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摘自都市文化报的文章,看了再说:
9月17日,一女子在沈阳市北三经街一烂尾缕上欲跳楼。在女子滞留高空的6个多小时里,上千人围观。有些人干脆从家里拿来了马扎,坐在路边上看,三经街交通一度受阻。由于跳楼者所在楼层很高,有些人还通过 高倍望远镜向上看。更让人吃惊的是,现场居然还有女子卖望远镜:“兄弟,想看上面不?买个望远镜吧。”
这是一个新闻,但看去实在就是一个旧闻!因为无论是在报纸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真是太高了。还记得鲁迅在他的名篇《药》中这样写道:“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大致也是说的这国人喜欢围观的事。
所以,国人喜欢围观,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然而,国人为什么喜欢围观?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我是对国人的抨击,即如重迅“国民劣根性”之类。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未必公允。
笔者是这样想的,国人之所以喜欢围观,根本性的原因也许应该说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封闭。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我们无法否认,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几乎任何一个事件都有被当作秘密被“保管”起来的可能。所以,所有事件只要你不能亲身体会,那么这一切就很有可能无法得知或者说无法得知事件的真相。所以,人们希望利用一切能够亲身体会的机会来观察身边的事件,来从自己的体会中得到事件的“真相”!
不是吗?我们的历史中不是有着太多太多所谓的不解之迷吗?即便是在相当开放和透明的今天,我们也还时常碰到一些令人惊诧的事情。我们说两个例子吧,就在不久前,在四国男子篮球邀请赛上,当中国男篮的小伙子们与哥斯达黎加队发生冲突后,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转播马上便被中止。对此,我当时的感觉是:为什么? 而就在9月18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题为《为反击一篇群众叫好的批评报道,临海市统一布置舆论战》的报道中,我们知道浙江临海的某些官员为了对付新华社对当地学校比气派的真相的调查,要求一些校长通知学校教职工,遇到记者采访时“不要乱说话”,“推说不知道”,并马上向上级报告。他们并威胁,如果谁把临海学校的问题捅出去,就要“严肃处理”。对此我们当然也要问一句:为什么?
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必讨论“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的现实社会还存在许多如此没有任何道理的封闭的因素就行了。而正是因此,我们没有权利去谴责手拿望远镜的那些人们,因为他们不过是想通过望远镜,看到一个透明的社会。
通过此文,我想说的是让我想到在上海机场的一幕:玉米们有秩序地排队,拉着条幅等待宇春的到来。记者在报道着,夸着春的人气和玉米的素质,同时在间隙采访一两个玉米,问他们的心情和想对春春说的话。个人认为她们说得还是很得体又不失热情的,但是此时,某个“领导”走过来,阻止了采访并给小玉米一个“威胁”。
只想说,这没必要,没必要藏着什么,更没必要忍着什么,更不应该拿走别人说话的权利、表达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