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道吧 关注:12贴子:116
  • 0回复贴,共1

这9个规矩最好在五岁前立下 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各个阶段都有侧重点。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5岁前的孩子就应该建立一些规矩,因为孩子超过5岁仍旧未能建立这些规矩的话,5岁后将难以弥补,至少效果会差很多。
精神学家认为,五岁前的孩子应该建立一些规矩,对于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有个基本的认识,下面9个规矩,你给孩子立下几个?
1、培养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在冒犯到旁人时,没有愧疚感。而有同理心的孩子,在行动前都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打搅到别人。父母要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当尝试理解他人的这种习惯养成后,孩子的同理心也就建立了。
2、换位思考
可以和孩子讨论:当你叫妈妈时,如果妈妈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喊小朋友时,如果对方不理你,你又是怎么想?如果你有问题要问老师时,老师没回应,你觉得怎样?
告诉孩子,回复别人的话,是最基本的礼节,是对别人的尊重。让孩子知道,别人给你东西,如果拒绝,也要说〝谢谢,我不要〞,不能置之不理。让孩子从小就要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3、改善孩子的交往技能
有的家长怕孩子闯祸,经常吓唬孩子,让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甚至于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负、怕吃亏、怕孩子学坏,把孩子关在家中。
然而,孩子不能只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下,不和社会接触。要让孩子与人交往,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作为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从中才能获得与人相处的技能。
4、控制攻击性
有的孩子喜欢打人,看到喜爱的玩具抢不赢就打人,也有的跟小伙伴一言不合可能就〝嘭〞的一拳打过去。这种情况一般在宝宝不会说话前很常见,因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一着急就会通过打人来试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5岁前最好要控制住这种攻击性行为,否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益,不利于孩子的社会交往。建议家长们可以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及时阻止和提醒孩子,〝打人不对,通过说话或拥抱的方式跟他人沟通会更好。〞
5、自己收拾东西
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一辈人,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而且孩子也不会收拾。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是将来扫天下的基础,毕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6、懂得分享
分享是美德,也是孩子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让孩子懂得主动分享玩具、分享零食。当然没有任何孩子天生懂得分享,需要大人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孩子接受分享、认可分享。
7、友好待人
有客人拜访时,要让孩子懂得问好,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与小朋友相处友好。不记仇不蛮横,能控制情绪,有良好的教养。
这些习惯都需要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懂得什么时候该打招呼,如何接待客人,被人冒犯时该如何应对,生气发怒时该如何调整情绪。最好让孩子在5岁前掌握基本的待人接物礼仪。友善随和的父母总能养出友善随和的孩子。
8、尊敬老人,你不是小公主也不是小王子
给孩子建立排序的规矩,让他知道尊敬老人,不能什么事,他都得第一个。否则孩子会养成严重的公主病王子病,这样对他以后的人生没有好处。
9、学会道歉
道歉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而是一种对生命的从容和反省。懂得道歉是高情商孩子的特征,一声〝对不起〞还能表现孩子的修养,做错事了及时道歉、打扰了别人说声〝对不起〞、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会抱歉、由于失误导致糟糕的结果而愧疚……
学会道歉,除了父母要以身作则外,对孩子的引导也很重要,比如哥哥喝水果汁不小心喷到弟弟身上,大人要及时说:〝跟弟弟说对不起,下次会小心〞等等。
但是如果错误严重或者一犯再犯,应该接受处罚,不能让孩子以为犯错误道歉就没事了。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孩子的成长还需要家长的谆谆教导。


IP属地:浙江1楼2017-04-11 16: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