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特别想成妖,跟唐唐一起对眼、对尿、对骂、对戏、对殴、对情……
这片的怀旧效果,比春晚有效多了,重温了好多熟悉的星爷味,尤其最后一幕:黄沙步行、勾肩搭背、眼眸交错,意犹未尽……
不抒情了,换个姿势,我们开会。
先定个调:《西游伏妖篇》是一部妖孽非妖孽,佛祖非佛祖、唐僧非唐僧的“克星情调片”——克的形星的味,星的情克的调。
妖怪再也没有了上一部让人“痛恨+痛哭+痛苦+痛快”的渐进式深度黑色情绪,多了一点彩色,妖得色彩斑斓,美色无边,起码不那么恶狠狠。这种温柔解读无意中软化了所有的特效,让人观影轻松了好多。一句总结:妖而不怪,怪而不妖,妖怪分化,克重妖,星重怪。
佛祖也可以三打一,可以辜负身边小妖的千年修炼,依然是最后正能量一击,彻底消除整部戏里本就没剩多少的深度黑色情绪。戏里表面上展示妖(或佛)的狠,其实说的是人内心的狠,特别是因爱而生的狠,让人佛妖不分,一念为佛,一念为妖。恨起来,佛亦是妖,爱起来,妖亦是佛。与其说情关难过,不如说情妖难伏。
不咸不淡的唐僧就像旁白一样,一直在解释着画面,他一直入不了戏,这或许就是导演自己的映射(星爷太高高在上了,不是徐克)。唐僧在每个桥段都把猴子耍入戏,自己却转身出戏,一出一入,浑然天成,这是导演的功力。每当我被猴子的情绪带着走的时候,耳边就会响起唐僧理性的声音。入戏是唐僧,出戏是星爷。
换个角度,再发挥一句。
看完这戏,两个感慨:一是,拍戏这事耗费了星爷(徐克)的时间和热情可能太多了。第二个是:观众用在理解拍戏这事的心思和气力可能太少了。所以,注定很多人看不懂,只会数笑点和票房。
最后,再强调一句:这戏不看,这年就没什么过头了,冲这票房,你都得凑一脚,就跟抢红包一样,谁敢说没有属于你的彩蛋呢?
当然,这戏星味还不够纯,所以我只爱一眼,就够了。
好,散会。
这片的怀旧效果,比春晚有效多了,重温了好多熟悉的星爷味,尤其最后一幕:黄沙步行、勾肩搭背、眼眸交错,意犹未尽……
不抒情了,换个姿势,我们开会。
先定个调:《西游伏妖篇》是一部妖孽非妖孽,佛祖非佛祖、唐僧非唐僧的“克星情调片”——克的形星的味,星的情克的调。
妖怪再也没有了上一部让人“痛恨+痛哭+痛苦+痛快”的渐进式深度黑色情绪,多了一点彩色,妖得色彩斑斓,美色无边,起码不那么恶狠狠。这种温柔解读无意中软化了所有的特效,让人观影轻松了好多。一句总结:妖而不怪,怪而不妖,妖怪分化,克重妖,星重怪。
佛祖也可以三打一,可以辜负身边小妖的千年修炼,依然是最后正能量一击,彻底消除整部戏里本就没剩多少的深度黑色情绪。戏里表面上展示妖(或佛)的狠,其实说的是人内心的狠,特别是因爱而生的狠,让人佛妖不分,一念为佛,一念为妖。恨起来,佛亦是妖,爱起来,妖亦是佛。与其说情关难过,不如说情妖难伏。
不咸不淡的唐僧就像旁白一样,一直在解释着画面,他一直入不了戏,这或许就是导演自己的映射(星爷太高高在上了,不是徐克)。唐僧在每个桥段都把猴子耍入戏,自己却转身出戏,一出一入,浑然天成,这是导演的功力。每当我被猴子的情绪带着走的时候,耳边就会响起唐僧理性的声音。入戏是唐僧,出戏是星爷。
换个角度,再发挥一句。
看完这戏,两个感慨:一是,拍戏这事耗费了星爷(徐克)的时间和热情可能太多了。第二个是:观众用在理解拍戏这事的心思和气力可能太少了。所以,注定很多人看不懂,只会数笑点和票房。
最后,再强调一句:这戏不看,这年就没什么过头了,冲这票房,你都得凑一脚,就跟抢红包一样,谁敢说没有属于你的彩蛋呢?
当然,这戏星味还不够纯,所以我只爱一眼,就够了。
好,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