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八十年代豫剧界开始公认“常、陈、崔、马、阎即为五大名旦,您能不能从音乐学或者其他角度来描述分析一下她们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呢?
范老师:他们搞音乐之外的,多数以文字表述的方式来总结各个艺术流派的特点,我个人认为这不够全面。对于一个声腔流派就用八个字,十几个字概括起来我始终不太赞同。
豫剧除了人们广一知的这个名旦之外,还有很多不为现代人知道却在当时也是很优秀的艺术家散落在民间。郑州电视台有个叫连晓东的主持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一些老艺人的资料,这些老艺人在表演和声腔方面也很有建树。
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当时包括现在舆论宣传往往造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定这个五大名旦是在1980年粉碎四人帮后,而这些人成名呢却是在建国前后,撇开其他内容只说艺术上的事儿。
从我个人角度,我认为一些名旦都没有资格进入到这个名旦的行列。常香玉我是赞同的,她在艺术上给社会留下了很多东西。就音乐来说,常香玉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就是她在《红》、《白》、《花〉这三个戏上塑造出来的典型的音乐形象。你看红娘啊、白素贞、黄桂英这些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典型,这些人物怎么通过音乐表现出人物个性的,这是我学音乐的人也应该向她学习的。
你就光听那些音乐你就几乎能知道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音乐形象是不可视的,音乐形象塑造的成功对人物刻画是很有帮助的。再有就是常香玉的吐字、发声。十分的科学,称她是音乐家、声乐家、歌唱家一点都不为
过。
陈素真、桑振君、崔兰田的艺术成就我也非常赞赏,我个人的音乐成就有很大一部分都收到过桑振君音乐唱腔的影响,我作曲作品中就有很多桑振君的东西。
但不能否认的是有时候媒体的一些失实报道和舆论造势使得一些演员的艺术成就被抬高或则被忽略了,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陈素真的确是大家,她本人和我也有些交往。陈素真领衔的天津豫剧团解散回来后一部分演员进入到了当时的新乡豫剧团和邯郸豫剧团,但陈素真还留在天津。她当时去新乡看演员时我在《地方戏艺术》编辑部工作,她当时也并不知道我是做戏曲音乐的。
首先,她在豫剧表演上的推动功不可没,再有就是她对文人文化和农民文化的交流结合上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现在你可以到很多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例如我今年四五月份去内黄李观岱(音)看逻戏,这个剧团的八十多岁的老演员演花脸,他的起霸和走边和现在的豫剧、京剧都不一样。而现在豫剧的起霸和走边都是陈素真那时候从京剧引进的。所以陈素真的贡献就是对先进的京剧表演艺术对豫剧的加工。
陈素真改造下的豫剧不是从艺人到艺人,而是艺人、文人以及农民的多元性加工。在陈素真他们没有介入到豫剧改革之前,豫剧一直在农村演出,他因为要接近农民的观赏,所以它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农民文化。
京剧是四太徽班进京后他在北京的文化氛围下,受城市文化和观众的欣赏要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就发生了改
编。咱们豫剧一直就是纯粹的农民文化,他在陈素真等人对其进行改造之前可以说是土的掉渣,经陈素真一改呈现出一些市民气息,而且现在的豫剧同目前省内上演的那些一直存在农村的戏,如我刚才说的逻戏还是不一样的。
笔者;那您觉得桑振君帮崔兰田两个人在豫剧上的特点和贡献又是怎样的呢?
范老师:桑振君是地地道道的祥符调传人,她是赵清河的弟子,她本身的唱腔里加了很多河南坠子的东西,河南坠子曾经民国时期在京津一带十分有名,比如当时乔清秀一派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最响的一个曲艺形式。桑振君因为家里有河南坠子这样的背景所以她的唱腔的确字乖韵巧,昕起来十分的上口,在音乐唱腔里也有很多河南坠子的元素,所以她在豫剧名旦六大家里也是独树一帐的。
再说马金风,马金凤从商丘到洛阳后,一些人牵强附会说她是豫西调的代表,这是不对的。她的那么多唱腔里其实豫西调十分少,《穆桂英挂帅》里大部分都是豫东调(样符调),只有“接印”一折的唱腔是豫西调。其他的很多都是套腔,很多段的音乐其实都是雷同的,典型的套腔。现在大家都是公认马金凤是豫东调的伐表,因为马金凤从商丘唱出来的,她自己说她是豫东调,但这里面也有谬误。
马金风说她在开封学习的豫东调,但开封当时是样符调的中心,马金凤的老师又是谁?是正经的样符调演员,所以这里面因为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的一些错论。马金凤的唱腔很多都是套腔,很多都是三两句一轮换,不像常香玉的那么多变化,所以就这一点上来说,马金风对豫剧音乐的贡献可能没有常香玉、陈素真他们那么大;但是马金凤的东西十分接近传统,她的很多戏流水板、慢板都不多,但惟独二八板特别多,这是为什么呢? 二八板原来叫个“两句调”,上下句的音乐来回唱。而桑振君则是双上句双下旬,各不相同,但马金凤的戏更像老豫剧。
阎立品呢一直塑造的是妙龄少女,她的声音造型十分有特点。但在艺术创造上,她的唱腔音乐有些支离破碎,但是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弱一些。
咱们这样比一比的话可以大致缕一下,陈素真的东西比较综合,很能让人受启发;常香玉呢在塑造人物、刻画人物内心上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桑振君在字和韵的安排上十分讲究;崔兰田我研宄的不多,但作为十八兰之一她的西府调的韵味的确十分动人。
但十八兰也并不是都唱下五音的,当时他们在密县太乙班也就是现在郑州的杜岭街,而不是豫西调在洛阳产生,之所以造成现在理论界的混乱是多种原因的。除了一些搞理论的人不够严谨外,还有就是很多人把当时地域上的东西错当成声腔上的东西,以说传说就形成了错误的观点。
这么说吧,原来祥符调只有一种唱法,就是祥符县的唱法,后来祥符调因为流传开了,五年十年后从外面转回来之后发现商丘人唱的祥符调有商丘口音,洛阳人唱的祥符调有洛阳口音,所以语音的深入改编祥符调本省的音乐风格,才形成了后来的豫东词,豫西调。
范老师:他们搞音乐之外的,多数以文字表述的方式来总结各个艺术流派的特点,我个人认为这不够全面。对于一个声腔流派就用八个字,十几个字概括起来我始终不太赞同。
豫剧除了人们广一知的这个名旦之外,还有很多不为现代人知道却在当时也是很优秀的艺术家散落在民间。郑州电视台有个叫连晓东的主持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一些老艺人的资料,这些老艺人在表演和声腔方面也很有建树。
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当时包括现在舆论宣传往往造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定这个五大名旦是在1980年粉碎四人帮后,而这些人成名呢却是在建国前后,撇开其他内容只说艺术上的事儿。
从我个人角度,我认为一些名旦都没有资格进入到这个名旦的行列。常香玉我是赞同的,她在艺术上给社会留下了很多东西。就音乐来说,常香玉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就是她在《红》、《白》、《花〉这三个戏上塑造出来的典型的音乐形象。你看红娘啊、白素贞、黄桂英这些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典型,这些人物怎么通过音乐表现出人物个性的,这是我学音乐的人也应该向她学习的。
你就光听那些音乐你就几乎能知道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音乐形象是不可视的,音乐形象塑造的成功对人物刻画是很有帮助的。再有就是常香玉的吐字、发声。十分的科学,称她是音乐家、声乐家、歌唱家一点都不为
过。
陈素真、桑振君、崔兰田的艺术成就我也非常赞赏,我个人的音乐成就有很大一部分都收到过桑振君音乐唱腔的影响,我作曲作品中就有很多桑振君的东西。
但不能否认的是有时候媒体的一些失实报道和舆论造势使得一些演员的艺术成就被抬高或则被忽略了,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陈素真的确是大家,她本人和我也有些交往。陈素真领衔的天津豫剧团解散回来后一部分演员进入到了当时的新乡豫剧团和邯郸豫剧团,但陈素真还留在天津。她当时去新乡看演员时我在《地方戏艺术》编辑部工作,她当时也并不知道我是做戏曲音乐的。
首先,她在豫剧表演上的推动功不可没,再有就是她对文人文化和农民文化的交流结合上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现在你可以到很多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例如我今年四五月份去内黄李观岱(音)看逻戏,这个剧团的八十多岁的老演员演花脸,他的起霸和走边和现在的豫剧、京剧都不一样。而现在豫剧的起霸和走边都是陈素真那时候从京剧引进的。所以陈素真的贡献就是对先进的京剧表演艺术对豫剧的加工。
陈素真改造下的豫剧不是从艺人到艺人,而是艺人、文人以及农民的多元性加工。在陈素真他们没有介入到豫剧改革之前,豫剧一直在农村演出,他因为要接近农民的观赏,所以它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农民文化。
京剧是四太徽班进京后他在北京的文化氛围下,受城市文化和观众的欣赏要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就发生了改
编。咱们豫剧一直就是纯粹的农民文化,他在陈素真等人对其进行改造之前可以说是土的掉渣,经陈素真一改呈现出一些市民气息,而且现在的豫剧同目前省内上演的那些一直存在农村的戏,如我刚才说的逻戏还是不一样的。
笔者;那您觉得桑振君帮崔兰田两个人在豫剧上的特点和贡献又是怎样的呢?
范老师:桑振君是地地道道的祥符调传人,她是赵清河的弟子,她本身的唱腔里加了很多河南坠子的东西,河南坠子曾经民国时期在京津一带十分有名,比如当时乔清秀一派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最响的一个曲艺形式。桑振君因为家里有河南坠子这样的背景所以她的唱腔的确字乖韵巧,昕起来十分的上口,在音乐唱腔里也有很多河南坠子的元素,所以她在豫剧名旦六大家里也是独树一帐的。
再说马金风,马金凤从商丘到洛阳后,一些人牵强附会说她是豫西调的代表,这是不对的。她的那么多唱腔里其实豫西调十分少,《穆桂英挂帅》里大部分都是豫东调(样符调),只有“接印”一折的唱腔是豫西调。其他的很多都是套腔,很多段的音乐其实都是雷同的,典型的套腔。现在大家都是公认马金凤是豫东调的伐表,因为马金凤从商丘唱出来的,她自己说她是豫东调,但这里面也有谬误。
马金风说她在开封学习的豫东调,但开封当时是样符调的中心,马金凤的老师又是谁?是正经的样符调演员,所以这里面因为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的一些错论。马金凤的唱腔很多都是套腔,很多都是三两句一轮换,不像常香玉的那么多变化,所以就这一点上来说,马金风对豫剧音乐的贡献可能没有常香玉、陈素真他们那么大;但是马金凤的东西十分接近传统,她的很多戏流水板、慢板都不多,但惟独二八板特别多,这是为什么呢? 二八板原来叫个“两句调”,上下句的音乐来回唱。而桑振君则是双上句双下旬,各不相同,但马金凤的戏更像老豫剧。
阎立品呢一直塑造的是妙龄少女,她的声音造型十分有特点。但在艺术创造上,她的唱腔音乐有些支离破碎,但是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弱一些。
咱们这样比一比的话可以大致缕一下,陈素真的东西比较综合,很能让人受启发;常香玉呢在塑造人物、刻画人物内心上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桑振君在字和韵的安排上十分讲究;崔兰田我研宄的不多,但作为十八兰之一她的西府调的韵味的确十分动人。
但十八兰也并不是都唱下五音的,当时他们在密县太乙班也就是现在郑州的杜岭街,而不是豫西调在洛阳产生,之所以造成现在理论界的混乱是多种原因的。除了一些搞理论的人不够严谨外,还有就是很多人把当时地域上的东西错当成声腔上的东西,以说传说就形成了错误的观点。
这么说吧,原来祥符调只有一种唱法,就是祥符县的唱法,后来祥符调因为流传开了,五年十年后从外面转回来之后发现商丘人唱的祥符调有商丘口音,洛阳人唱的祥符调有洛阳口音,所以语音的深入改编祥符调本省的音乐风格,才形成了后来的豫东词,豫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