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吧 关注:755贴子:72,524
  • 9回复贴,共1

[节选]先秦侠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11-17 20:19回复
    战国社会风气的又一表现是重才不重德。当时不少知名人士品行不佳。说士张仪在人们心目中是"贫无行"之人。他被人当作小偷殴打后,妻子劝他"毋读书游说"。他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笑道:"舌在也。"张仪说:"这就足够了。"仍继续去列国游说。另一位说士苏秦,他在燕国受到燕易王的厚待,却与燕易王的母亲私通。燕易王发觉后待苏秦更好了。苏秦心怀鬼胎借故逃到齐国去了。至于像庞涓断孙膑双足、李斯毒死韩非一类因妒忌而卖友、为争宠而相残之事,当时史不绝书,而且大都为有才气的文士;苏秦六国封相,张仪在秦、魏为相,庞涓执掌魂国兵权,李斯在秦执政数十年,可见战国世风唯才是用,不问德行。
     
     明确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就能理解武侠阶层的作为。武侠阶层所尊奉的行为准则恰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战国世风不择手段、求富图贵,武侠扶危济出、厚施薄望;战国世风以利相交、趋炎附势,武侠轻命重气、贵交尚信;战国世风唯才是用、不问德行,武侠好侠尚义、崇尚气节。正因为战国世风急转直下,如决河崩堤,武侠才独立特行,以对抗社会的姿态、取极端的行为引起世人的瞩目,以图造成心灵的振动,挽狂澜以既倒,而当时的儒士却已完全卷入到追名逐利的时代旋涡中去了。

    侠所负载的是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文化传统,他们的价值观念显然和战国的世风是格格不入的;而儒所负载的,则是一个年轻得多的文化传统,它易于在战国世风的转变中迅速地调整与变更,以适应新的时代。从儒家思想的本体看,它是体现实践性格的所谓"只体理性主义"的观念体系。它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内涵本身又颇具弹性,其基本思想语汇如"仁"、"礼"等具有多样解释的可能性。因此,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和顺应世变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儒文化在以后汉民族的文化选择中独占鳌头的根本原因。侠所负载的是史前时代质朴的尚武传统,它源于我们民族的种族根性。


    3楼2008-11-17 20:21
    回复
      2025-10-15 17:09: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它的素朴和旷悍的特质使得这种文化在时代的大转换中显得凝重而又执着。试将春秋时期的专诸、要离和战国未年的荆轲、高渐离间数百年不移的侠士品格,与孔于及其门徒子贡、冉有的师徒两代人不同的行为方式相比,就可以看出侠与儒所各自负载的文化传统性质上的巨大差异了。
       
       与儒奉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处世哲学不同,战国时代的侠是一批幼稚而又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为了抵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而急剧转变的社会风气,他们坚守固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井通过结党连群的方式,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划出一个特定的空间,成为他们可以较自(河蟹)由地按照自身的意愿生存和活动的天地。
       
       如果我们把庙堂政治文化和江湖社会文化分别开来看,江湖文化无疑也同样地展现着历史的进程,是推动历史变迁的因素之一。庙堂强调法理,以君主意志和忠孝礼义规范着保障历史发展的社会秩序;江湖强调义气,以行帮伦理和英雄道义规范着保障历史发展的社会秩序,庙堂和江湖,两者以并行发展的方式展现着历史的进程。
       
       在侠的历史发展中,有道义化的江湖之侠和伦理化的江湖之侠两条线索。道义化的侠是指侠自动承担起维护正义的使命。比如由"除暴安良"而"救民水火"而"兼济天下"而"替天行道"。‘侠入于江湖,获得道义,又出于江湖,放眼天下之时,常常颇有一种满含着道义的豪气,社会清平时有为国立功的愿望,世道不平时有张扬正气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特殊时候,还成为振兴民族的期望,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清末民初的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秋瑾都曾以道义之侠为强国强民之途径。侠在这中间,也就由江湖英雄而成为历史英雄,对历史进程有所贡献了。这不正是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么?江湖和江湖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它所反映的那些正统文化所缺少的东西,从而也是人类文明进程极为重要的上个部分。或者说,没有江湖文化,仅仅由正统的庙堂文化所构成的文化体系,毕竟是苍白的和片面的。


      4楼2008-11-17 20:23
      回复
        庙堂文化代表了一种统治精神,是历史进程中的显意识;江湖文化则代表了一种逆正统而动的、潜在地反抗着庙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这正反两个方面合起来,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墨家是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之间的一个学术流派和社会团体。墨家对武侠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和理论主张。他首先指出,任侠者出身于"士"阶层,武侠是"士"的一部分,这是指侠的社会性质。墨于还精粹地概括了"任侠"精神的实质和内核--"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墨家的学说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家甚至被称为"世之显学"。其首领和弟子们常仿照侠的方式行事。正是通过墨家的张扬,这对幼年期的侠的迅速成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韩非子总结侠有三大品格:第一是"弃官宠交"。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第二是"肆意陈欲"。天生万物,本为人用。人要享乐于世间,也是理所当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分什么高下贫贱。无拘无束,酣畅淋漓,豪放肆意,纵情挥洒。第三是"以武犯禁"。朝廷规定许多禁令,核心是维护君主的权威,保护朝廷的利益,却原来官官相护有牵连。百姓要自富自强、自(河蟹)主自(河蟹)由,朝廷便不准你富强、自(河蟹)由。什么有利可图,朝廷便不准你图。于是,有野心的、走投无路的,亡命天涯的,纵横江湖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平安自(河蟹)由,或者豢养了剑客,或者修练了武功,谁敢逼我,我必反击!
         
         如果说"自(河蟹)由"是侠者为自己争取权利,"兼爱"则是侠者为他人作出贡献。自(河蟹)由和兼爱,是侠者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态度。


        5楼2008-11-17 20:24
        回复
          "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因为漫漫长夜中还多的是等级歧视、血腥仇杀、自私自利,故有"兼爱"。无条件的兼爱造就"平等"。有条件的兼爱形成"义气"。而"平等"和"义气"正是侠义道中虽不完善却十分可贵的社会理想。
           
           兼爱的反面是"不相爱",是损人利己以求自利自爱。侠者轻财好施,振穷救急,正是为了实现"兼爱"。侠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为了铲除"不相爱"。"自(河蟹)由"曾是侠义原则的精神实质,那么,"兼爱"就又是侠义原则的现实表现。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侠永远固执著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在合情不合理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着公平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从战国到晚清,二千余年,中国的封建时代虽然经历了数十个王朝,数百个皇帝,但社会的性质和风气,却老是像铁板一块,难得有所改变。贵者生即贵,贱者生即贱,不平等,不自(河蟹)由,长夜漫漫,人们仰望星空,却只有一弯冷月,几粒疏星,难得将这长夜照亮。
           
           侠,在中华的民众意识里,就这样竖起一座光荣与梦想的丰碑!


          7楼2008-11-17 20:26
          回复
            完…


            8楼2008-11-17 20:26
            回复
              庶人之剑无用于国事


              10楼2008-11-17 20:28
              回复
                我喜欢鉴湖女侠秋瑾!


                12楼2008-11-17 2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