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文笔不好不怎么会写东西,仅仅表达下自己的意思
作为4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现在的影响很大,甚至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看过正史三国志却看过演义. 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故事基本上使公瑾成为了很多人眼里小气的代言.很多瑜迷也因此没少恨老罗先生.
可是我觉得 说都督演义其实似乎并不是演义的问题
演义第44回
次日,瑜请诸葛瑾,谓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
这一番话,首先公瑾是欣赏的孔明的,并且希望孔明能到孙吴来与其共事的.
演义第45回合
周瑜闻诸葛瑾之言,转恨孔明,存心欲谋杀之。
后来孔明没有答应,而公瑾这时已经准备杀之了.
依旧是演义45回
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首先就不争论孔明跟公瑾的能力高低了,演义版本而言孔明自然是第一的(历史我不好说..我觉得这2个人很..相似?....).但是请看最后的部分,"必为我国之祸",是我国之祸而非我之祸.
试问一个小气的他会向自己的上司推荐一个人才么?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手里的权利变小,自己的地位降低,这种事情难道公瑾自己想不到么?他自然知道,但是他不是在意这个罢了.
魏蜀吴之间可能是短暂的盟友,但根本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敌人,如果一个人不能为己方出力那么难道留给敌人来危害自己国家么?杀!
所以我觉得演义里面的公瑾不是因为小气而要杀孔明,而是为了孙吴想要杀孔明.
所以又何来小气一说?
可是,公瑾被视做小气却无疑是演义而来.
很早的时候老师就教过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那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三气周瑜的故事,那时候老师说的是周瑜小气而反被诸葛亮气死..我相信老师会这么说那是因为老师的老师是这么教的...而一开始这个想法肯定只是某个人或者某群人提出来的,他们真的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个角色么?
可是话已经说下来了..一旦先入为主就很难改变了...
用错误观点教与别人错误的观点..不就成了错误的传承么?
也许有些事情一错就会错上几百年...
但是演义里面的都督真的小气么?当真连你们都这么认为么?于国,与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督这么做不对么?他难道是于自己着像么?
总的来说我觉得吧..演义里的都督也不小气..至于历史上么..呵...你能找出都督小气的证据么?大神..
为什么很多人看了演义却没看三国志呢?语文老师说4大名著要看,历史老师却没说过24史必须要看...为什么要看?若没有4大名著的头衔呢?...
重复一下..演义里面的都督其实也不小气...至于那个错误也许在于读与传递概念上..也或者在于一个头衔上了吧..
(我在说什么呀...晕了.........被抽飞...
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对..那么我们就不要让这个观点传承下去了好不好?....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不对...那么骂吧.....发之前我也做过心理准备了.......)
作为4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现在的影响很大,甚至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看过正史三国志却看过演义. 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故事基本上使公瑾成为了很多人眼里小气的代言.很多瑜迷也因此没少恨老罗先生.
可是我觉得 说都督演义其实似乎并不是演义的问题
演义第44回
次日,瑜请诸葛瑾,谓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
这一番话,首先公瑾是欣赏的孔明的,并且希望孔明能到孙吴来与其共事的.
演义第45回合
周瑜闻诸葛瑾之言,转恨孔明,存心欲谋杀之。
后来孔明没有答应,而公瑾这时已经准备杀之了.
依旧是演义45回
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首先就不争论孔明跟公瑾的能力高低了,演义版本而言孔明自然是第一的(历史我不好说..我觉得这2个人很..相似?....).但是请看最后的部分,"必为我国之祸",是我国之祸而非我之祸.
试问一个小气的他会向自己的上司推荐一个人才么?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手里的权利变小,自己的地位降低,这种事情难道公瑾自己想不到么?他自然知道,但是他不是在意这个罢了.
魏蜀吴之间可能是短暂的盟友,但根本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敌人,如果一个人不能为己方出力那么难道留给敌人来危害自己国家么?杀!
所以我觉得演义里面的公瑾不是因为小气而要杀孔明,而是为了孙吴想要杀孔明.
所以又何来小气一说?
可是,公瑾被视做小气却无疑是演义而来.
很早的时候老师就教过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那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三气周瑜的故事,那时候老师说的是周瑜小气而反被诸葛亮气死..我相信老师会这么说那是因为老师的老师是这么教的...而一开始这个想法肯定只是某个人或者某群人提出来的,他们真的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个角色么?
可是话已经说下来了..一旦先入为主就很难改变了...
用错误观点教与别人错误的观点..不就成了错误的传承么?
也许有些事情一错就会错上几百年...
但是演义里面的都督真的小气么?当真连你们都这么认为么?于国,与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督这么做不对么?他难道是于自己着像么?
总的来说我觉得吧..演义里的都督也不小气..至于历史上么..呵...你能找出都督小气的证据么?大神..
为什么很多人看了演义却没看三国志呢?语文老师说4大名著要看,历史老师却没说过24史必须要看...为什么要看?若没有4大名著的头衔呢?...
重复一下..演义里面的都督其实也不小气...至于那个错误也许在于读与传递概念上..也或者在于一个头衔上了吧..
(我在说什么呀...晕了.........被抽飞...
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对..那么我们就不要让这个观点传承下去了好不好?....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不对...那么骂吧.....发之前我也做过心理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