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宗祠
邓州钱集钱氏宗祠始建于宋代,自宋初怀柔公(讳惟溍)始迁于此,即主持修建了邓州钱氏宗祠——五代王侯祠。据《邓州钱氏家谱》记载,宋端拱二年(989)秋,为彻底打消其回归临安故里祭祖的念头,宋太宗拨出专款,敕建“五代王侯祠”,由怀柔公主持。淳化四年(993)十月,五代王侯祠建成。祠区总占地面积135亩,其中祠堂及附属建筑35亩,周围柏林100亩。主祠堂按王侯的规制设计建造,正殿为飞檐翘脊抬梁式,脊上均雕有六个兽形瓦构件。大门上方高悬宋太宗御赐“五代五侯祠”匾额,殿内供奉吴越国三世五王。全祠气势恢宏,殿堂雄伟,亭台错落,碑碣林立,周边苍松翠柏,玉带环绕,既有中原堂宇之厚重,又有江南园林的典雅。
应该说,钱集“五代王侯祠”的初建,早于杭州钱王祠八十余年(西子湖畔的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在当时也是国内惟一由宋朝政府出资修建的钱氏宗祠。由于其修建的特殊政治背景和宋太宗钦赐的匾额,使钱集钱氏宗祠在全国吴越钱氏中独领风骚,具有特殊意义。
千余年来,五代王侯祠在战乱中几经毁建。从《家谱》记载及在钱集周边村庄的调查来看,自宋至清,五代王侯祠先后四次被严重损毁,而又屡毁屡建。
第一次: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军占领邓州,知州刘汲殉国,五代王侯祠遭金兵破坏,族人被迁至河朔定居。蒙古宪宗四年(1254),钱乾带领部分族人自河朔回归钱集屯垦戍边,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到至元五年(1268),修复了五代王侯祠。
第二次: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十二月,元军镇压邓州“红巾军”起义,血洗邓州城乡,因我祖文达公(讳博)是红巾军首领之一,元骑兵突袭邓州城东南八十里的钱集村,大量族人被杀,主祠遭到报复性破坏,祠区大半被焚。至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朱元璋曾拨款修葺被严重破坏的主祠正殿。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三十二年,在钱成的主持下,对五代王侯祠及其附属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地重修。
第三次:明思宗十四年(1641)冬,闯王部将刘宗敏自湖北襄阳市北上攻打邓州,途径钱集时,焚毁五代王侯祠及附属建筑。清乾隆二十年(1755)至三十三年(1768),在钱九思、际烈等族人主持下,依原址重建五代王侯祠,续修《邓州钱氏家谱》,制定邓州钱集钱氏32字辈谱。此次重修之后的邓州钱集钱氏宗祠,总占地面积135亩。其中主祠占地35亩,南北长92米(寓意吴越立国92年),东西宽266米(寓意子孙六六大顺);四周林带约100亩。五代王侯祠主要有以下八个部分组成(附平面图):

第四次:经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战乱,五代王侯祠部分建筑损毁严重。民国初年,在钱祥显(钱集东楼人,小孙里里长。)主持下,全体族人捐资,对祠堂主体建筑进行了局部修缮,修整了损毁严重的正殿,并增建暖阁(与正殿隔开而又连通的小房间,主要用于供奉历代先祖的牌位。)。
自清代中期以来,在祠区东南,逐步形成集市,钱家集之名由此而来。而五代王侯祠也成为当地的一大人文景观,名流显宦,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多有墨宝留存于此。宋代文豪苏轼,游览之余,为五代王侯祠题“思无邪斋”匾额。抗金名将岳飞,曾多次驻兵于此,留下了“纳土归宋求统一,抗金驱虏保家国”的名联。而祠堂的“养正堂”和“和信堂”匾额,则分别由清末状元、大实业家张謇和民国总统徐世昌题写。
现据钱集、雷庄村的许多钱氏老人回忆,1949至1958年,祠堂被改建为钱集小学。不少钱氏族人都曾在这里读过书。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祠区的千年古柏林被伐,祠堂主体建筑除正殿外全部被拆,神主被毁,始祖坟墓被夷为平地,40亩义田被划归集体所有,大量祖碑、功德碑、等被拉到白灰厂烧制石灰,仅有少数石碑流藏民间。经过祠堂守护人钱世贵(1894~1959.02)及钱湾党支部书记钱裕毛等人的费尽周折,尽力争取,祠堂的三间正殿和门前的四棵古柏(直径6尺、由3人环抱)被保留下来。1968年“文革”运动中,作为“封资修”产物的正殿和四棵古柏,再次被扒毁砍光,部分物料建了钱集小学南的张庄粮库,这些遗物至今仍清晰可见。


扫码关注 南阳钱氏
平台邮箱:qqqdengzhou@163.com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