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语者说-151-】Cesar带你应对养狗生活中的变故
文/摩尔菲斯 狗语者和他的朋友们
Cesar带你应对养狗生活中的变故
LIFE CHANGES, YOUR DOG AND YOU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难免会有各种变故。家人去世、离婚、上班离家、出远门、加入新朋友、宝宝降世等等。
这些内容,有的对于狗来说是比较难以适应的,有的对于人来说是比较难以适应的。但人始终是比狗复杂太多的动物,过去的故事+情感+能量+当下判断+对过去的缅怀和未来的担忧,才形成了人当下的状态,而狗却更多的只是关注当下的现实,以及反应人的能量。所以,狗是比较容易向前看而人却往往比较难。
而这些人的各种情绪,反而就影响了狗,使得狗难以从这些生活变故中适应过来,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简要谈谈如何应对这些生活中的变故。
1
长时间离家与留守的狗狗
对于狗来说,作为群居生活的动物,被独自“抛弃”在家里,而主人和其他成员都离去,这是很不符合天性规律的,严重的情况还会引发分离焦虑症。
但是,我们说过,狗是可以被训练的,是会欣然接受你给牠制定的规则的。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教给牠这个规则,让牠明白主人离家这件事只是生活规律中很普通的事件,然后同时,你要满足牠的需要。
1
通过运动平复狗狗的冗余能量
缺乏运动,运动量不足,能量堆积,然后你还把牠独自留在家里,这不仅是没有满足牠对运动的需求,而且是留给了牠足够的能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2
建立运动后独自休息的生活规律
离家前,先带狗进行足够的运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狗得到了满足以后,就自然是进入需要休息的阶段,这个时候牠才更容易接受独自在家的安排。
建立这种生活规律,牠自然不会过于排斥而表现出各种分离焦虑的异常行为。
3
预演
当然,需要预演。你什么工作都不做,一来就丢牠在家里,然后下班了才回来,自然很难让牠适应。所以,需要预演,多次地离家,然后回家,逐步延长离开的时间,让牠明白主人离开后又会回来,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4
注意你的能量和情绪
不要把这件事看得过重!如果你在离家时总是充满愧疚、担心、恋恋不舍等情绪,狗自然会觉得这件事很痛苦,因为主人就很痛苦。但是你总是给牠投射淡定、自然、稳定、冷静平和的能量,狗狗自然会认为这件事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会因为人的冷静而反应出自身的冷静。
5
找一个陪伴
当然最好是能有个陪伴,如果中午没法抽空回去陪牠玩一会儿,找个专人回家照看一下肯定是最好的。这也就是国外为什么专门有帮人遛狗的人士存在。但在我国还不太现实。
经验证,中途没有陪伴也没什么,很多狗都是这样过来的,只要你做好了上面几点,狗能够很快适应这种生活规律。
6
让狗狗有一些独自的娱乐方式
无聊会是一个大敌。所以,那些独处的漏食玩具、咬胶、骨头等等,都可以给独处的狗狗一点娱乐,让牠可以自己消磨时光。
2
新感情、新成员的加入
其实这一点没啥难的。你发展了一段感情,家里多一个人了,只要这个人不是讨厌狗,只要这个人懂得正确与狗相处的方式,狗一般都会很容易接受。
一开始的“不接触、不对话、不眼神交流”原则,让狗认识新人的能量、气味;一起遛狗,建立信任;一起给狗喂食、护理、按摩、梳毛;一起建立领袖的地位;一起以统一的规则对待狗,就够了。
3
宝宝降世
之前专门有文章写过,具体可以参看 【狗语者说-107-】要不要给孩子养只狗?
1
着手强化领袖力,因为这更是一个需要狗狗处于冷静服从而不是处于支配的环境。
2
注意你的能量。
有了宝宝,主人可能会兴奋、担忧、激动、烦躁等等,所以为了避免狗狗捕捉到这些不良情绪而影响自身行为,你最好保持冷静。
3
确立宝宝的地位
其实也就是婴儿的气味。让狗适应这种新气味,但是划定出界限,不让狗接触,让狗明白这是界限。婴儿的物品、房间这些都划出界限,让狗接受这种新规则。
4
掌控狗狗与婴儿相处的环节
保持自身的冷静淡定,选择婴儿稳定的时机,控制狗狗接触婴儿的距离、能量、行为,使三者都冷静稳定。
5
不要疏忽了你的狗
现在的狗狗同样需要你的关心、爱护,需要你满足牠的需要。你不能因为有了小孩就省略了陪狗,带狗出去散步和社交的工作。这样会影响狗的平衡。
4
离婚
离婚肯定会有分歧,但是只有尽量控制那些纷争,那些矛盾的爆发,情绪的肆虐。避开狗狗接触不良情绪的机会,尽量保持冷静。
让狗狗跟着适合牠的一方,如果有狗陪着孩子,孩子也更容易度过这个阶段。
5
旅行
其实在国内,到处飞的可能性很小,最多是自驾游带着狗,长时间坐车坐飞机关航空箱这种一辈子也发生不了几次。
所以,无非就是:
1
身体检查,看看狗狗有没有什么状况不适合这种长期封闭旅行;
2
事先练习,让狗狗习惯航空箱;
3
事先调查旅店能不能住狗,找个能住狗的酒店;
4
先让狗得到足够运动,冷静了再进航空箱。
6
家人去世
家人去世,不仅人伤心,狗也伤心。牠们能感受到人的离去。
积极振作自身,向前看,带着狗进行每天的规律活动,去点新地方,做点新挑战。狗的确会哀悼,但是很快也就会向前看了。人也该这样,好好活着,人死也许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好好地把握现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