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看过的故事,很想写下来。我本来想叫他们《那些曾经让我哭的故事》,后来改了,他们不是曾经让我哭的故事,是仍然会让我哭的故事,或者说,仍然让我又哭又笑的故事,感情复杂到无法一言以蔽之,所以……原谅我笔拙~~~
那些记忆里的故事——之一
《七个小铜板》—— 莫里兹 (匈牙利)
这篇小说,收录在我十岁时天天要看的那本儿童文学集里面。
这本不是应该让人哭的故事,“我”的母亲一直在笑。父亲需要一件干净的衬衫,光靠井水可洗不掉油污,因此,母亲需要七个铜板来买半磅肥皂。
她叫这些铜板“小淘气”——总是躲得不见影儿;叫它们“小动物”——总是飞快得滚走。她对它们小心翼翼,怕它们像雪一样融掉;又连哄带骗,说“铜板叔叔的房子着火啦”。她花样百出,趣致万千地丰富着这个找铜板的过程,让我也万分投入——头三个很顺利——第四个,嗯,幸亏没被“我”偷去买糖——第五个,爸爸总是该有一个铜板在身上应急的——第六个,幸亏母亲没有忘了再掏下口袋——第七个,为什么这第七个就是赖着不出来,总是不让母亲找到呢?
没有办法借钱,因为邻居也是一样的穷,半磅肥皂,依然没有着落。
这时候,来了一个讨饭人——母亲笑得几乎要昏过去,她对他说,她找了一个下午,却凑不齐半磅肥皂的钱,差一个铜板。
“一个铜板?”他问道。
“是的。”
“我可以给你一个。”
……
母亲止不住地大笑,直到笑出血来。
七个铜板到齐,却洗不成衣服了,因为天色已黑,没有灯油。
——这不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我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想起一个对苏联老电影的描述:“低矮的房檐下高贵的头颅。”不一定恰当,确是我对这个故事的实感,无论是母亲,还是那个讨饭人。
记忆里的故事——之二
《喀布尔人》—— 泰戈尔 (印度)
跑单帮的喀布尔小贩,同“我”的小女儿米妮,曾有过天底下最可爱的友谊。
对于五岁的她来说,喀布尔人,是最好的朋友,这个朋友会叫她“小人儿”,会给她葡萄干、杏子;会带着布袋里的“大象”到处行走;是天底下最耐心的听众,听她说话的时候,还会给与适当的反应。这最后一条,就好过郭靖,还需要周伯通教授听人说故事之门道。
对于他来说,她就像是他远在家乡的女儿;他一年只能见一次的女儿;他没有照片让他想念的女儿;他把她留在小纸片上脏乎乎的小指印当作宝贝的女儿。
可惜这样的交往,没有一直进行下去,喀布尔人要去坐牢,因为捅了赖账的人一刀。去监狱的路上,米妮依然天真地叫“喀布尔人,喀布尔人”——可是从那天开始,喀布尔人就被人忘了。
生活依旧在继续,“我们仍在原来的房间里坐着,做着原来的事情”,那个曾经自由的,快活的喀布尔人,早已淡出了米妮的生命。
出狱的喀布尔人登门拜访,沧桑憔悴,带着一串葡萄和一小包干果。他不再是那个背着大口袋的小贩,这些与当年记忆重叠的礼物也是从同乡那里要来的。那天是她大婚的日子。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坐在了秋日和煦的阳光里。
——其实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只是对于我来说,米妮和喀布尔人的故事结束了。
那些记忆里的故事——之一
《七个小铜板》—— 莫里兹 (匈牙利)
这篇小说,收录在我十岁时天天要看的那本儿童文学集里面。
这本不是应该让人哭的故事,“我”的母亲一直在笑。父亲需要一件干净的衬衫,光靠井水可洗不掉油污,因此,母亲需要七个铜板来买半磅肥皂。
她叫这些铜板“小淘气”——总是躲得不见影儿;叫它们“小动物”——总是飞快得滚走。她对它们小心翼翼,怕它们像雪一样融掉;又连哄带骗,说“铜板叔叔的房子着火啦”。她花样百出,趣致万千地丰富着这个找铜板的过程,让我也万分投入——头三个很顺利——第四个,嗯,幸亏没被“我”偷去买糖——第五个,爸爸总是该有一个铜板在身上应急的——第六个,幸亏母亲没有忘了再掏下口袋——第七个,为什么这第七个就是赖着不出来,总是不让母亲找到呢?
没有办法借钱,因为邻居也是一样的穷,半磅肥皂,依然没有着落。
这时候,来了一个讨饭人——母亲笑得几乎要昏过去,她对他说,她找了一个下午,却凑不齐半磅肥皂的钱,差一个铜板。
“一个铜板?”他问道。
“是的。”
“我可以给你一个。”
……
母亲止不住地大笑,直到笑出血来。
七个铜板到齐,却洗不成衣服了,因为天色已黑,没有灯油。
——这不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我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想起一个对苏联老电影的描述:“低矮的房檐下高贵的头颅。”不一定恰当,确是我对这个故事的实感,无论是母亲,还是那个讨饭人。
记忆里的故事——之二
《喀布尔人》—— 泰戈尔 (印度)
跑单帮的喀布尔小贩,同“我”的小女儿米妮,曾有过天底下最可爱的友谊。
对于五岁的她来说,喀布尔人,是最好的朋友,这个朋友会叫她“小人儿”,会给她葡萄干、杏子;会带着布袋里的“大象”到处行走;是天底下最耐心的听众,听她说话的时候,还会给与适当的反应。这最后一条,就好过郭靖,还需要周伯通教授听人说故事之门道。
对于他来说,她就像是他远在家乡的女儿;他一年只能见一次的女儿;他没有照片让他想念的女儿;他把她留在小纸片上脏乎乎的小指印当作宝贝的女儿。
可惜这样的交往,没有一直进行下去,喀布尔人要去坐牢,因为捅了赖账的人一刀。去监狱的路上,米妮依然天真地叫“喀布尔人,喀布尔人”——可是从那天开始,喀布尔人就被人忘了。
生活依旧在继续,“我们仍在原来的房间里坐着,做着原来的事情”,那个曾经自由的,快活的喀布尔人,早已淡出了米妮的生命。
出狱的喀布尔人登门拜访,沧桑憔悴,带着一串葡萄和一小包干果。他不再是那个背着大口袋的小贩,这些与当年记忆重叠的礼物也是从同乡那里要来的。那天是她大婚的日子。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坐在了秋日和煦的阳光里。
——其实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只是对于我来说,米妮和喀布尔人的故事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