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峻见先帝之后,他的权力由他的堂弟孙綝接掌。孙綝,字子通,安民都尉孙绰之子。和孙峻一样,他也是孙坚之弟孙静的曾孙之一。孙峻政变时,他出力很多,又和孙峻是同祖兄弟,故孙峻临终将权力交付与他。片刻之间,孙綝从偏将军[1]一跃成为吴国首辅,主掌吴国朝政。孙氏兄弟权力交接的情况和先前发生在魏国的司马氏兄弟权力交接的情况如出一辙,都是“兄终弟及”。司马氏兄弟的擅权在魏国引发了忠于皇室的大臣的激烈反抗,同样地,孙氏兄弟的所作所为自然也会在吴国引起吴国朝廷重臣们的强烈不满。在这些不满的人中就有诸葛恪的亲家滕胤和吴国大司马吕范次子、顾命大臣之一的大将吕据[2]。
孙峻见先帝之后,孙綝接管了孙峻的大部分职务,但是并没有接替其丞相的职务,丞相的位置也随之空了下来。骠骑将军吕据见此,便准备利用这一机会向欺君擅权的孙氏兄弟发难。首先,他率手下众将(包括征北大将军文钦、前将军唐咨)联名上表保举卫将军滕胤出任丞相。滕胤这个人选一定是吕据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滕胤在吴国名望很高,如果他出任丞相,可以服众。这一点恰恰是孙氏兄弟所不具备的。其次,滕胤是孙权的托孤重臣之一,诸葛恪、孙峻见先帝之后,由他出面辅政也合情合理。当初孙权的五位顾命大臣之中,两位在政变中倒下了,一位去世了,还剩下两位:一个是吕据,还有一个就是滕胤。那么吕据不可能毛遂自荐,那么举荐滕胤也是顺理成章。再次,滕胤虽然是诸葛恪的儿女亲家,但是与孙氏兄弟之间并没有任何过节,关系还很“和谐”。孙峻政变以后,诸葛恪的亲朋故旧之中只有滕胤没有受到牵连。不仅如此,为了安抚朝廷众臣,孙峻还假惺惺地加封滕胤为高密侯。当然,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很显然只是表面上的,一旦孙氏兄弟在政治上胡作非为,这种和谐立刻就会被打破。而且孙氏兄弟虽然没有急着处理滕胤,但也绝不会把权力拱手让人。很显然,吕据这次上表是在投石问路,看看孙綝一党做何打算。如果孙氏兄弟同意把权力与朝臣分享,尚可通过政治博弈对其进行进行制衡,同殿为臣,共辅主上。如果他们不肯交权,那么久后必成朝廷大患,与司马氏同类,宜速除之。果然,孙綝没有同意这一提议。他没有任命滕胤为丞相,而是让他接替吕岱[3]出任大司马一职,出镇武昌。很明显,这是明升暗降,还找了个理由把滕胤赶出朝廷、送往前线。在外领兵的吕据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和孙氏兄弟决裂,和滕胤结盟,共讨国贼。于是他准备率军还朝,并派人把自己的计划告知滕胤,向他表明自己的心意。孙綝闻讯后,派遣他的堂兄弟孙宪领兵攻打吕据,并派文钦、唐咨等人合兵一处进攻吕据。除了命人在江都阻击吕据之外,孙綝还令亲信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通知大司马滕胤,让他一起去讨伐吕据。滕胤当然不会接受了,这种驱狼吞虎之计是不可能瞒不过滕胤的眼睛。滕胤明白此时明哲保身已经不可能了,这次只有和国贼一较高下了。于是他扣押了前来送信的华融、丁晏二人,并命麾下亲兵据守。之后,滕胤召见典军杨崇、孙咨,告发孙綝作乱。手下的两个人质——华融、丁晏,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滕胤让二人写信责难孙氏兄弟,让他们对孙氏兄弟的倒行逆施进行声讨。孙綝收到书信后置之不理,马上给手下将领封官许愿,借以鼓动他们率兵围攻滕胤。滕胤也想调动军队反扑,但是他手中没有兵权,所以他让手中的华融等人矫诏发兵讨伐孙氏兄弟。华融等人不从,于是滕胤就人质给除掉了。双方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直至深夜仍未结束。滕胤毕竟不掌军队,手下兵微将寡,渐渐不支,只好固守,等待吕据的援军。他告诉部下“吕侯以在近道”,激励手下一定顶住。滕胤的手下是拼命抵抗,没有一个人逃走,和孙氏亲军一直交战到了天明。天亮之后,吕据的援兵仍然未到(其实已经到不了了)。而孙綝手中掌控的几路大军已经会合,滕胤终寡不敌众,败于敌手,被夷三族。吕据也是孤掌难鸣,力不能敌,又无处安身,不肯降魏[4],亦败,被夷三族。至此,吴国重臣们向权臣叛党的第一次政治反扑被彻底击败,吕、滕二臣伏诛。在弹压完这次反抗之后,孙綝“升任”大将军,假节,封永宁[5]侯,彻底掌控了吴国朝政。然而,吴国的内乱还远没有结束。
--------------------------------------------------------------------------------
[1] 偏将军,将军中较低的职位,在校尉、裨将军之上的中层军官。
[2] 吕据时任骠骑将军,在军中地位仅次于刚刚去世的大将军孙峻。而孙峻之弟孙綝当时不过是一个偏将军,仅仅依靠亲戚身份和政变中立功就窃据首辅之位,这肯定难以服众。
[3] 吕岱,字定公,吴国大将。孙权时任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转任大司马。太平元年(公元256年),九十六岁的吕岱去世。
[4] 时左右皆劝吕据降魏,对吴国忠心不二的吕据不从,对手下说道:“耻为叛臣。”
[5] “永宁”只是孙綝的“美好愿望”,孙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是不可能让他们“永宁”的。然而由于这两个权臣的出现,吴国的较为安宁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孙峻见先帝之后,孙綝接管了孙峻的大部分职务,但是并没有接替其丞相的职务,丞相的位置也随之空了下来。骠骑将军吕据见此,便准备利用这一机会向欺君擅权的孙氏兄弟发难。首先,他率手下众将(包括征北大将军文钦、前将军唐咨)联名上表保举卫将军滕胤出任丞相。滕胤这个人选一定是吕据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滕胤在吴国名望很高,如果他出任丞相,可以服众。这一点恰恰是孙氏兄弟所不具备的。其次,滕胤是孙权的托孤重臣之一,诸葛恪、孙峻见先帝之后,由他出面辅政也合情合理。当初孙权的五位顾命大臣之中,两位在政变中倒下了,一位去世了,还剩下两位:一个是吕据,还有一个就是滕胤。那么吕据不可能毛遂自荐,那么举荐滕胤也是顺理成章。再次,滕胤虽然是诸葛恪的儿女亲家,但是与孙氏兄弟之间并没有任何过节,关系还很“和谐”。孙峻政变以后,诸葛恪的亲朋故旧之中只有滕胤没有受到牵连。不仅如此,为了安抚朝廷众臣,孙峻还假惺惺地加封滕胤为高密侯。当然,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很显然只是表面上的,一旦孙氏兄弟在政治上胡作非为,这种和谐立刻就会被打破。而且孙氏兄弟虽然没有急着处理滕胤,但也绝不会把权力拱手让人。很显然,吕据这次上表是在投石问路,看看孙綝一党做何打算。如果孙氏兄弟同意把权力与朝臣分享,尚可通过政治博弈对其进行进行制衡,同殿为臣,共辅主上。如果他们不肯交权,那么久后必成朝廷大患,与司马氏同类,宜速除之。果然,孙綝没有同意这一提议。他没有任命滕胤为丞相,而是让他接替吕岱[3]出任大司马一职,出镇武昌。很明显,这是明升暗降,还找了个理由把滕胤赶出朝廷、送往前线。在外领兵的吕据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和孙氏兄弟决裂,和滕胤结盟,共讨国贼。于是他准备率军还朝,并派人把自己的计划告知滕胤,向他表明自己的心意。孙綝闻讯后,派遣他的堂兄弟孙宪领兵攻打吕据,并派文钦、唐咨等人合兵一处进攻吕据。除了命人在江都阻击吕据之外,孙綝还令亲信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通知大司马滕胤,让他一起去讨伐吕据。滕胤当然不会接受了,这种驱狼吞虎之计是不可能瞒不过滕胤的眼睛。滕胤明白此时明哲保身已经不可能了,这次只有和国贼一较高下了。于是他扣押了前来送信的华融、丁晏二人,并命麾下亲兵据守。之后,滕胤召见典军杨崇、孙咨,告发孙綝作乱。手下的两个人质——华融、丁晏,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滕胤让二人写信责难孙氏兄弟,让他们对孙氏兄弟的倒行逆施进行声讨。孙綝收到书信后置之不理,马上给手下将领封官许愿,借以鼓动他们率兵围攻滕胤。滕胤也想调动军队反扑,但是他手中没有兵权,所以他让手中的华融等人矫诏发兵讨伐孙氏兄弟。华融等人不从,于是滕胤就人质给除掉了。双方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直至深夜仍未结束。滕胤毕竟不掌军队,手下兵微将寡,渐渐不支,只好固守,等待吕据的援军。他告诉部下“吕侯以在近道”,激励手下一定顶住。滕胤的手下是拼命抵抗,没有一个人逃走,和孙氏亲军一直交战到了天明。天亮之后,吕据的援兵仍然未到(其实已经到不了了)。而孙綝手中掌控的几路大军已经会合,滕胤终寡不敌众,败于敌手,被夷三族。吕据也是孤掌难鸣,力不能敌,又无处安身,不肯降魏[4],亦败,被夷三族。至此,吴国重臣们向权臣叛党的第一次政治反扑被彻底击败,吕、滕二臣伏诛。在弹压完这次反抗之后,孙綝“升任”大将军,假节,封永宁[5]侯,彻底掌控了吴国朝政。然而,吴国的内乱还远没有结束。
--------------------------------------------------------------------------------
[1] 偏将军,将军中较低的职位,在校尉、裨将军之上的中层军官。
[2] 吕据时任骠骑将军,在军中地位仅次于刚刚去世的大将军孙峻。而孙峻之弟孙綝当时不过是一个偏将军,仅仅依靠亲戚身份和政变中立功就窃据首辅之位,这肯定难以服众。
[3] 吕岱,字定公,吴国大将。孙权时任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转任大司马。太平元年(公元256年),九十六岁的吕岱去世。
[4] 时左右皆劝吕据降魏,对吴国忠心不二的吕据不从,对手下说道:“耻为叛臣。”
[5] “永宁”只是孙綝的“美好愿望”,孙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是不可能让他们“永宁”的。然而由于这两个权臣的出现,吴国的较为安宁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