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区路网建设的思考
罗成辉市长11月23日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市政府所作的《政府报吿》中提出:“加快围绕东江湖旅游配套的道路建设。巩固提质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强化东江湖旅游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报吿》 明确了今后5年东江湖区交通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这将是东江湖区迎来的又一轮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抓好环湖公路建设,改善通达条件,构建环线公路联网,有必要全面了解东江湖区的交通现状,在建设规划上需要从总体构思和客观条件上全面把握,并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一、湖区公路交通现状
东江湖区公路交通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修建了4级公路15条,累计里程达250余公里,4级以下道(含简易公路)约459公里。近几年来,特别是经过三年交通大会战,湖区两岸共完成通乡、通村组公路改造硬化约386公里,湖岸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湖区至今尚未形成公路联网互通格局,“断头路、瓶颈路”多,交通死角多,局部路段通而不畅,仍然是制约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群众出行不便。从湖区到市区都要经过步行、坐车、乘船、再坐车这样一个几经中转的全过程,从耗时上相当于郴州到深圳、武汉,有的甚至还需更长时间。二是物资运输困难。湖区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运泊岸起岸后再装车,几装几卸增加运输成本和不必要的损耗,导致农、林、果等特色产品滞销、贬值,给群众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带来很大困难。三是安全隐患突出。由于路网不配套,安保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水路运输安全客观上存在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隐患。一旦发生水上安全事故,无论直接的和间接的,都将比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二、建设湖区环线公路的构想
规划并立项修建湖区中心环线公路,在湖区现有基础上,路网总体构架为:“四环、四跨、两横、两纵”。“四环” 即以滁口为中心辐射,沿湖西岸修通滁口至清江公路(在建),改造滁口镇塘下村袁家边至汝城县棉花坪西岸公路环线;以东江湖大坝为起点,建设大坝至长溋头对接西岸环线公路至s322线兴宁段;建设滁口塘下至黄草镇沿湖公路环线;(其中滁口塘下村东岸至滁口长垅村路段己基本完成改造硬化,但需拓宽改造)建设白廊镇东岸竹洞至滁口镇高湾沿湖东岸公路环线(其中白廊竹洞至白廊秀流段已完成改造硬化,需拓宽大泥盈至秀流段,里程约5公里;新修秀流至高湾段,里程约13.8公里)。“四跨” 即天鹅山跨湖大桥(已建设好);建设滁口高湾跨湖大桥连接高湾至白廊竹洞沿湖东岸环线公路与s205纵线(路桩26公里)对接;建设滁口塘下袁家边跨湖大桥连接东岸线塘下、塘湾、红星、大江、长垅等村及滁口林场、黄草镇与s205纵线(里程桩77公里)对接。建设黄草镇坦头跨湖大桥与s205纵线(里程桩75公里)对接。“两横” 即起点x044线对接s205纵线(路桩43公里)龙溪至水垅与东岸沿湖环线相连;改造拓宽滁口镇高湾至龙溪沿线局部“瓶颈”路段与s205纵线(路桩43公里)对接。“两纵” 即s205纵线(S322线兴宁镇关塘口至S324线汝城县文明(岭秀)乡,全线108公里己完成改造硬化);黄草镇横坳至汝城暖水纵线(其中东坪至暖水段需拓宽改造)。
三、建设东江湖区环线公路联网的战略意义
建设湖区环线公路并联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湖区经济快速发展。修通联网后,市内可形成经东江大坝至湖区西岸环线清江、滁口、黄草三镇,进而连通白廊、龙溪、黄草、东坪东岸环线。从而解决湖区6万余群众的出行难、运输成本高、水运安全压力大等问题;市外可与汝城县文明乡、暖水镇,宜章县瑶岗仙(长策)镇等县际公路联网,进而与厦榕高速两个互通口(汝城县文明乡,宜章县里田镇)和岳汝高速一个互通口(汝城县暖水镇)以及桂新高速等三条高速对接,形成湖区内互通、往外9处出口分别与省道、国道、高速对接联网的大交通格局。从而最大程度解决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勿庸置疑,环线公路形成并联网,湖区与外界特别是与闽、粤、港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商贸往来将更加频繁、直接,湖区特色经济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有利于东江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配套与发展。湖区环线公路形成后,有利于湖区森林、水上等生态旅游和自然景点、人文景点建设的全面开发与升级,开辟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以及休闲度假,构建湖区旅游交通“循环圈”,最大程度满足游客既游山又玩水,有效推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打造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目标。三是有利于湖区水资源环境保护。东江湖现有各类机动船艇(含农自用船、渔业船)865艘,功率26210.3千瓦。湖区以水运交通为主向以公路交通为主转变后,其中乡镇客货营运船舶数量将自然锐减。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船艇直接排放所造成的水资源环境污染。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乡镇客船与旅游船相互拉客、明抢暗争、各显神通所引发的商务矛盾纠纷。四是有利于交通安全保障。湖区现有交通主要以水运为主,实现湖区公路联网,两岸乡镇群众生产生活物质调运、互通有无,可最大程度减少成本费用开支,节约时间,减轻体力劳动强度,特别是湖区学校拆点并校后,学生渡运安全问题,无论给学生家长和政府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运输压力。公路联网后,学生进离校可由渡运改陆运、由政府组织集中运接送改由家长自主分散运接送,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渡运资金投入,有效缓解政府因学生渡运所带来的安全运输管理压力,确保社会政治进一步稳定。
四、建设湖区环线公路的基本任务
目前,建设湖区环线公路的客观条件基本成熟。随着湖区内通乡通村公路改造硬化基本完成,修建和拉通环线公路及“瓶颈路、断头路”,构建湖区环线公路联网势在必行,己成为湖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期盼,也是确保交通安全,更快更好地发展湖区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从其工程量看:滁口至清江公路34.9公里,其中需拓改20.3公里,实际新修仅约14.6公里;滁口塘下村袁家边至汝城县棉花坪公路约5.6公里。大坝至白廊环线总长约25公里,其中大坝至长盈头(江口)约12.1公里,长盈头至白廊12.9公里(已建好)。滁口高湾至白廊竹洞公路总长约61公里,实际新修高湾至秀流约13.8公里。滁口镇塘下村东岸至黄草公路总长约25公里,实际新修滁口长垅村至黄草镇约13公里。黄草横坳至汝城暖水公路境内总长约36公里,其中东坪新坳至汝城段已建设完成只需拓宽改造。滁口高湾跨湖大桥、黄草坦头跨湖大桥、滁口袁家边跨湖大桥跨径分别约600米、500米、450米,以现代桥梁工程建设技术、材料以及建桥形式已不再成为难题。
罗成辉市长11月23日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市政府所作的《政府报吿》中提出:“加快围绕东江湖旅游配套的道路建设。巩固提质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强化东江湖旅游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报吿》 明确了今后5年东江湖区交通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这将是东江湖区迎来的又一轮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抓好环湖公路建设,改善通达条件,构建环线公路联网,有必要全面了解东江湖区的交通现状,在建设规划上需要从总体构思和客观条件上全面把握,并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一、湖区公路交通现状
东江湖区公路交通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修建了4级公路15条,累计里程达250余公里,4级以下道(含简易公路)约459公里。近几年来,特别是经过三年交通大会战,湖区两岸共完成通乡、通村组公路改造硬化约386公里,湖岸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湖区至今尚未形成公路联网互通格局,“断头路、瓶颈路”多,交通死角多,局部路段通而不畅,仍然是制约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群众出行不便。从湖区到市区都要经过步行、坐车、乘船、再坐车这样一个几经中转的全过程,从耗时上相当于郴州到深圳、武汉,有的甚至还需更长时间。二是物资运输困难。湖区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运泊岸起岸后再装车,几装几卸增加运输成本和不必要的损耗,导致农、林、果等特色产品滞销、贬值,给群众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带来很大困难。三是安全隐患突出。由于路网不配套,安保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水路运输安全客观上存在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隐患。一旦发生水上安全事故,无论直接的和间接的,都将比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二、建设湖区环线公路的构想
规划并立项修建湖区中心环线公路,在湖区现有基础上,路网总体构架为:“四环、四跨、两横、两纵”。“四环” 即以滁口为中心辐射,沿湖西岸修通滁口至清江公路(在建),改造滁口镇塘下村袁家边至汝城县棉花坪西岸公路环线;以东江湖大坝为起点,建设大坝至长溋头对接西岸环线公路至s322线兴宁段;建设滁口塘下至黄草镇沿湖公路环线;(其中滁口塘下村东岸至滁口长垅村路段己基本完成改造硬化,但需拓宽改造)建设白廊镇东岸竹洞至滁口镇高湾沿湖东岸公路环线(其中白廊竹洞至白廊秀流段已完成改造硬化,需拓宽大泥盈至秀流段,里程约5公里;新修秀流至高湾段,里程约13.8公里)。“四跨” 即天鹅山跨湖大桥(已建设好);建设滁口高湾跨湖大桥连接高湾至白廊竹洞沿湖东岸环线公路与s205纵线(路桩26公里)对接;建设滁口塘下袁家边跨湖大桥连接东岸线塘下、塘湾、红星、大江、长垅等村及滁口林场、黄草镇与s205纵线(里程桩77公里)对接。建设黄草镇坦头跨湖大桥与s205纵线(里程桩75公里)对接。“两横” 即起点x044线对接s205纵线(路桩43公里)龙溪至水垅与东岸沿湖环线相连;改造拓宽滁口镇高湾至龙溪沿线局部“瓶颈”路段与s205纵线(路桩43公里)对接。“两纵” 即s205纵线(S322线兴宁镇关塘口至S324线汝城县文明(岭秀)乡,全线108公里己完成改造硬化);黄草镇横坳至汝城暖水纵线(其中东坪至暖水段需拓宽改造)。
三、建设东江湖区环线公路联网的战略意义
建设湖区环线公路并联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湖区经济快速发展。修通联网后,市内可形成经东江大坝至湖区西岸环线清江、滁口、黄草三镇,进而连通白廊、龙溪、黄草、东坪东岸环线。从而解决湖区6万余群众的出行难、运输成本高、水运安全压力大等问题;市外可与汝城县文明乡、暖水镇,宜章县瑶岗仙(长策)镇等县际公路联网,进而与厦榕高速两个互通口(汝城县文明乡,宜章县里田镇)和岳汝高速一个互通口(汝城县暖水镇)以及桂新高速等三条高速对接,形成湖区内互通、往外9处出口分别与省道、国道、高速对接联网的大交通格局。从而最大程度解决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勿庸置疑,环线公路形成并联网,湖区与外界特别是与闽、粤、港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商贸往来将更加频繁、直接,湖区特色经济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有利于东江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配套与发展。湖区环线公路形成后,有利于湖区森林、水上等生态旅游和自然景点、人文景点建设的全面开发与升级,开辟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以及休闲度假,构建湖区旅游交通“循环圈”,最大程度满足游客既游山又玩水,有效推动和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打造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目标。三是有利于湖区水资源环境保护。东江湖现有各类机动船艇(含农自用船、渔业船)865艘,功率26210.3千瓦。湖区以水运交通为主向以公路交通为主转变后,其中乡镇客货营运船舶数量将自然锐减。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船艇直接排放所造成的水资源环境污染。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乡镇客船与旅游船相互拉客、明抢暗争、各显神通所引发的商务矛盾纠纷。四是有利于交通安全保障。湖区现有交通主要以水运为主,实现湖区公路联网,两岸乡镇群众生产生活物质调运、互通有无,可最大程度减少成本费用开支,节约时间,减轻体力劳动强度,特别是湖区学校拆点并校后,学生渡运安全问题,无论给学生家长和政府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运输压力。公路联网后,学生进离校可由渡运改陆运、由政府组织集中运接送改由家长自主分散运接送,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渡运资金投入,有效缓解政府因学生渡运所带来的安全运输管理压力,确保社会政治进一步稳定。
四、建设湖区环线公路的基本任务
目前,建设湖区环线公路的客观条件基本成熟。随着湖区内通乡通村公路改造硬化基本完成,修建和拉通环线公路及“瓶颈路、断头路”,构建湖区环线公路联网势在必行,己成为湖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期盼,也是确保交通安全,更快更好地发展湖区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从其工程量看:滁口至清江公路34.9公里,其中需拓改20.3公里,实际新修仅约14.6公里;滁口塘下村袁家边至汝城县棉花坪公路约5.6公里。大坝至白廊环线总长约25公里,其中大坝至长盈头(江口)约12.1公里,长盈头至白廊12.9公里(已建好)。滁口高湾至白廊竹洞公路总长约61公里,实际新修高湾至秀流约13.8公里。滁口镇塘下村东岸至黄草公路总长约25公里,实际新修滁口长垅村至黄草镇约13公里。黄草横坳至汝城暖水公路境内总长约36公里,其中东坪新坳至汝城段已建设完成只需拓宽改造。滁口高湾跨湖大桥、黄草坦头跨湖大桥、滁口袁家边跨湖大桥跨径分别约600米、500米、450米,以现代桥梁工程建设技术、材料以及建桥形式已不再成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