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作为同胞兄弟,哥哥的名头远没有弟弟那么响亮。三国演义里的诸葛瑾是个跑龙套的角色,经常被愚弄、被嘲笑,甚至被贬低。笔者印象里诸葛瑾为人有点儿像鲁肃,只不过比鲁肃的戏份少一些罢了。
诸葛瑾出仕比弟弟诸葛亮要早,诸葛亮还在隆中种地那会儿,诸葛瑾就已经在东吴集团的领导层混事了。从三国演义上看,诸葛瑾早年在东吴混的并不怎么样,没什么实权,地位基本相当于二流员工。孙权手下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张昭、程普这些人诸葛瑾自然不可能超越,即便是顾雍、吕蒙、甘宁、周泰这些人地位也未必在他之下。诸葛瑾在东吴集团基本上属于不显山不露水的人物。用老话说叫跑龙套,用现代话来说叫“打酱油”。不要小看“打酱油”的角色,小说里的人物不可能都是主角,打酱油的小人物是必须要有,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红花配绿叶,这样的小说才让人看着舒服。一本小说里人物全是主角,那还是小说吗。有时候打酱油人物塑造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作品的好坏。三国这部书里,诸葛瑾虽然是打酱油的,但是他也算是在“酱油角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而且诸葛瑾身上还有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下面我们就占用一章的空间来谈一谈诸葛瑾。
很多三国迷提起诸葛瑾都没什么印象,直观的印象无非就是这人挺忠厚,对孙权挺忠心。其他人(包括他弟弟诸葛亮)时不时愚弄一下这个忠厚实诚的好好男人。再有就是诸葛瑾受孙权之托办过几次事,好像哪一次都没办好。让他说服诸葛亮投奔东吴,他险些让诸葛亮给说过去;让他讨还荆州,他来回跑了几千里一点效果没有;让他向关羽提亲,亲没提成反倒被关羽骂个狗血喷头。刘备出兵伐吴,还是诸葛瑾做的说客,结果跟前面一样,被刘备骂了个灰头土脸,灰溜溜返回东吴……总而言之,诸葛瑾自从露面以后,好像一件事也没办好。诸葛瑾的表现,跟弟弟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怎么看都不像同胞兄弟。于是大家开始怀疑,这诸葛瑾的办事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孙权怎么会看中他呢。
事实上孙权对诸葛瑾是非常重视和信任的,屡屡委以重任,并且当众表示“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这是何等的信任。可见诸葛瑾在孙权心里是相当有分量的。到了三国后期,诸葛瑾的地位更是一升再升,成为东吴数一数二的权臣。像诸葛瑾这样打酱油的角色,孙权为何器重有加呢?
首先我们得说诸葛瑾这个人很有耐心,能够守着一个老板兢兢业业奋斗一辈子,他这份耐心比起浮躁的孟达不知要强多少倍。作为老板,最看重员工两点:第一你有没有才,第二你忠不忠心。恰恰诸葛瑾做到了第二点。在三国那个动荡的年代,忠心有时候远远比有才重要。像诸葛瑾这样没有异心的员工,他不受重用谁受重用。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他属于外来户,土生土长的江东贵族未必真心依附,所以员工的忠心对孙权来讲比能力更加重要。而诸葛瑾恰恰是孙权想要的那种。
有人说你只忠心没有用啊,没有真才实学照样玩不转。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点,诸葛瑾到底有没有办事能力。的确诸葛瑾办砸了不少事情,但是这不能都归结在他身上,很多事情都是大整治气候使然,诸葛瑾一人之力不可能改变什么。诸葛瑾所办的几件事都围绕在吴蜀之间,基本上都在给两大政治集团牵线搭桥。吴蜀关系大家都知道,貌合神离反反复复,为了各自的利益暗地里的摩擦从来没断过。这种背景下让诸葛瑾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劝诸葛亮弃刘投孙,不要说诸葛瑾办不到,就是诸葛亮他岳父黄承彦来了也办不到;给关羽提亲,诸葛瑾还能活着回来,换别人去可能得交代在荆州;劝刘备放弃伐吴,这诸葛瑾更做不到,连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诸葛瑾能做到吗?所以说不是诸葛瑾办事能力不行,而是让他办的这几件事实在太苛刻。
其三还得说一说诸葛瑾的隐忍能力,他不像孟达那样,感觉待遇不好马上找跳槽找新东家。自始至终跟随一个老板。早年的诸葛瑾在东吴地位的确不怎么样,至少在周瑜、鲁肃、张昭、吕蒙、陆逊之下。但是诸葛瑾不计较这些,依旧兢兢业业辅佐孙权。后来周瑜、鲁肃、张昭等人相继故去,诸葛瑾逐步填补空缺,地位开始上升。吕蒙病死以后,诸葛瑾代守公安,领南郡太守,孙权称帝以后,诸葛瑾官拜大将军,地位显赫一时。
诸葛瑾不仅性格上跟鲁肃有几分相似,两人还有相同的战略主张。诸葛瑾三番几次在吴蜀之间穿针引线,其目的也是希望吴蜀通好。诸葛瑾很明白当时的天下形势,曹魏势力实在太大,三足鼎立的根本就是吴蜀联合共抗北魏。所以他一直在不遗余力促进吴蜀修好。给关羽提亲、劝刘备退兵等等,都是他在为这一战略目标而做的努力。有书中曾言:没有鲁肃、周瑜,便不会有赤壁之战;没有诸葛瑾,便没有猇亭之战以后的吴蜀和好。可见诸葛瑾这个人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诸葛瑾这人其实还是非常有口才的,刘备出兵伐吴,诸葛瑾曾经有过一段劝解的说辞。这段说辞可以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辞恳切合情合理,从大义和利益两方面入手,给刘备摆明了道理。表现出了非凡的口才和游说能力。只可惜当时的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把诸葛瑾的金玉良言当成了耳旁风。
诸葛瑾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他很好地利用了和诸葛亮的兄弟关系。鉴于他与诸葛亮的特殊关系,有些事情他去办远比别人去要好。比如讨要荆州,比如给关羽提亲,比如劝刘备罢兵。当然有些时候孙权不便明说,心里还是非常希望诸葛瑾出面的,诸葛瑾很识时务地主动承担下来,给孙权减轻了不少负担。能够猜透老板心里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这绝对是一门学问,很深的学问。作为老板,自然喜欢这样会办事的员工,所以诸葛瑾一直受到老板的厚待。
诸葛瑾出仕比弟弟诸葛亮要早,诸葛亮还在隆中种地那会儿,诸葛瑾就已经在东吴集团的领导层混事了。从三国演义上看,诸葛瑾早年在东吴混的并不怎么样,没什么实权,地位基本相当于二流员工。孙权手下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张昭、程普这些人诸葛瑾自然不可能超越,即便是顾雍、吕蒙、甘宁、周泰这些人地位也未必在他之下。诸葛瑾在东吴集团基本上属于不显山不露水的人物。用老话说叫跑龙套,用现代话来说叫“打酱油”。不要小看“打酱油”的角色,小说里的人物不可能都是主角,打酱油的小人物是必须要有,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红花配绿叶,这样的小说才让人看着舒服。一本小说里人物全是主角,那还是小说吗。有时候打酱油人物塑造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作品的好坏。三国这部书里,诸葛瑾虽然是打酱油的,但是他也算是在“酱油角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而且诸葛瑾身上还有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下面我们就占用一章的空间来谈一谈诸葛瑾。
很多三国迷提起诸葛瑾都没什么印象,直观的印象无非就是这人挺忠厚,对孙权挺忠心。其他人(包括他弟弟诸葛亮)时不时愚弄一下这个忠厚实诚的好好男人。再有就是诸葛瑾受孙权之托办过几次事,好像哪一次都没办好。让他说服诸葛亮投奔东吴,他险些让诸葛亮给说过去;让他讨还荆州,他来回跑了几千里一点效果没有;让他向关羽提亲,亲没提成反倒被关羽骂个狗血喷头。刘备出兵伐吴,还是诸葛瑾做的说客,结果跟前面一样,被刘备骂了个灰头土脸,灰溜溜返回东吴……总而言之,诸葛瑾自从露面以后,好像一件事也没办好。诸葛瑾的表现,跟弟弟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怎么看都不像同胞兄弟。于是大家开始怀疑,这诸葛瑾的办事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孙权怎么会看中他呢。
事实上孙权对诸葛瑾是非常重视和信任的,屡屡委以重任,并且当众表示“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这是何等的信任。可见诸葛瑾在孙权心里是相当有分量的。到了三国后期,诸葛瑾的地位更是一升再升,成为东吴数一数二的权臣。像诸葛瑾这样打酱油的角色,孙权为何器重有加呢?
首先我们得说诸葛瑾这个人很有耐心,能够守着一个老板兢兢业业奋斗一辈子,他这份耐心比起浮躁的孟达不知要强多少倍。作为老板,最看重员工两点:第一你有没有才,第二你忠不忠心。恰恰诸葛瑾做到了第二点。在三国那个动荡的年代,忠心有时候远远比有才重要。像诸葛瑾这样没有异心的员工,他不受重用谁受重用。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他属于外来户,土生土长的江东贵族未必真心依附,所以员工的忠心对孙权来讲比能力更加重要。而诸葛瑾恰恰是孙权想要的那种。
有人说你只忠心没有用啊,没有真才实学照样玩不转。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点,诸葛瑾到底有没有办事能力。的确诸葛瑾办砸了不少事情,但是这不能都归结在他身上,很多事情都是大整治气候使然,诸葛瑾一人之力不可能改变什么。诸葛瑾所办的几件事都围绕在吴蜀之间,基本上都在给两大政治集团牵线搭桥。吴蜀关系大家都知道,貌合神离反反复复,为了各自的利益暗地里的摩擦从来没断过。这种背景下让诸葛瑾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劝诸葛亮弃刘投孙,不要说诸葛瑾办不到,就是诸葛亮他岳父黄承彦来了也办不到;给关羽提亲,诸葛瑾还能活着回来,换别人去可能得交代在荆州;劝刘备放弃伐吴,这诸葛瑾更做不到,连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诸葛瑾能做到吗?所以说不是诸葛瑾办事能力不行,而是让他办的这几件事实在太苛刻。
其三还得说一说诸葛瑾的隐忍能力,他不像孟达那样,感觉待遇不好马上找跳槽找新东家。自始至终跟随一个老板。早年的诸葛瑾在东吴地位的确不怎么样,至少在周瑜、鲁肃、张昭、吕蒙、陆逊之下。但是诸葛瑾不计较这些,依旧兢兢业业辅佐孙权。后来周瑜、鲁肃、张昭等人相继故去,诸葛瑾逐步填补空缺,地位开始上升。吕蒙病死以后,诸葛瑾代守公安,领南郡太守,孙权称帝以后,诸葛瑾官拜大将军,地位显赫一时。
诸葛瑾不仅性格上跟鲁肃有几分相似,两人还有相同的战略主张。诸葛瑾三番几次在吴蜀之间穿针引线,其目的也是希望吴蜀通好。诸葛瑾很明白当时的天下形势,曹魏势力实在太大,三足鼎立的根本就是吴蜀联合共抗北魏。所以他一直在不遗余力促进吴蜀修好。给关羽提亲、劝刘备退兵等等,都是他在为这一战略目标而做的努力。有书中曾言:没有鲁肃、周瑜,便不会有赤壁之战;没有诸葛瑾,便没有猇亭之战以后的吴蜀和好。可见诸葛瑾这个人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诸葛瑾这人其实还是非常有口才的,刘备出兵伐吴,诸葛瑾曾经有过一段劝解的说辞。这段说辞可以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辞恳切合情合理,从大义和利益两方面入手,给刘备摆明了道理。表现出了非凡的口才和游说能力。只可惜当时的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把诸葛瑾的金玉良言当成了耳旁风。
诸葛瑾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他很好地利用了和诸葛亮的兄弟关系。鉴于他与诸葛亮的特殊关系,有些事情他去办远比别人去要好。比如讨要荆州,比如给关羽提亲,比如劝刘备罢兵。当然有些时候孙权不便明说,心里还是非常希望诸葛瑾出面的,诸葛瑾很识时务地主动承担下来,给孙权减轻了不少负担。能够猜透老板心里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这绝对是一门学问,很深的学问。作为老板,自然喜欢这样会办事的员工,所以诸葛瑾一直受到老板的厚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