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onew吧 关注:30贴子:5,191
  • 7回复贴,共1

《玄谈与交响》 窦唯音乐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6-12-04 20:19回复
    1 《幻听》
    我们开始一个话题叫做《玄谈与交响》,用来聊一聊窦唯先生和他的音乐,也就是编者听取这位音乐家的音乐的一个笔记。
    《玄谈与交响》是一个总题,这个总题目下面,根据各个时期的专辑逐步来探索窦唯的音乐,节目编者为业余音乐爱好者,欠缺专业角度,故更多地从文化背景,哲学思考的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从窦唯先生于1999年发表的一张《译.幻听》开始,选择这张专辑作为开始的原因,我们先来作个简单的交代。
    窦唯先生的乐迷都比较清楚也比较困惑于他从摇滚逐步到纯音乐的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从1995年《山河水》专辑开始,几年中,他完成了自己从摇滚向新民乐过渡的一个历程。其间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经过非常多的变化和尝试,这样的尝试从形式上遍及摇滚、爵士、电音等,从乐器使用和配器方面则横跨西洋音乐和传统民乐的鸿沟,如果把人声也视作一种乐器的使用,我们会比较容易理解窦唯音乐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用他自己的来说,创作者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找到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个表达方式是与他要表达的感知和情绪相匹配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能可以理解“译”乐队其名称的意义——一切都是某种转译的话,你可以看到人类的音乐首先是将自然的一切转译过来给人来听,换一个角度是将人类的心境转译出来去奉献给自然;另一个角度不同历史阶段人的不同文化心境和感知要透过转译奉献给世界,当然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心境和感知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视巴赫的音乐为上帝的话语的转译,当然这属于某种老生常谈,我的意思是如果巴赫要转译的是上帝的话,那么窦唯先生的音乐要转译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IP属地:上海2楼2016-12-04 20:20
    回复
      2025-08-24 21:39: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他之所以不满足于摇滚的原因我想是因为他要转译的是天地的声音,是他对宇宙和生命的最本源的思考,这一思考既可以用西洋现代音乐的方式来转译和诠释,也应该用我们传统的音乐。窦先生在历次访谈中都曾经提到过他不是技术派,他不惟技术论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他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无论是西洋音乐还是我们的传统音乐,他是一个实践者,所有的技术在他手里都仅仅是技术,是不分家的,是可以并且也应该互相融合的,本着这样的观念,我们比较容易去探索他的蜕变过程的细节和实质。
      到此我们的结论是,译幻听是窦唯作为一个音乐家开始自己的探索的一个正式起步,此前的艳阳天和山河水两张专辑,无论从音乐内容和形式来看,都带有相当的彷徨和苦闷,相当的负面情绪,对现实和未来带有太多的不确定和求索的焦虑,而从译幻听开始,他的情绪开始进入了正面的叙说。我们知道艺术是苦痛的产物,但这种苦痛却应该是经过升华的,他不是某种单纯的个人的得失造成的彷徨和伤痛,而应该是具有人类共同的痛苦的特征,是人类要共同探索的主题,从个人痛苦出发的思考,他的归属点是全人类的,是纯艺术的。


      IP属地:上海3楼2016-12-04 20:20
      回复
        从艳阳天和山河水一路向前,一直来到译幻听和之后的语吁,从每一首歌曲中都能感知窦唯作为艺术家对艺术本源的拷问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执着探索,面对现实他的彷徨和苦痛是具体的,对现实的理解和民族文化处境的体认和感悟是深切的。
        如果要问,是什么最终让他走出彷徨和痛苦,走出裹足不前的困境,我想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没有什么比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对他有更有影响和力量的指引,无论在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他都终于开始归属到汉文化的体系中,重识传统,进行全新的艺术实践。
        所以我们今天选择这样的一个专辑,来进行探索和解析,鉴赏和思考,试图体悟和还原窦唯先生的创作情境和心路历程。
        我们刚才解释了专辑名称中的一个关键词,译。接着我们试图诠释一下另一个关键词,幻听。
        首先我们关注到这张专辑的许多音乐都有一些明确的出处,比如玉楼春临江仙等词牌,且歌词多有古意,与前两张专辑相比,从情绪上完全归入了对古代汉文化的逐求,虽然仍然使用了电音,使用了较多的现代配器手段,但我们看得到这个变化是音乐本身更追求某种内在的古老的抽象的意境,这是一个关键的变化,这应该是依托于整个汉文化传统的一种转译方式,仅从歌词上看,古汉语诗词的行文痕迹是明确的,这是某种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的改变,但这不是表象,这样的变化完全提示作者的哲学思考的归属和文化体认的状态。
        窦唯出生于民乐世家,从小学习民族乐器,而后对西方现代音乐形式多有涉猎和实践,然而,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和逐求,这种归属是他的哲学思考决定的道路。


        IP属地:上海4楼2016-12-04 20:25
        回复
          究天人之际,是我们传统哲学的终极目的,西方音乐作为追求真理的道路而存在,我们的传统音乐的位置又当如何。这个历史都有定论,但到窦唯这里,他要把音乐当作一条道路走,最快最好最有效的实现自己的创作需要,表达自己的感知和情绪,自然是回归中国文化传统和重拾民乐底子来得更快而确切,也比较容易看到成果。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西洋的所谓交响乐的产生过程,我们的民族音乐是否可以形成交响,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因此,我以为窦唯的新民乐,不仅是传统民乐的新交响,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音乐融合,这样由哲学思考带领,由文化背景托付的音乐实践,是否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和专业的研究和探讨。
          当一位音乐家将他敏锐的音耳专注地朝向我们传统文化的深处,他会产生某种幻听——这种所谓的幻听是他仿佛真实听到了来自传统深处的声音,这张专辑的主旨应该是,专注于历史,回归于汉文化,站在现代技术手段的立场,融合传统民乐和西洋现代乐器的一场转译,转译的是什么呢,是天人的对话,是我们上古时代,我们的历史深处所有的天人对谈。
          这样的叙述也许显得浮夸,然而,我确实从音乐中听到了我们传统深处的声音,我们从这张专辑的主打歌,幻听开始,来尝试获得这样的感知。
          在听歌之前,让我们来说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我国的魏晋时代。
          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满清到处是请安,民国到处是枪响,如果回到魏晋,您免不了要听到啸声。


          IP属地:上海5楼2016-12-04 20:26
          回复
            翻开任何一本写到魏晋的史料,您都能看到关于啸声的描写:醉酒的刘伶,让梨的孔融,为相的谢安,为将的桓玄……这些魏晋人物纷至沓来,他们都能给您啸上一回,整个魏晋一片啸声。
            啸声是魏晋时代的文化符号,是遥远的绝响。
            这个啸该是如何的声音呢,我们不免好奇,但是除了文字记载,我们再也找不到什么人来给我们表演这个啸的盛况了。历史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关于魏晋长啸的动人故事,我们不妨从中撷取一朵。以稍稍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很多人都知道阮籍,阮籍是个历史名人。
            某一年深秋的一天,阮籍驾车来到了河南荥阳广武山,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当年刘邦项羽曾在这里屯军激战。时值深秋,天风浩荡,木叶满山。看着夕阳衰草间的古战场遗址,阮籍心潮澎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言不由衷的发出一声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次古迹凭吊不知是偶然的兴之所至,还是蓄意的探幽访胜,总之在阮籍的一生中都是一件大事。他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他有了歌唱的冲动----长歌当哭啊,但他意识到任何语言文字的形式既庸俗不堪,又苍白无力。一股豪气在胸中翻滚,涌向唇齿,他轻轻一舒,一声长啸,喉音鼻音奇妙交织,音色纯正高雅,音韵和谐婉转,高高低低的旋律在山峦雾霭间悠扬起伏。


            IP属地:上海6楼2016-12-04 20:26
            回复
              啸声是最原始古老的音乐吧!没有内容的限制,没有格式的要求,可以随心所欲地倾吐,可以不拘一格地抒发。在这样祸由口出,文士们动辄得咎的乱世里,啸声实为表情达意的不二法门。特别是对阮籍这样的名士来说,他别无选择。历史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记下了他在广武山的一声叹息,一声长啸。魏晋的青山绿水因此更加氤氲,魏晋风度也因此更加楚楚动人。
              在另外一个叫做苏门山的地方,阮籍的啸声被再一次演绎得声情并茂。
              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个得道的真人,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说。
              阮籍去看,看见那个人抱膝坐在山岩上。
              阮籍和他对谈,他评论古代的事,往上述说黄帝,神农时代玄妙虚无的主张,往下考究夏、商、周三代深厚的美德,那人却仰着个头,并不回答。阮籍又说到儒家的德教主张,道家凝神导气的方法,来看他的反应,他还是像原先那样,目不转睛地凝视着。
              阮籍便对着他长长地啸了一回。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笑着说:“可以再啸一回来听。”
              阮籍便又啸了一回。
              待到意兴已尽,他便退下山来。
              约莫回到半山腰处,听到山顶上众音齐鸣,好像几部器乐合奏,树林山谷都传来回声。
              阮籍被震撼了,惊奇不已,刹那间,又如醍醐灌顶,自己刚才的说话都是那么浅薄粗率,大而无当!大师是以这举世无双的啸声启迪和点化自己,长时间纠结与内心的关于历史、现实与人生的诸多问题都在这啸声中迎刃而解了。
              这位啸者就是苏门山的主人,名叫孙登。


              IP属地:上海7楼2016-12-04 20:26
              回复
                孙登的仙风道姿在阮籍心中挥之不去,愈来愈高大,他迫不及待回到家中,铺纸提笔,一挥而就,一篇《大人先生传》赫然问世。“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在,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以后的日子,啸声变成了他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具有了审美的意蕴。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把啸的方法和啸的音调记述得最细致的是西晋的《啸赋》他写啸的发声是:
                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音韵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啸音则柔曼而又尖峭: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徴。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慷慨。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
                其效果则是:
                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
                而世说新语则是窦唯十几年未有离手的一部书。
                所以,我们终于可以来听听他的啸声,他从他的幻听中得到的是不是阮籍的长啸,有没有一个孙登来听懂他的啸声,为他应和,为他解惑呢,让我们用窦唯的幻听来结束今天的讲述。


                IP属地:上海8楼2016-12-04 2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