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882贴子:958,188
  • 15回复贴,共1

佛为何也要受前世的业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教认为,即使是佛也难以免除前世所招感的苦报。
《长阿含经》卷二提到,释迦牟尼在入灭前三个月开始背痛。此乃释迦牟尼前世为婆罗门时,与力士相扑而折断对方的脊骨所得的业报。释迦牟尼虽已成佛,却仍无法免除业病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以其过去世的业因,还尝受过其他苦报。《大智度论》卷九合称为“九罪报”:
(一)受梵志女孙陀利所谤,五百罗汉亦被谤。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常修道之园中娱乐,后杀鹿相女而嫁祸辟支佛,故受孙陀利谤之报。
(二)受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佯作腹所谤。佛昔为一比丘,因妒无胜比丘受善幻妇之供养,遂谤无胜与善幻通,由此佛说法时受旃荼女系盂于腹毁谤诬赖之报。
(三)受提婆达多推山石压伤足趾。佛昔为须摩提,因不欲与其异母弟分财产,遂于高崖推落其弟,投石击杀,故遭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之报。
(四)迸木刺脚。佛昔为部主商客,因争船格战,以矛刺穿另一部主脚致命终,故于乞食时受木枪穿彻足趺之报。
(五)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昔时释种族捕杀池中之鱼,佛为一童子,曾以杖打鱼头,故受琉璃王杀释种之报,且于其时,佛感头痛。
(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之请而食马麦。佛昔为婆罗门时,曾妒比婆叶如来及比丘众受槃头王供养,遂发恶言,并教其五百童子骂彼等须食马麦,故佛及五百罗汉于毗兰邑时受食马麦九十日之报。
(七)冷风吹动则背脊痛。
(八)六年苦行。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师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的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
(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业报得病的观点,不一定为当代主流医学接受,但对那些受过佛教文化熏陶的人来说,则很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即便如此,对业病的正确诊断仍然是个问题。如果没有证到宿命通,就不能轻下断言患者所得的是否为业报病。否则,也会遭到因妄语而带来的果报。
佛陀成佛了,其化身仍不免要受前世恶业轻报,我辈凡夫若不精进忏除业障,前世所造的恶业种子一旦成熟,来世(甚至可能就在今生什么时候)真不知要遭受怎样可怕的报应了!当戒惧!戒惧!谨慎取舍因果,依四力精进忏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楼2017-03-05 12:09回复
    为何要戒色?也许初来乍到的人,对此还有些疑惑,也许有些人已经亲身感受到淫欲带给自己的痛苦与烦恼,痛下决心定要闯过此关,却时进时退不能坚定。在此,仅分享个人对戒色的一些看法,希望给诸位朋友一些参考。
    沉迷于色情的人,也许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身体亏损得很厉害,也许有一些人,先天体质比别人好,起先恐怕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可是,肾水随着自己的纵欲越来越枯竭,面色黑暗,精神不济,使得自己有点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虽然一时尝到欲望的满足,过后却被良心深深遣责,而且当自己在欲望面前不能控制,甚至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成为欲望的奴隶,此时的这种痛苦,恐怕更令人感到寒心。
    因此,若立志戒色,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转变你的命运,因为你将来会随着戒色一步步走来,而改变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成功的人。
    戒色首先带给你的第一个好处,便是使你的身体健康,气色红润,神采奕奕,这是用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若失去了健康的体魄,纵然你有再大的房子,再多的车子,你也无福消受,因为你必须天天跟医院打交道,再多的钱都要送给医院,再换来令自己痛苦的药与针,或者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此时,你的学历再高,文凭再多,你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你人生幸福的保障,我们应该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才是。
    第二,当你在戒色的过程中,屡次失败,而此时,你又能坚定不移,朝着这个志向勇往直前时,此时,你的勇气便在这一场场的格斗中得到提升,在失败面前仍然站得起来,那么将来,你在遇到人生的其它问题时,你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因为你提升的是你的心性,当面临挫折时,你不会退缩,不会逃避。
    接着,当你不断的反复,但你仍然有此耐心说服自己,多看圣贤的教诲,不急躁不强迫,善加引导,有耐心让自己改过,你的耐心也在慢慢增长,不会急于求成,因为欲速则不达,当你有了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之后,在面对人生的其它瓶劲时,你也有这个耐心去等待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你不会急躁,也能避免因为急躁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耐心的确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素质。当别人对你发火时,你能忍耐,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骂你的人反而更加佩服你的气度,在将来需要的时候,他可能还能助你难得的一臂之力。所以,在戒色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耐心,也是很难得一个收获。
    第三,当你在面对美女帅哥而不心动时,你就是一个比较稳重的人了,因为色关对你而言,是一大难关,此关能突破,你还有什么不能冲破的?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信心是你奋斗无穷的精神动力,有信心的人,他做事必然比别人更加坚定不移。而在美女帅哥面前,你能如如不动,不但美女帅哥对你敬佩不已,同时,也防止将来你成大事时,因色此一关,毁了自己的一生。要知道,美女帅哥来引诱,并不是让你获得幸福,而是来引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你此时能够把握自己,不受诱惑,就避免自己因色而毁了一生的辛劳了。看有些成功人士,最后就因色关未过,一生的功业一夜之间全毁了,多么可惜?
    另外,对于身边的女士尊重,你赢来的,也是他人对你妻子女儿的尊重,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别人对你自然也不会轻视,所以,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还是自己要做出值得让人尊重的事。
    突破色关,想必自己也会想许多的方法,当然,最好的方法,便是转变你的心境,让自己的一颗贪爱欲望的心,变得清静一些,此时,也许你会选择学习,学习圣贤的知识,要知道,古之圣贤都是正气十足的人,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在吸取着圣人的正气,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正气的人。
    所谓“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你的气质会随着你心境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有气度,因为你有这内涵,走路出去,别人看到你的感受都不一样了,气度非凡,身边自然会吸引来许多好女孩,你还犯得着天天烦着要去追哪个女生吗?
    再者,不犯色,还能让父母安心,父母为我们实在是操得太多的心了,如果自己因为色欲,死在床上,全身一丝不挂,这是多么羞耻的事情,说出来,父母祖宗都脸上无光,可能还不敢出去见人,一辈子低着头受人指点,于心何忍?就为了自己一时的贪欲,却让父母家人蒙受一辈子的羞辱,自己能安心吗?
    为了戒色,你可能会试着采用许多的方法,你也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着,寻找自己的冲突口,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懂得看清自己适合用何种方法,是否也在培养着你面对一个问题时,愿意去找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把这个问题丢到一边,而且,也懂得去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是自己关在房间里,自己想自己的。是否,这样的学习经验,也能帮助你将来在工作中,在交给你一项工作时,你也愿意去学习如何将这工作做好,也愿意去采纳分析别人的成果,成为自己的经验?
    进而,倘若你能立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为祖宗父母脸上增光,将有限的精力移到学习上来,学一项技能,为这个社会服务,此时,你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更好的去成就你的学业与事业。当自己尽心尽力去付出时,你的人生便不会有遗憾,可谓无悔。而当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去埋怨是因为哪位美女帅哥的迷惑,因为社会污染太多,是身边人的纵容,是坏朋友的诱惑,你便无怨。
    若要细说戒色的好处,恐怕还是说之不尽,只是,自己在此戒色的过程中,时时要记得的是调整自己的心境,多看善书,选择善友,转化自己的欲望为清凉,在动念头的时候,就马上提醒自己,便能较好的控制,倘若不自量力,非要去试试自己的定力,无疑是将自己推向色魔。届时一步步地深入,想要自拔,就会更加困难。
    还是应该多学习圣贤的教诲,用圣贤的正气来影响自己。那么,在此戒色的过程中,你还可以借此提起自己的责任心,培养自己的耐心、斗志、坚定的毅力,懂得应该踏实的学习,学会如何选择善书、善友,分辨是非,正视自己的能力与智慧,看清目标方向,也学会如何正确去爱人,爱惜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幸福成功的人士。
    看来,戒色真的是好处多多,当你能战胜自己的欲望,突破这个关口,你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亦乐乎?


    2楼2017-03-05 12:58
    收起回复
      2025-08-20 06:3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跏趺坐,佛教术语,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又以为佛禅定时常用之坐势,故亦名"禅定坐"。再以加两趺而坐,亦谓为"全跏"。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
      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
      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
      )。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第1、2、4、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2项能引入上行气;第2、3项能引入等住气;第七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4楼2017-03-05 17:35
      回复
        在寺院中,想进房间拜见法师,必须约两个居士以上(如果是女居士),首先应该先在门外三弹指,为何先要三弹指呢?主要是怕惊扰法师参禅打坐,先要让法师知道。如果房间内法师答话可以进,就进去,如果法师没有答话,就在门外安静等候。进去后,先向佛菩像问讯顶礼;次向法师顶礼,师说“一拜”答“依教奉行”就拜一拜,千万不要自认为虔诚,尊重法师,师说“一拜”,还要拜三拜,这样不但不是尊重法师,而且还是藐视--不听法师的话,也就是不依教奉行了;然后才向法师请益。实际上,在寺院中,是不准出家人随便在房间内,接待信众,而客堂才是会客的地方,否则,就违反了“长住规约”,会被“迁单”的。应该先通过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师同意,就可以。一般情况下,居士应该先到客堂,拜见知客师,说我求见上某下某法师,知客师会吩咐招客师去叫某某法师到客堂来,接见信众。


        5楼2017-03-05 18:00
        回复
          看来我等凡夫受各种报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4-03 11:50
          收起回复
            佛陀是示现凡夫相,告诉大家,凡夫作恶,必然受报。也告诉大家诸佛众生不二,诸佛作恶,也要受报。


            IP属地:江西10楼2018-04-03 20:08
            收起回复
              【转帖】初果罗汉和初地菩萨有什么区别
              罗汉、菩萨与佛都已经见道并了脱生死了,但是,他们三者有哪些区别呢?从是否见到真实意义上的道这个角度来讲,罗汉并没有见道,也就是并没有见到宇宙的终极本质,还不知道对立的万事万物的统一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不知道一切事物的共性是什么。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之道,即一切事物与现象的特性都是变化不实的、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无神、无我、无灵、无性的,都是没有实质的。而菩萨不仅证得了“性空”,还证得了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共性,佛家称其为“空性”,而此空性就是道,就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 空性,无形无相,非大相非小相,是不能用大小来衡量的,没有大小的概念,就像一滴水的湿性,与大海水的湿性毫无差别一样。但是,空性又是大相,又是小相。若大,则为至大而包万法,无量世界在空性内“如片云点太清里”,无有出其外者,万法都在道中,没有任何一法比空性大,可谓“其大无外”;若小,则为至小,而入于芥子,无有入其内者,没有任何一法比空性小,可谓“其小无内”。其,是代词,指代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性或法性。因为法性既是最大的相,又无形无相,所以道家也讲“大相无形”或“大道无形”,大道就是最大的相。 佛教中讲,由于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而没有证得“空性”,所以罗汉的空并非圆满的空,因此被称为“偏空”。菩萨既证得了“性空”,又证得了“空性”,但还没有圆满证得“空性”;只有佛陀是圆满觉悟一切的。 初果罗汉,完全破除了见思惑当中的见惑。所谓见惑,即知识、道理和见解上的迷惑和错误,是对种种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因不正确的推理与猜度而产生的各种邪谬的见解。 我见、边见等五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是。谁要是完全破除了这些错误的见解,在小乘就称为见道,也就证得了初果罗汉,从此不仅再也不入恶道受生,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堕落成凡夫,佛家与道家称之为“一得永得”,但是,如果从此忙于俗务而不能继续进修到更高的果位,则依据根性及见道后继续修道的精进程度,最多还需要七番往来于天上人间,即往生于天上再来生于人间,如此往返最多七次,就注定可以完全断除见思惑中的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超出三界。 初果罗汉,意为入流,即超出凡夫之流而入于圣者之流,是所有觉者中最低的,证得了一切事物都是矛盾构成的,都是“无我”的,达到了“无人、无我”的无为境界,相反,所有凡夫都是执著地认为一切事物是“有我”的,“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经》),“有我”还是“无我”是圣者与凡夫的分水岭。而“无我”的无为境界是一切圣者的基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即无论境界有多么大差别的圣者,都是以“无我”的无为法为基础的 。 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而证得“无我”的初果罗汉“胜于一切外道”福德的总和。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在佛教大乘经典中常常把所有得道和没有得道的佛弟子都称为菩萨)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是“无我”的,其功德比用充满恒河里面的沙子那么多佛世界的七宝拿来施舍的功德还要大得多。实际上,如果证得无我,就已经达到了无相、无为的境界,其功德自然是无量无边,并不是算术譬喻可以说清的了。因此,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向**布施,可以“得百倍报”,向离欲的外道布施,可以“得百万倍报”,而向初果罗汉布施却可以“得无量报”。  二果罗汉,除了已经完全断除见惑之外,还断尽了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所谓思惑,即色、声等事相上的迷惑,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于一切顺适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贪欲,以及对于一切违逆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嗔恨,甚至痴、慢、疑等烦恼。断除思惑的过程,就是小乘在见道之后的修道过程。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其中,欲界九品,色界与无色界共有七十二品。由于二果罗汉还有三品欲界思惑未断,因此,还要一次往生于天上,一次来生于人间,才可以完全断除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因此,又名一来果。由于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思惑,因而依然能生儿育女。   三果罗汉,又名不还果,由于完全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因此命尽之后也不会因业报再来人间受生。三果罗汉寄居在色界最高处“唯圣人居”的五净居天,等完全断除思惑后即证得四果大阿罗汉。由于三果的在家圣者,已经完全断除了欲界思惑,因而,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圣者也不再会有淫念了。当然,也会有三果的在家圣者在证果之前已经生育子女的情况,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是否有子女来断言果位的高低。特别是大乘菩萨道的圣者,常常为利益众生而和光同尘,示同凡夫,更不是依靠表象可以衡量的了。   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即三果罗汉),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得三果罗汉之后,能够把今后将要受报的欲界重业转为轻业并现在受报,也可以直接通过修法破除极重罪业,即“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比如,在《观无量寿经》中佛说,“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在欲界的业力除净之后,就再也不会因业报来人间受生了。 四果罗汉,小乘最高果位,已经断尽思惑,除尽烦恼,达到无漏,超出三界,生死已尽,梵(清净)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即轮回),入于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盘的境界,也有人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色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脱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 所谓生死,只知道凡夫所了解的那种轮回六道中凡夫身的生生死死,寿命有长短分限,身体有大小、形段的区别,即生命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一会儿投胎出来了,一会儿死了又投胎,称为分段生死。还有一种是罗汉和菩萨那个境界才有的生死,称变易生死。所谓变易,一方面,既没有身形胜劣的不同,也没有寿期长短的差别,只是迷惑渐灭,证悟渐增,即迷与悟的迁移和变易;另一方面,圣人所得意生身(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与变化身,能变能易,神化自在。


              11楼2018-04-03 20:30
              回复
                无明是什么?贪瞋痴裡面的痴,无明就痴,愚痴。智慧能帮助他破除无明,帮助他觉悟。智慧从哪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多读经典能不能开智慧?给诸位说不能。释迦牟尼佛聪明好学,十九岁离开家庭,他的家族是帝王、国王,离开这种优裕的贵族生活,出去做苦行僧,十九岁,参学十二年到叁十岁,印度所有的宗教、学派,这些长老大德,他都见过,都跟他们学习过。而且古印度宗教跟学派都非常重视禅定的修学,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古婆罗门教他们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当然非常认真学习,四禅八定得到了。禅定能突破六道裡面的时空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所以整个六道,上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狱,他都看清楚了,他看到了,他听到了,他接触到了。那么要问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从哪裡来的?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在当时宗教跟学术界都不能解答。释迦牟尼佛放弃参学了,在恆河旁边毕钵罗树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四禅八定这个定功是八个等级,他入更深层次,开悟了,从禅定当中开悟的,那是真的智慧。
                这一年释迦牟尼佛叁十岁,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学四十九年,所以经裡面常讲,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当中,讲经叁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叁百余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班教学叁百多次,办班教学规模有大小不等,时间有长短不一样。有些大单元的二、叁年,五、六年,有;有些短的,二、叁天的,一个星期的。办这种班非常活泼,你想学什么他就教你什么。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他老人家是教育,他不是宗教。佛、菩萨、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学校博士、硕士、学士,佛是博士,最高的学位,菩萨是第二个学位硕士,阿罗汉是第叁个学位学士。
                你看经论上常讲,断见思烦恼,就是见思烦恼放下了,证阿罗汉果,学士学位拿到了。尘沙烦恼放下了,尘沙是什么?分别,尘沙是比喻,分别就像尘沙那么多,统统放下了,不分别了。为什么不分别?前面讲了,万法一如,你分别什么?毕竟平等,万法一如,你还有分别吗?菩萨,第二个学位拿到了。最后无明烦恼断了,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佛陀拿到了。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一切放下了,他拿的是什么学位?是佛陀,他不是菩萨学位。在大乘裡面讲,他所证得的这个地位,圆教初住以上,究竟是哪个位次我们不知道,是在初住菩萨以上。他在哪裡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不在十法界。他不认识字,他没有念过书,所以与这个读书不读书不相干,与你放下关係大了。成佛作祖是需要放下,不是说你念东西多,不需要。讲经教学,真放下了,证到这个果位了,这个经书摆在面前就能讲,讲得头头是道,为什么?字字句句无量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智慧之光放出来能破愚痴,故佛又号智慧光,破除无明这是智慧。


                13楼2018-04-12 11:46
                收起回复
                  2025-08-20 06:28: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很多人认为,修行以心为主,其不知凡夫业障深重,身体有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习气干扰,想静心,不是说静就能静下来的,身体障碍不解除,很难入于清净状态,每天执着于静心就是最大的妄想。如果从正确的姿势,平和的状态下就会自然产生静的状态,不需要用妄心让自己静下来,六祖坛经讲到,自性本来清净,如果用入静的妄想心让心静下来,就失却本自清净的体性。所以打坐是初学者必须修炼的重要第一步,必须把筋脉拉开,坐得更舒服。散盘也行,单盘也行,最好是双盘。散盘、单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筋脉没有得到完全拉伸,坐久了自然疼痛,而双盘不一样,筋脉已经松软到位,打坐时间更持久,我们入静是建立在长久舒服的姿势上面达到的,而且静止时间越长,入静也会以惯性的特性不断递进高层次的状态,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行住坐卧都可以入静,那是入定之后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对于身体有缺陷的修习者,不必用高难度的双盘,如果身体很正常,希望你努力练习双盘,双盘不是炫耀,是为入静创造优良的条件。


                  14楼2018-04-13 12:06
                  回复
                    用现代思维方式解析因果,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众生的大脑都有储存信息的功能,你骂他一句,打他一下,他的大脑就会记录下这个信息在他的意识里面,意识不会消失的,可以经过千万亿劫都不会消失,这些信息储存在意识里的量太大了,我们这一生为什么找不到过去世所经历的记忆信息?是因为信息量太多,我们大脑处于混乱的状态,只有入定了,才能发现过去所造的恶业与善业,就比如电脑的储存盘,需要仔细搜索才会找到,如果这一生碰到一个对象,刚好感应到意识里面的相关信息,就会被激活,如果以前他伤害你,你的潜意识就会对他产生仇恨的心理,自然而然的去伤害他。所以说因果就是这样来的,过去世你做的坏事永远逃不掉,做过的好事也不会失去受报的因缘。


                    15楼2018-04-15 12:28
                    回复
                      佛是觉悟了的人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04-15 1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