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
中国道教与印度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相比,是什么原因使他日渐式微,不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宗教?
基督教信徒21亿,天主教徒11亿;
印度教徒8亿,佛教信徒3亿;
伊斯兰教信徒13亿
作者:先生义
一、佛教结合中华文化迅速融合,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积极传道,伊斯兰教以血缘传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文化从传入了中国以来,互相影响,佛教迅速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大开方便之门形成了禅宗和净土宗,了解佛教的人不难看出,禅宗、净土宗完全是魏晋南北朝后,佛道儒三家合一的产物,其教义与原始佛教相去甚远,特别是净土宗开创了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的法门。随着十年动乱,宗教文化的逐渐式微,各个宗教遭受灭顶之灾。80年代后,佛教迅速抓住机会,深入民间,抓住了老百姓内心最为迫切需要的——健康、财富、婚姻、名利、死亡等问题,原本原始佛教的安般守那被舍弃了,禅宗的禅定也被淡化了,现在一提佛教,人们知道最多的就是超度、祈福。究其根本,这本是道教文化的体现。过去人们口中的“老天爷保佑”也渐渐的变成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为什么?因为佛教抓住了宗教发展最根本的支柱——信众。
基督教也是一样,他们使用”毛泽东思想“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最初在农村积极传教,随处可见散发的教义传单,慢慢的拓展到城市边缘以及城市,姑且不论这样做合不合适,但他们同样抓住了传教的根本——信众。
伊斯兰教以血缘家庭和弯刀来传播宗教,小孩从一生下来就是伊斯兰教徒,在和平的过度只要积极地生育,就能扩大教徒数量。在动荡的过度,就通过暴力——战争和bao乱来传教。
此为外因。
二、道教高冷,道士有傲骨,传道不积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然包含着中国人傲骨的影子,道人的傲骨甚至更胜文人一筹,每个道人都希望清净自在,得道成仙,对于传道这些外显的事情不屑去做,那么好,道人不做,自有别的宗教做。这一做,就牢牢抓住了信众们的需求,不少人说宗教发展程度取决于当权者的扶持与否,其实不然,当权者尚且要取决于民众,更何况宗教的发展呢? 此其内部第一忧患。
三、 神仙体系纷繁复杂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主要的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信众很难全部辨识。
四、群众对道教不理解
正是由于道教徒传道不积极,使得很多人想入道门,却不知道教文化到底是何如,人们一提到道士就想到影视作品和小说中精通捉鬼除妖、堪舆风水、卜卦算命的形象,须知这都是道术,并不是道法。好多影视和文艺作品甚至对道士进行恶意丑化,此其内部第二忧患。
五、道教内部不团结
道教历史源远流长,大小门派粗略统计有三百余之多,现今以全真、正一为两大主要流派,道士也分出家、在家两大群体。作为同一信仰的信徒,本应亲如手足,但是现在的现状却经常看到全真说正一无道,正一说全真无法,出家说在家无德,在家说出家无修。各派、各宫观甚至各人都存在攻击他人的情况。
网上更是存在一群人,自恃熟读道经甚至通读道藏,常以《藏》中所言指点他人,道教是在不断地发展的,我们欢迎这类学者提出意见,但如果不是实修还是不要指点他人。其实诸般修行法门甚多,谁也没办法学全,除师可言徒过外,旁人谁人有权说他人修的不对?你和他修的又不是一个法门,纵然是,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样,修行也不是复印机,怎么可能和自己的一样,更何况《太上感应篇》里写得明白:“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挫人所长,护己所短”“诳诸无识,谤诸同学”“逞志作威,辱人求胜”等都是恶念的表现。大家同是道祖门下,何苦纷纷攻讦?“十个道士九个傲”,但应傲在气节,争在修行,相互促进,共同扶持,而不是内斗不止,再不团结,悔之晚矣!此其内部第三忧患也。
六、缺少以振兴道教为己任的领军人物
好多修道之人入道门,却对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很迷茫,不知到底是想入道?还是想修行?还是想为道教做贡献?其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究竟是想成为教徒还是纯粹的修行人或者教职人员?因为修行最贵“清净”二字,而宗教事务要发展,势必会牵扯俗物而难得清净,所以我一直对一心一意为教务和宗教事业发展做事的各宗教人士都非常尊敬,因为他们实际上舍弃了很多自身修行的机会,当然,处理教务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只不过更多的只能是“性命双修”中的“性”修了,常常需要处理教务到深夜,连打坐、睡子午觉的时间都没有。当然我们不能说持“无为清净”态度的修行人们不对,但是道教要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舍己为教的领军人物的出现,他们要能协调各个宗教宗
中国道教与印度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相比,是什么原因使他日渐式微,不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宗教?
基督教信徒21亿,天主教徒11亿;
印度教徒8亿,佛教信徒3亿;
伊斯兰教信徒13亿
作者:先生义
一、佛教结合中华文化迅速融合,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积极传道,伊斯兰教以血缘传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文化从传入了中国以来,互相影响,佛教迅速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大开方便之门形成了禅宗和净土宗,了解佛教的人不难看出,禅宗、净土宗完全是魏晋南北朝后,佛道儒三家合一的产物,其教义与原始佛教相去甚远,特别是净土宗开创了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的法门。随着十年动乱,宗教文化的逐渐式微,各个宗教遭受灭顶之灾。80年代后,佛教迅速抓住机会,深入民间,抓住了老百姓内心最为迫切需要的——健康、财富、婚姻、名利、死亡等问题,原本原始佛教的安般守那被舍弃了,禅宗的禅定也被淡化了,现在一提佛教,人们知道最多的就是超度、祈福。究其根本,这本是道教文化的体现。过去人们口中的“老天爷保佑”也渐渐的变成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为什么?因为佛教抓住了宗教发展最根本的支柱——信众。
基督教也是一样,他们使用”毛泽东思想“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最初在农村积极传教,随处可见散发的教义传单,慢慢的拓展到城市边缘以及城市,姑且不论这样做合不合适,但他们同样抓住了传教的根本——信众。
伊斯兰教以血缘家庭和弯刀来传播宗教,小孩从一生下来就是伊斯兰教徒,在和平的过度只要积极地生育,就能扩大教徒数量。在动荡的过度,就通过暴力——战争和bao乱来传教。
此为外因。
二、道教高冷,道士有傲骨,传道不积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然包含着中国人傲骨的影子,道人的傲骨甚至更胜文人一筹,每个道人都希望清净自在,得道成仙,对于传道这些外显的事情不屑去做,那么好,道人不做,自有别的宗教做。这一做,就牢牢抓住了信众们的需求,不少人说宗教发展程度取决于当权者的扶持与否,其实不然,当权者尚且要取决于民众,更何况宗教的发展呢? 此其内部第一忧患。
三、 神仙体系纷繁复杂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主要的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信众很难全部辨识。
四、群众对道教不理解
正是由于道教徒传道不积极,使得很多人想入道门,却不知道教文化到底是何如,人们一提到道士就想到影视作品和小说中精通捉鬼除妖、堪舆风水、卜卦算命的形象,须知这都是道术,并不是道法。好多影视和文艺作品甚至对道士进行恶意丑化,此其内部第二忧患。
五、道教内部不团结
道教历史源远流长,大小门派粗略统计有三百余之多,现今以全真、正一为两大主要流派,道士也分出家、在家两大群体。作为同一信仰的信徒,本应亲如手足,但是现在的现状却经常看到全真说正一无道,正一说全真无法,出家说在家无德,在家说出家无修。各派、各宫观甚至各人都存在攻击他人的情况。
网上更是存在一群人,自恃熟读道经甚至通读道藏,常以《藏》中所言指点他人,道教是在不断地发展的,我们欢迎这类学者提出意见,但如果不是实修还是不要指点他人。其实诸般修行法门甚多,谁也没办法学全,除师可言徒过外,旁人谁人有权说他人修的不对?你和他修的又不是一个法门,纵然是,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样,修行也不是复印机,怎么可能和自己的一样,更何况《太上感应篇》里写得明白:“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挫人所长,护己所短”“诳诸无识,谤诸同学”“逞志作威,辱人求胜”等都是恶念的表现。大家同是道祖门下,何苦纷纷攻讦?“十个道士九个傲”,但应傲在气节,争在修行,相互促进,共同扶持,而不是内斗不止,再不团结,悔之晚矣!此其内部第三忧患也。
六、缺少以振兴道教为己任的领军人物
好多修道之人入道门,却对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很迷茫,不知到底是想入道?还是想修行?还是想为道教做贡献?其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究竟是想成为教徒还是纯粹的修行人或者教职人员?因为修行最贵“清净”二字,而宗教事务要发展,势必会牵扯俗物而难得清净,所以我一直对一心一意为教务和宗教事业发展做事的各宗教人士都非常尊敬,因为他们实际上舍弃了很多自身修行的机会,当然,处理教务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只不过更多的只能是“性命双修”中的“性”修了,常常需要处理教务到深夜,连打坐、睡子午觉的时间都没有。当然我们不能说持“无为清净”态度的修行人们不对,但是道教要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舍己为教的领军人物的出现,他们要能协调各个宗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