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过几篇关于跳投与颠投的定义及准确性比较方面的争议话题,在此总结一些个人观点:
1.准确性方面
首先,无论跳投或颠投,只要功夫下到了,都会很准,在空位投篮时下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
相比较,如在防守队员未明显失位情况下选择出手投篮,跳投在抗干扰及保持出手稳定性方面有优势,颠投在出手速度及突然性方面有优势。因此,弹跳能力好的队员可以更多地利用弹跳优势进行跳投,在空中摆脱防守干扰实现稳定的出手;变向与急停急转能力好的队员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制造出瞬时的防守空档快速完成颠投出手。
2.定义方面
第一种解释:起跳上升期间完成出手动作的为颠投,弹跳最高点或下降期间完成出手动作的为跳投。第二种解释:颠投属于一次性投篮,即从起跳到出手为一个完整流畅的动作,期间无分隔。而跳投是分段性投篮,即屈膝、起跳、展腰、举球为第一阶段,立肘、瞄准、出手、落地为第二阶段。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
个人的理解,跳投也有侠义与广义之分,区分跳投和颠投不在于形,而在于神。
1)狭义上的跳投包括:双手持球、屈膝、起跳、展腰、举球、立肘、瞄准、出手、落地几个部分,分起跳和出手两个阶段,自然是最高点或下降期间将球投出。
而广义上的跳投,是否屈膝、展腰、立肘,以及跳多高,这些都不重要,重点是先起跳+举球,停顿后再瞄筐+出手。即便只跳了20厘米,也会有这两个阶段。甚至可以更广义一些,举着球起跳,只要是先跳起,停顿,再瞄准+出手,分成这两个阶段,就符合跳投的基本范畴了。跳投的“神”就在于:起跳和出手是两个阶段,球在头顶有明显的停顿感。
2)而颠投投篮,不在于跳多高,甚至不在于是上升期出手还是最高点出手。重点是起跳同时进行瞄准,球从胸前上举到出手位再到出手是一个流畅的过程。颠投的“神”在于:一气呵成,不分阶段,无停顿。
3.举例说明
NBA中除个别球员,其他绝大部分球员的中距离投篮都属于跳投范畴,只是有的是狭义上的标准跳投,有的是广义上的跳投,但这种广义上的跳投和我们身边球场上很常见的颠投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很多NBA球员已经完全掌握了两种投篮方法的各自要领,经常在中投时会选择跳投,而在投三分时会选择颠投。
标准颠投的典型:马里昂。另,三分大赛上很多选手会选择颠投,一气呵成,省时省力。
狭义跳投的典型:科比、格里芬、莱昂纳德。都是标准的两个阶段,有明显停顿感。
广义跳投的举例:吉诺比利、皮尔斯、哈登。经常会认为他们从来就是颠投,但其实他们的中距离投篮大部分会选择广义跳投,尤其是体力好的时候,都是先举球过顶,停顿,再投出。当然,随着年纪的增大,前两者增加了颠投所占的比例,哈登也会经常颠投三分,但这只能说明他们对两种投篮方式都掌握得很好,可以随意使用。
另一个最特殊的例子,库里。以前见过一个分析,库里幼时养成了颠投的习惯,而且非常准。但是后来被教练还是家长来着,给强行纠正了过来。现在的库里,掌握的一套自己的投篮方式,中投时可以跳投可以颠投,三分投篮时本质上属于颠投,但融入了一些跳投理念,比标准颠投要优雅和稳定。上升期间举球同时做投篮动作,接近或达到最高点时出手,一气呵成不分阶段,变态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跳起上升阶段做出手动作,但球离手的瞬间可能已经在最高点,但不管是不是在最高点,只要是一个不分阶段无停顿感的投篮过程,就属于颠投。
4.实际应用建议
1)对于30岁以上的朋友,投篮技术早已成型,颠投还是跳投已经不重要,和准确性也关系不大,尽量选择空位出手,保证手型稳定,保持投篮弧度,才是硬道理。别象我一样体重已经无法回到从前,却还要追求后仰躲封盖,以至于前交叉断了两次,成了北医三院常客,得不偿失。
2)对于20-30岁之间的朋友,如果从不跳投但要经常打水平不低的业余比赛,可以尝试练练跳投,实战比较一下优劣,高强度比赛中没那么多空位机会,不跳投等同于出手机会大减。当然,业余性质的全场比赛,打好快攻才是快速涨分的首选。至于半场三对三或四对四随便玩玩,随意了。
3)对于20岁以内的朋友,建议一定要学会跳投,特别是后卫和小前锋,天空才是你们的极限。高高跳起,高弧度稳定出手,刷。这才是赢得对手和队友赞赏的得分方式,也是可以让整个篮球生涯都一直受益的基本功。不要过早追求后仰,一点一点练,先保证起跳高度,体会空中停顿的感觉,然后是稳定手型和投篮弧度,这才是要务。没有命中率的后仰投篮就是乱扔。
1.准确性方面
首先,无论跳投或颠投,只要功夫下到了,都会很准,在空位投篮时下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
相比较,如在防守队员未明显失位情况下选择出手投篮,跳投在抗干扰及保持出手稳定性方面有优势,颠投在出手速度及突然性方面有优势。因此,弹跳能力好的队员可以更多地利用弹跳优势进行跳投,在空中摆脱防守干扰实现稳定的出手;变向与急停急转能力好的队员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制造出瞬时的防守空档快速完成颠投出手。
2.定义方面
第一种解释:起跳上升期间完成出手动作的为颠投,弹跳最高点或下降期间完成出手动作的为跳投。第二种解释:颠投属于一次性投篮,即从起跳到出手为一个完整流畅的动作,期间无分隔。而跳投是分段性投篮,即屈膝、起跳、展腰、举球为第一阶段,立肘、瞄准、出手、落地为第二阶段。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
个人的理解,跳投也有侠义与广义之分,区分跳投和颠投不在于形,而在于神。
1)狭义上的跳投包括:双手持球、屈膝、起跳、展腰、举球、立肘、瞄准、出手、落地几个部分,分起跳和出手两个阶段,自然是最高点或下降期间将球投出。
而广义上的跳投,是否屈膝、展腰、立肘,以及跳多高,这些都不重要,重点是先起跳+举球,停顿后再瞄筐+出手。即便只跳了20厘米,也会有这两个阶段。甚至可以更广义一些,举着球起跳,只要是先跳起,停顿,再瞄准+出手,分成这两个阶段,就符合跳投的基本范畴了。跳投的“神”就在于:起跳和出手是两个阶段,球在头顶有明显的停顿感。
2)而颠投投篮,不在于跳多高,甚至不在于是上升期出手还是最高点出手。重点是起跳同时进行瞄准,球从胸前上举到出手位再到出手是一个流畅的过程。颠投的“神”在于:一气呵成,不分阶段,无停顿。
3.举例说明
NBA中除个别球员,其他绝大部分球员的中距离投篮都属于跳投范畴,只是有的是狭义上的标准跳投,有的是广义上的跳投,但这种广义上的跳投和我们身边球场上很常见的颠投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很多NBA球员已经完全掌握了两种投篮方法的各自要领,经常在中投时会选择跳投,而在投三分时会选择颠投。
标准颠投的典型:马里昂。另,三分大赛上很多选手会选择颠投,一气呵成,省时省力。
狭义跳投的典型:科比、格里芬、莱昂纳德。都是标准的两个阶段,有明显停顿感。
广义跳投的举例:吉诺比利、皮尔斯、哈登。经常会认为他们从来就是颠投,但其实他们的中距离投篮大部分会选择广义跳投,尤其是体力好的时候,都是先举球过顶,停顿,再投出。当然,随着年纪的增大,前两者增加了颠投所占的比例,哈登也会经常颠投三分,但这只能说明他们对两种投篮方式都掌握得很好,可以随意使用。
另一个最特殊的例子,库里。以前见过一个分析,库里幼时养成了颠投的习惯,而且非常准。但是后来被教练还是家长来着,给强行纠正了过来。现在的库里,掌握的一套自己的投篮方式,中投时可以跳投可以颠投,三分投篮时本质上属于颠投,但融入了一些跳投理念,比标准颠投要优雅和稳定。上升期间举球同时做投篮动作,接近或达到最高点时出手,一气呵成不分阶段,变态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跳起上升阶段做出手动作,但球离手的瞬间可能已经在最高点,但不管是不是在最高点,只要是一个不分阶段无停顿感的投篮过程,就属于颠投。
4.实际应用建议
1)对于30岁以上的朋友,投篮技术早已成型,颠投还是跳投已经不重要,和准确性也关系不大,尽量选择空位出手,保证手型稳定,保持投篮弧度,才是硬道理。别象我一样体重已经无法回到从前,却还要追求后仰躲封盖,以至于前交叉断了两次,成了北医三院常客,得不偿失。
2)对于20-30岁之间的朋友,如果从不跳投但要经常打水平不低的业余比赛,可以尝试练练跳投,实战比较一下优劣,高强度比赛中没那么多空位机会,不跳投等同于出手机会大减。当然,业余性质的全场比赛,打好快攻才是快速涨分的首选。至于半场三对三或四对四随便玩玩,随意了。
3)对于20岁以内的朋友,建议一定要学会跳投,特别是后卫和小前锋,天空才是你们的极限。高高跳起,高弧度稳定出手,刷。这才是赢得对手和队友赞赏的得分方式,也是可以让整个篮球生涯都一直受益的基本功。不要过早追求后仰,一点一点练,先保证起跳高度,体会空中停顿的感觉,然后是稳定手型和投篮弧度,这才是要务。没有命中率的后仰投篮就是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