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复合概念,它兼具历史、地域与文化三种特性。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方国的荆楚不仅在地域上曾经拥有南部中国,成为战国时期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而且创造出独具风采的荆楚文化。荆楚文化不但是长江中游民众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它同时亦参予了中华文化的构建,与中原文化一道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脉。 一.荆楚的地域范围
荆与楚是同物异名,荆即楚,楚即荆,它本是一种柔韧性较好的木本植物,《说文》“荆,楚木也。”(卷一)“楚,丛木,一名荆也。”(卷六)在古代荆还作为一种刑具,“负荆请罪”、“大受荆楚”等语由此而生。荆作为地方名称,最初可能出现在夏朝,禹伐三苗,控制长江中游后,设立了传说中的古荆州,“荆及衡阳惟荆州。”(《尚书·禹贡》)《周礼·夏官》对夏九州之一的荆州有具体的记述:“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荆州的丹银等物产曾作为上贡物品,这些在二里头文化中已有发现。[1]
以荆或楚作地域方国的政治实体名称,现在所知是在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中虽只见楚而无荆,但在金文《过伯簋》中有“过伯从王伐反荆”,《贞簋》有“贞,从王伐荆。”等说明商周时代荆、楚是互见的。[2]我们从《诗·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的记述中知道,荆楚已经并联成为专门的地域名称。荆楚地区在商代名义上是被纳入商王朝统治范围的,属于南土方国。商文化的确也影响到荆楚地区,湖北黄陂盘龙城就是荆楚地区的著名商代城址[3]。
武王克商以后,承商代遗制继续将楚视作自己的南部疆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4]周成王时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将有功之臣的后代分封到各地,曾为文王师、“有功于文王”的鬻熊后代自然在分封之列,因此册封鬻熊重孙熊绎于楚地,“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丹阳即丹水之阳,丹水曾是苗蛮活动的主要区域,可能是苗蛮与中原连接的重要界点。三代之时,尧率领北方部落联盟发动了对苗蛮集团的进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5]苗蛮在中原部落的压迫下,退至荆州一带。后来虞舜继续与苗蛮交战,大禹最后征服了苗蛮。受周室册封的熊绎,可以说是周王控制南土的代表,有让其领袖楚蛮的意味。[6]因此,楚正式成为周代封邑之名。不过那时地盘极小,“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7]当时楚子处境艰难,楚灵王时令尹子革说起这段历史:“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8]封在蛮荒的熊绎不仅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同时要对周天子尽守土之责,并且以桃弓棘箭为王室禳灾。在立国之初,无论处境如何的不妙,奉事周室的楚子毕竟有了自己立足之地,有了向南扩展的基础。其后,楚君熊渠利用王室衰微之机,向江汉进发,并取得江汉蛮族的信任,《史记·楚世家》称:“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熊渠势力得到扩充后,于是明显表示脱离周室而自立,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熊渠远伐扬越,到达鄂地,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但当时楚国的实力还不能与周王朝分庭抗礼,因此周厉王当政时,熊渠害怕周人讨伐楚国,“遂去其王号。”楚人的真正发展还得等待时机。
荆与楚是同物异名,荆即楚,楚即荆,它本是一种柔韧性较好的木本植物,《说文》“荆,楚木也。”(卷一)“楚,丛木,一名荆也。”(卷六)在古代荆还作为一种刑具,“负荆请罪”、“大受荆楚”等语由此而生。荆作为地方名称,最初可能出现在夏朝,禹伐三苗,控制长江中游后,设立了传说中的古荆州,“荆及衡阳惟荆州。”(《尚书·禹贡》)《周礼·夏官》对夏九州之一的荆州有具体的记述:“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荆州的丹银等物产曾作为上贡物品,这些在二里头文化中已有发现。[1]
以荆或楚作地域方国的政治实体名称,现在所知是在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中虽只见楚而无荆,但在金文《过伯簋》中有“过伯从王伐反荆”,《贞簋》有“贞,从王伐荆。”等说明商周时代荆、楚是互见的。[2]我们从《诗·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的记述中知道,荆楚已经并联成为专门的地域名称。荆楚地区在商代名义上是被纳入商王朝统治范围的,属于南土方国。商文化的确也影响到荆楚地区,湖北黄陂盘龙城就是荆楚地区的著名商代城址[3]。
武王克商以后,承商代遗制继续将楚视作自己的南部疆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4]周成王时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将有功之臣的后代分封到各地,曾为文王师、“有功于文王”的鬻熊后代自然在分封之列,因此册封鬻熊重孙熊绎于楚地,“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丹阳即丹水之阳,丹水曾是苗蛮活动的主要区域,可能是苗蛮与中原连接的重要界点。三代之时,尧率领北方部落联盟发动了对苗蛮集团的进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5]苗蛮在中原部落的压迫下,退至荆州一带。后来虞舜继续与苗蛮交战,大禹最后征服了苗蛮。受周室册封的熊绎,可以说是周王控制南土的代表,有让其领袖楚蛮的意味。[6]因此,楚正式成为周代封邑之名。不过那时地盘极小,“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7]当时楚子处境艰难,楚灵王时令尹子革说起这段历史:“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8]封在蛮荒的熊绎不仅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同时要对周天子尽守土之责,并且以桃弓棘箭为王室禳灾。在立国之初,无论处境如何的不妙,奉事周室的楚子毕竟有了自己立足之地,有了向南扩展的基础。其后,楚君熊渠利用王室衰微之机,向江汉进发,并取得江汉蛮族的信任,《史记·楚世家》称:“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熊渠势力得到扩充后,于是明显表示脱离周室而自立,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熊渠远伐扬越,到达鄂地,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但当时楚国的实力还不能与周王朝分庭抗礼,因此周厉王当政时,熊渠害怕周人讨伐楚国,“遂去其王号。”楚人的真正发展还得等待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