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吧 关注:477,033贴子:15,339,529

骡马假日

在我构思完这篇文章,提起笔来预备将它写出来时,我犹豫了。我忽然觉得写这样的东西好像是接头的乞丐把他们血淋淋的伤口展览给路人以博得怜悯和施舍一样。我的意图并未与乞丐达成共识。我只想表达一个事实和这个事实带给我的刺激;我的表达只需要这个庞大的社会给我一个小小的角落。我不会像乞丐一样盘踞在闹市的街口。这算是我的有言在先吧。

没有一个节假日不讨人喜欢的。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我却最怕国庆节。国庆假日一到,我就要走出大学的书斋,坐火车到五百里外的家中帮家人收玉米。
我家8亩地。我和爸爸妈妈三人下地干活,85岁的奶奶在家做饭。随着油价的上涨,大型农机如旋耕犁、秸秆还田机(用来把玉米秸秆粉碎到地里)的使用价格涨到了每亩40块钱。爸爸妈妈经过商量,今年不用秸秆还田机了,全部用镢头刨倒,把秸秆从地里拉出来,这样就可以省320块钱。按以往的经验,用拖拉机拉8亩地的秸秆,即便装得高高的也至少得拉10车。把这10大车玉米秸秆拉到三四里远的地方,对人和车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虽然费劲、耗油不少,还是很划算的。
晨光熹微中,我们来到了地里。为了防止手上磨出血泡,我们三人都戴着手套。看着偌大一片地,数万株的玉米,要将它们用镢头一棵一棵都刨倒,我倒抽了一口冷气。我12岁去县城读书,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已使我耽于知识的求取而疏于田间的劳作了。尽管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爬上扎人的麦垛把捆好的麦子抱到打麦机的送料口的记忆。但家庭劳力的缺乏让父母不得不把我当作农村的普通孩子看待,让我和他们干一样的活儿。我想起聂绀弩在北大荒劳动时,组织上考虑到他是拿惯了笔杆子的,并不让他干繁重的体力活儿。《地里烧开水》说:“大伙田间臭汗挥,我烧开水事轻微。”《拾穗同组光》有言:“不用镰锄铲镬锹,无须掘割捆抬挑。”可见我们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何等的礼遇。我不知道如果也让散宜生挥汗田间,他是否还有闲情弄笔成趣?但我丝毫没有埋怨父母不考虑我的实际情况的意思;我清楚地知道,他们两人的岁数加起来,已经到了一百岁了。
河北平原的仲秋之晨有些微微的凉意,来时我们都还穿着厚褂子。当俯身挥着笨重的镢头刨起玉米时,叶片上的露水滴落下来,很快打湿了衣裳。更冷了。为了暖和起来就快快地刨。爸爸说:“不能这么干。你这样刨,刨不了三分地就累趴下了。出力要匀实;要掌握节奏。”太阳出来时,浑身早已湿透了。这会儿湿透衣服的,不只是露水,还有汗水。干一晌下来,衣服上满是一道一道的结晶体——盐。衣裳早臭不可闻了。帽子和脖子上落满灰尘和黑色的蠕动的油蛉。太阳暴晒着。汗水不住地滴进地里。我们的身后,已有大概两亩地的玉米秸秆安睡了。爸妈很高兴,说这样干下去,再有一天半就可以刨完了。而我此时早累得说话都没有精神了。最后的一片玉米,每棵都刨了好几下才刨倒。没有力气了。

刨完玉米秸秆,该掰玉米棒子了。这个活儿虽不是很累,但干不快。8亩地,我们毫不松懈地干,也要三天才能掰完。装车不易,卸车也难。卸车是个很棘手的活儿。我们那里都是把玉米棒子弄到房顶上晾晒。就着拖拉机本身的高度,把一大车玉米棒子用一个简单的手摇“起重机”一筐一筐地全吊上去,得要三个小时。我们通常都是在外边抻过一盏灯来,趁晚上的工夫吊。等到吊完,都晚上9点了。

掰完棒子我们就要拉秸秆。我们的做法是把一小片秸秆扎成捆,然后抱到拖拉机上。上午干这活儿,因为有露水,虽然抱起来有点沉,但不扎手。露水一退,太阳一照,我的手腕很快就被叶片边缘的锯齿划出成片的凌乱的血道子。我们感叹说:这么小的玉米棒子,偏要长这么大的秸秆。什么时候把玉米的基因修改一下,让玉米棒子像竹笋一样直接从地里冒出来该多好啊!长这么多的渣滓干吗呢?!当然这是笑谈了。干活的时候,不找点乐子,总感觉玉米秸秆都是一副面目狰狞的样子,时刻准备着把它们的小锯齿扑向我们的血肉之躯。



1楼2005-10-10 19:34回复

    掰棒子时我说:“据说我们国家的建国时间最初是定为1950年的1月1号的,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中央果断决定提前建国,于是我们的国庆节就成了10月1号了。如果元旦建国,你们俩该怎么干这么多的活儿呢?或者,明年我上了研究生,走远了,不能回来帮你们,你们该怎么办呢?”爸爸说:“这个你别管,到时候我们自己想办法呗。”我听得出来,爸爸的话有点无奈。他们能想出什么办法呢?找亲戚吗?亲戚家的地比我家都多,他们自顾尚且不暇,焉有余力帮我们呢。使用大型农机?我们那里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那么低……即使有了好的农机,价格那么贵,他们舍得用吗?起码我们村今年就有起码一半的农户没有使用秸秆还田机,用最原始的方式刨倒秸秆的。原因是每亩地本来就所得甚微,谁还愿意再花钱用那种东西呢?因之,很多人还是咬咬牙,紧紧腰带,拿起镢头走向大片的玉米地。不只我们家存在劳力缺乏的局面,以我的观察,这种情形在农村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挨着我家地的那一户,两个孩子分别在徐州和哈尔滨上大学,不能回家,所有的农活儿都由夫妻两人承担。我家邻居有9亩地,儿子在石市上班,国庆只放三天假。我看那孩子三天未过已枯颜,跟他刚回家时的欢颜一比,判若两人。我想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到了该修改一下的时候?

    我干活儿手脚不麻利,着急的妈妈有时骂我不顶事,不如人家谁谁谁,人家谁谁谁跟我一样大,摇柴油机、刨玉米样样比我强云云。我本来是个柔弱的书生,每年在家只干七天活儿,能和他们比吗?我发牢骚说:嫌我干活不顶事,那我以后一下也不回来了,给你们些钱了事。或者,等我挣上钱,不让你们种地了,一亩都不种。妈妈说:你也不想想,在村子里过,有多少钱能烧得你连地都不种呢?我无言。我想到我所学的专业和我的兴趣决定了我不是个很能挣钱的人。也许我自己都要过清贫的生活,怎么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呢?难道这几亩地注定要跟随父母一辈子吗?

    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屋里,打开电视看看,几乎全是各地旅游的新闻。本市电视台有一条旅游新闻说,某村面向城市推出一个旅游项目:体验农活儿。有一个穿得花狸狐哨的妇女对着记者的话筒兴高采烈地说:我40岁了,长这么大,第一次见玉米长什么样子。记者问:“掰玉米棒子感觉怎么样啊?”妇女说:“好玩啊!太好玩了!等我退休了我就到村子里种玉米玩!”看了这个新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隐约记起鲁迅一句话说:把屠伯的凶残化作了大家的一笑。这个妇女把初尝农活儿的新鲜扩大到这新鲜便是农活儿的全部,把田间劳动的艰辛化作了她摄象机前灿烂的一笑。我们的传媒以此换得观众视觉上的满足。那些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记者什么时候能分出一点报导城市人旅游的热情,给了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农民呢?难道农民就没有过国庆节,而国庆节只是城市人才有的吗?
    晚上,我收到过几条城里人发来的短信,他们说他们正在××山××湖××公园玩,那里的景色真不赖,问我去哪玩了。我开始时有点尴尬,后来竟生出一丝愤恨来。“你以为全国人民都和你一样衣食无忧吗?你知不知道假日除了玩还有别的过法?你知道你每天吃的饭都是打哪儿来的吗?你知道哪一个基层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体?”劈头盖脸地骂过去。虽然我明白这不怪他们;我甚至想,要怪,只能怪自己生错了地方。

    拉完最后一车秸秆,再用旋耕犁把地犁一遍,就可以播种小麦了。以后的活计终于可以轻闲一点了。
    已经很晚了。爸爸妈妈都睡了。我躺在床上,听着远处地里还在轰鸣的拖拉机、三轮车,我想到我的所学:文学。文学如何产生的?马克思,又是马克思,他告诉我们: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能产生文学吗?劳动一天,腰酸背痛,早早就关灯睡觉,还弄什么文学?!要说劳动产生文学,那为什么文学家都是不劳动的货色,整天在地里劳动的都是缺少思想的麻木的人?马克思用这些东西耸人听闻,教科书的编写者不辨所以地拿来哄我们。话语权被他们牢牢地掌控着。我对以往从书里学到的田园诗意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王维、孟浩然的田园是他们只用眼睛欣赏到的田园,而真实的田园是必须用身体的力量感受的。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倔强的陶渊明。“常恐霜霰至,零落如草莽”,“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明白如话地道出了对收成的担心和为了好的收成而做的努力。其他的那些所谓田园诗,都不过是有闲阶级并不高明的文字游戏。
    写到这里,我想我也该收笔了。我在文前说得清楚,我只想表达一个事情,和这个事情带给我的刺激。希望在我并不从容的表达中,看到这个文章的读者能从中读出一个真实,或说比较接近真实的田园来。唯愿如此。

    这就是我的骡马假日——又当骡又当马的假日。

    10/10/2005/太原/
    征求意见稿:)


    2楼2005-10-10 19:34
    回复
      2025-08-28 13:50: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0.109.*
      辛苦呀,但是无奈


      3楼2005-10-10 19:43
      回复
        辛苦了,马灯!

        原本想假日去你家一次的,但后来总也抽不出时间,请谅解哟!

        另外,任何艺术都起源于生产劳动。还记得那首民歌吗?日出而作兮,日入而息,帝力于我有何哉。不能因为受了一点劳累而怀疑真理呀


        4楼2005-10-10 19:55
        回复
          • 218.12.27.*
          向你致敬


          5楼2005-10-10 19:55
          回复
            谢谢楼上的朋友们

            谢谢吧主

            没事


            6楼2005-10-10 20:00
            回复
              真实的生活,
              生活的真


              IP属地:河北7楼2005-10-10 20:01
              回复
                有同感。
                 我们家6亩地,母亲有病,弟弟上高三,全靠父亲一个人干,国庆放假,丈夫要带我和孩子去旅游,我怎能只顾自己痛快呢!
                 丈夫很不高兴,他说:“给爸妈钱,找人干嘛,就是你回去,又能帮多少忙?”作惯了市民,他永远不知道农民的艰辛,就算我给父母钱了,他们也不会找人,而会自己干的。每亩地的收入有限,再找人工,就更不划算了。
                 看着父亲那么累,心酸。不说了,想哭!!!!!!!


                8楼2005-10-10 20:01
                回复
                  2025-08-28 13:44: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0.150.*
                  这就是当农民的悲哀呀


                  10楼2005-10-10 20:38
                  回复
                    <骡马假日>名字绝妙,文章也不错,建议拿去,发表可以挣一点稿费.比较实惠.
                    文章中提到“我想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到了该修改一下的时候?”说的不错,据说,以后可能,又要合作社了,但不是能前的公社,一种新型的合作组合。听说,以后就没有乡镇政府了。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乡镇合并了,再来一次合并不就是并成城镇了啦。只有县城啦。
                    有两亩地就不错了。俗话说“知足常乐”要是来个圈地运动,连地也没有都去当工人,要是下岗了,你说怎么活啊。不是说,刚兴下岗的时候,好多下岗的上吊自杀吗?真是的……

                    好日子,在后头哩,不要悲观,好好活着吧。


                    11楼2005-10-11 15:55
                    回复
                      • 202.99.194.*
                      谈商的意见很不错
                      不知道牛马是不是能赶上?


                      12楼2005-10-11 18:46
                      回复
                        • 60.0.135.*
                        大家说的都很有见地.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思考.


                        13楼2005-10-11 18:57
                        回复
                          马灯,你的文字功底不错呀.而且,也有一定的深度.是呀,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了


                          14楼2005-10-11 19:39
                          回复
                            不爱五斗米,只羡青布衣.怎么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也变得沉重了?


                            15楼2005-10-11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