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你结婚吗吧 关注:74贴子:3,206
  • 7回复贴,共1

【婚姻】话说剩女的爱情恐慌与80后的闪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度蜀


1楼2008-10-07 18:45回复
      剩女: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剩女的危机数字:

      50万,2005年,北京30-50岁单身人数达到约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六成;
      89.94%,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列达到89.94%。
      24万,超过86万名的适龄女性至今未结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


    2楼2008-10-07 18:47
    回复
      2025-05-19 05:32:07
      广告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她们有充实的干劲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出类拔萃的另一半。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没有男朋友,ok?我们可以去学瑜伽、普拉提,可以去学花道、茶道……想让我们闺阁幽怨思嫁心切?对不起,没空。万一上一秒嫁给“委曲求全”,转瞬就碰见了“真命天子”,又该怎么办?但并不是说“剩女”们都信奉不谈爱情。只是人生,确实有太多意外。把握你可以把握的,而对你无法把握的,不强求、不忧心如焚。人生只有一件事,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走到底——按照心灵真实的渴求走到底。


      3楼2008-10-07 18:48
      回复
          A、单身的利弊 


          中国单身现象被一些媒体称为“危机”。有一点指向不明,究竟是谁的危机?单身者自己?老爸老妈?纲常伦理?国家?中华民族? 


          单身的增加,有很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至少是自作自受的,单身生活对于这些人自己来说,不是什么“危”,而是“机”,是更多机会和机遇。因为单身,有更多的选择和更自由的生活,正因为不愿意失去这些,才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拒绝为结婚而结婚。 


          至于那些想结婚、却又找不到合适对象的“单身”们,也很难说是完全“被迫”。事实上,择偶标准从来都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准备接受一个不完美的选择。世上怎么可能有“完美”的事呢?那些高素质的未婚男女,绝对具有足够的智商和理性来理解这个道理,但大家还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将就凑合,宁缺毋滥,这种坚持本身,一方面是结婚的愿望并不真的那么强,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有这个独立的基础和本钱,有条件才能如此“任性”。在这个意义上,还是那句老话:艺高人胆大。至于那些真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确实存在,但这种情况任何时候都有,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现象。 


          单身人数增加,总的来说,跟社会急剧变迁、城市化、现代化、人的个性张扬、生活精致化和注重自我感觉等等都有直接关系。社会的发展,造成人们对自己、对他人都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一些与自己不符合的东西,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西方影响”。事实上,中国今天的婚恋和性别关系的变异和开放程度,在很多方面超过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固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总体上伦理道德弱化的一部分,但也具有某种“传统复兴”的成分。在中国的社会传统中,本来就潜伏着这种非主流的、弹性的、开放的生活方式的因素。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盛世”中,都会兴起这种看似“放浪”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而今天,形形色色的“新”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有着深刻的传承关系,只不过今天不一定以男权为中心,女性也要获得这种“权利”,但婚姻和性别关系的开放性,是古已有之的。 


          单身现象对于单身者,并不是太大的“危”,很多情形下,更意味着“机”。对于社会来说,大规模的单身,确实存在某些“危险”,其中最直接的,是人口结构的危机。中国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轻人口本来已经呈现骤降趋势,如果这一代人中结婚率低,不生儿育女,下一代人口又会减少,可能形成人口年龄结构倒置,年轻人口不足。另一方面,这种大量单身的存在,可能导致色情业的泛滥,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 


          同时,时至今日,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结构,一般来说,有家庭的人,更倾向于稳定的生活,而单身者可能倾向于随意变换生活内容,因此,单身增加,可能意味着基本的家庭制度面临挑战,进而造成基于家庭伦理的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动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但这种“危险”,也不是不可能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和创新来化解。比如发展各种自发社团、兴趣团体等来满足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又比如可以随着需求增加,发展一些新兴的专门适应单身生活方式的社会服务等等,事实上,这些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雏形,已经在民间自发发展出来,只不过由于社会常规习俗和某些伦理的制约,还没有成为主流。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纷繁复杂的微观结构,注定会生成很多全新的观念和社会体系,来适应这种单身人口增加的趋势。


        4楼2008-10-07 18:48
        回复
            C、不是“剩”女的“剩女” 


            坦率讲,剩女们条件并不差,不仅她们自己,就连她们身边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生活就是这么残酷: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就连隔壁每次碰面都带着自惭形秽表情的二丫都穿上婚纱漂漂亮亮出门子了——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在剖析这种“剩”况时,有人说她们太独立,有人说她们标准高,也有人说她们不给自己机会。其实都不尽然,冰雪聪明的剩女们未必不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谓眼界高只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不能屈就。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她们读着琼瑶的小说长大,书里面男女主角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旦爱上,就生死相许、矢志不渝。可现实里的爱情,天时、地利、人和里,好像总有一个环节出问题,一步错,步步错,飞流直下,最后满盘皆输,难以挽回,总是不符合她们的预测。 


            其实剩女并不“剩”。她们不结婚,并不是因为没有人追求,有的甚至还有着感情笃定的男友;她们也并非一定要求琼瑶式的爱情,这么多历练让她们清楚明白什么是感情真正的表达方式和存在状态——她们只不过需要一个对胃口的人和一点点恰合心意的催化剂罢了。


          6楼2008-10-07 18:49
          回复
              要查阅从认识到结婚的最短时间记录?倒不如探究从结婚到离婚的最短国内记录,近期就有一对80后上海夫妇,写下充满“时代意义”的最新记录。两人于今年的8月8日结婚,8月15日离婚,整个婚姻周期历经7天,也就是说中国女排的八强赛还没打完,两人就从亲人变成陌生人。据不完全统计,80后闪婚闪离的情况有持续的发展,继2006年各地的“婚姻革命”、2007年的“黄金周离婚潮”,2008年又出现了新一轮分手潮。


            7楼2008-10-07 18:53
            回复
                那些典型的80后“离婚范儿” 


                明星版本-布兰妮:布兰妮“小甜甜”的昵称曾经叫响全世界,但如今,在她的脸上却再也看不到甜美的笑容。闪婚闪离,视婚姻为儿戏,如今糟糕的婚姻状态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网友版本-天涯迪西:在赫赫有名的天涯论坛,25岁的迪西把他46小时闪婚,100天闪离的疯狂体验写在论坛里。当时很是轰动了一阵子,而现在留给他的只有疯狂过后的无奈以及深刻的反思。 


                现实版本-宁波夫妻:“以后没什么机会见面了,拍个照吧!”宁波鄞州一对小夫妻刚办完离婚手续还要笑着合个影 。 工作人员嘀咕:“80后的人,对婚姻还真看得开 。”此事在当地报纸刊登后,立马引来轰动。 


                后记:正如那句流行语所概括的“爱情如房价般高企,婚姻却如股票般风险”,爱情难得,婚姻更加难维护,想要保持长久婚姻,我们必须提高抗灾能力。果真细究80后“闪离”男女的缘由,有些案例是包含一二,或是全部皆有,也不足奇。曾经有刚过结婚周年的朋友跟母亲咨询分手意见,其答案意味深长,“多给机会对方和自己,相信你一年前的眼光。真正过日子的还是得靠谦让和理解,你敢嫁人就不敢忍一忍么?” 


              9楼2008-10-07 18:55
              回复
                好像在不知不觉间就向这个行列靠拢了- -#


                11楼2008-10-08 0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