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重组表面上看起来可以涵盖汉族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的各种经典款式,实际上却难以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以远离我们这个时代的周和汉的原生态审美为指导更加难以适应现代审美,从中体现出了他说法的自相矛盾。况且,元素重组的方式有无数种,不可能以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标准去决定什么该提取、什么该剔除,这违背了民族服饰的集体主义。另外,过于久远的款式或者说形制元素也很难和后世发展以及现代继承的工艺结合起来,举个例子,补子怎么用在浅交领上。这显然也违背了服饰的发展规律。
那么为什么选择以晚明为主?首先民族服饰必须是工业化之前不能受西方影响过多,所以民国被排除了。尽管农村地区的服饰风貌保存较好,但是受地域环境影响太深,无法代表主体汉族的特色,只能是民俗服装。第二,民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民族精神,但是晚清的服饰它背后所处的时代显然不能。再往前就是清早期清中期,清中期女子礼服异化的厉害,男子服饰更是经历了强制改变,可以选取的也只有清早期的女子服饰,男子服饰则要到晚明找。康雍乾时代至少在官方评价很高,晚明虽不能比肩汉唐盛世,但也并不差。所以礼服正装以晚明和清早期为主体,而吉服便服把宋代及明早期的经典款式补充进来,一是为了弥补元代,二是本身适应现代,风格也相对统一,三也可以体现明早期的辉煌和宋代经济繁荣的社会气象。
诚然,任何一个时代的服饰照搬到现代是不合适的,不能满足现代的审美和需求。故应在原有款式基础上按照功能场合需要,使用合适的布料,在花纹上创新,改变袖型、衣或裙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