 万呢?够她们用多久?”
先生:“……没有这样想过。”..
寿险规划师:“可是您当时买的时候,不就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们想像一下,也许这20 万,因为患病可能都花光了,即使全留给家人,您认为够他们用多久?”
先生:“20 万,在北京,要支付房屋贷款的月供,还有生活开支,小孩幼儿园的费用,顶多用3,4 年。”..
寿险规划师:“那3,4 年以后呢,太太和孩子的生活怎么办呢?您认为让太太一个人来负担家庭的所有开支,她有困难吗?”
先生:“…”..
是不是感觉这样的对话很沉重?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上述例子中,业务员有一个所述的道理基本正确。但是,他没有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到底如何?客户为什么说“感觉买20 万,每年交的保费负担起来比较合适。”这里的潜台词很可能是我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这么多。虽然可能还有潜力,但是作为专业人士,是不是应该了解清楚这方面的数据?
很多业务员或处于对业务的一知半解,或为了追究销售额,经常采用类似的话术挖掘客户的购买力。只是忽略了客户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实际上是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买保险没有买到安心,而买到了负担,这不是背离了保险的初衷了么?
寿险规划师:“您以前买过保险吗?什么时候买的?”
先生:“买了。买了3,4 年了。”..
寿险规划师:“您当时为什么考虑买保险呢?”
先生:“当时成家有孩子后,感觉身上的责任明显重了。所以,要更多的考虑家庭。万一发生风险可提前有个准备。给家人留些钱,将来的生活有着落。”..
寿险规划师:“的确,您的想法很正确。您买的保险什么情况下保险公司会理赔呢?”
先生:“患了大病会赔,即使没有患病,人走了也会赔。”..
寿险规划师:“那具体会赔多少呢?”
先生:“一共20 万。患了大病就赔20 万;即使没有生病,人走了,也会赔20 万。我的那份保单的额度就是20万。”..
寿险规划师:“您当时为什么考虑要买20 万呢?”
先生:“感觉买20 万,每年交的保费负担起来比较合适。”..
寿险规划师:“我了解了。您刚才提到买保险就是担心风险。您也购买了一份20 万额度的保险提前做准备。那我想请您思考,真的发生风险,保险公司理赔了20 万,您的家人会如何使用这20 万呢?够她们用多久?”
先生:“……没有这样想过。”..
寿险规划师:“可是您当时买的时候,不就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们想像一下,也许这20 万,因为患病可能都花光了,即使全留给家人,您认为够他们用多久?”
先生:“20 万,在北京,要支付房屋贷款的月供,还有生活开支,小孩幼儿园的费用,顶多用3,4 年。”..
寿险规划师:“那3,4 年以后呢,太太和孩子的生活怎么办呢?您认为让太太一个人来负担家庭的所有开支,她有困难吗?”
先生:“…”..
是不是感觉这样的对话很沉重?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上述例子中,业务员有一个所述的道理基本正确。但是,他没有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到底如何?客户为什么说“感觉买20 万,每年交的保费负担起来比较合适。”这里的潜台词很可能是我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这么多。虽然可能还有潜力,但是作为专业人士,是不是应该了解清楚这方面的数据?
很多业务员或处于对业务的一知半解,或为了追究销售额,经常采用类似的话术挖掘客户的购买力。只是忽略了客户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实际上是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买保险没有买到安心,而买到了负担,这不是背离了保险的初衷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