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贞吧 关注:1,557贴子:49,834
  • 6回复贴,共1

俗读《道德经》第三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楼2008-10-11 08:00回复
    1、贵:意为珍奇;不贵:意为不要把东西(身外之财物)看得太重要、太珍惜。

    2、见:通“现”字;不见可欲:即不要展示、显示、表露、炫耀能够引起民众欲望的东西或事情之意。

    3、虚其心:意为要让民众没有什么心思或理想,更要让他们没有太多的想法,知道吃喝玩乐就行。

    4、无知:意为不要让民众掌握太多的文化知识、不要有太多的见识,只需要知道过好小日子就行,这就是标准的“愚民”思维,这是在社会等级十分明显的时代比较普遍的“治国”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反正会使民众抗争不断,只要稍微有些觉悟,就会设法奋起反抗,寻找人格上的平等与社会身份上的公平。

    5、智者:此处意为有文化、有头脑、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管理普通民众的人。

    6、无不治:意为没有治不好的事情。


    3楼2008-10-11 08:02
    回复
      2025-09-02 03:41: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章为老子的《道德经》第三章。本章中,十分明确、肯定、坦率地展示了老子天真、典型的道家思想。也许,主张入世与出世,应当是从本章内容开始的,也是后世由此开始“寻找出世理论”依据的


      4楼2008-10-11 08:04
      回复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讲,下属越笨,民众越没有见识和欲望,自然是越好管理的。这一点,几千年前的老子确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子本章所表述的内容或观点,恰恰说明当时的管理者或管理思想过于天真与局限。无论怎么说,老子的这种思想,确实对后世的局部或部分管理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使得在不少区域或群体中推行了事实上的“愚民政策”,也因此使得老子的说法上不得“大堂”,因为真正推行愚民政策的管理者,通常是不敢公开承认的。特别是在文明社会里,广大民众普遍有了觉悟意识,无论是否承认自己推行“愚民”政策,民众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意识,发表着自己的不满(对于善于利用异己言论的管理者,民众的不满并不是坏事)。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除了疏导和利用,更是没有任何有效办法可以阻止民众表达自己的意识。因此,真正聪明的管理者,是知道顺民者昌之理的。也许,现时代需要管理者认真做到位的事情,就是让民众能够负责的发表有价值的观点,而不是起哄式的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5楼2008-10-11 08:04
        回复
          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老子的观点或许有一些“稳定社会”的意义:民众太聪明、人的欲望太重、能人比较多、有想法的人经常讨论国是……,难免给国家的稳定带来威胁。事实上,老子的观点,也确实成为后世部分管理者用来“教化民众的理论依据”,并努力使普通民众没有文化、没有见识、没有思想、没有自主,这实在是思维者的一时权宜之计与普通民众的千年悲哀也!


          6楼2008-10-11 08:06
          回复
            老几说 凤凰博报 http://blog.ifeng.com/1417385.html


            7楼2008-10-11 08:07
            回复


              10楼2011-12-19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