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看看科学家的解释
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很多人不以为然,既使相信这句话的人,其心理依据也往往来源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宣扬,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美国科学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现代行为医学研究表明,“善恶报应”不是来自什么神灵,而是来自人的良或恶的行为,导致出体内心理生理截然不同的变化,也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报应”结果。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具7000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三所大学得出了相同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中国的古代圣贤们,一直持有相同的观点,孔子说“仁者寿”,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过:“德行不好,既使服用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寿。”这是做人之道,更关乎生命的寿夭。
美国科学家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常存善念,助人为乐,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的人,即使终日劳作,粗茶淡饭,也得自由自在健康长寿。
特别是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社会慈善事业,被誉为“护理学之祖”的南丁格尔女士,她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自愿当一名护士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去为伤病员服务,从无私奉献中感受到美好的人生,享年102岁。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世界级大善家特里萨修女,她一生忘我地投入到为传染病人服务中去,日夜操劳,直到走完87年的人生之路。古今许多高僧大德,他们以宏扬佛教文化为己任,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在无私无我的生命旅途中享尽天年。
谁能说这里边没有善恶报应的因果关系呢!就物质世界的抗衡定律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抗衡中生存,在利己利他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平衡。破坏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损害他人危及社会,也必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伦理道德的非议,法律的制裁。所以说,只有利人利己(善有善报)和损人损己(恶有恶报)才符合客观规律。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凡是贪得无厌、损人利己、贪污受贿、盗窃抢劫杀人害命者,其犯法犯罪行为有的虽一时侥幸没有败露,但这些人心中并不踏实,社会舆论的压力、国法的威严,使他门惶惶不可终日。长期处于恶劣的应激状态,必然造成精神崩溃,引发心身反应,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生命节律失衡,脏腑功能夫调,气血运行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于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癌症等病接踵而来,致人于死地。
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博士早在1958年就对500名医科大学生开始进行追踪研究,经过25年后,他发现其中对他人“敌视情绪”强或较强的人,死亡率达96%,在这批人中患心脏病者竟然是他人的5倍。巴西医学家马丁斯调查了583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脏官,与清廉者对比,经过长达10年的考察,结果发现,贪官一组有60%的人生重病或死亡,而清廉一组生病或死亡的只占6%。你说,这不是“恶有恶报”吗?
经常以慈悲为怀,乐于积德行善助人为乐,并不求回报者却恰恰得到了健康长寿的回报。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以善为本思想高境界的人,情绪愉悦,大脑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正常,“生物钟”运转有条不紊,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的酶类,促使各脏器充分发挥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畅通无阻,新陈代谢加快而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利于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
科学家门认为,乐善好施有助于增强肌体免疫力。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实验,让学生们看一部纪录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达救助穷人和残疾人经历的影片,随后对这些被感动的学生进行唾液分析,发现他们兔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了。美国心理学家杰尔曼和他的学生在历时长达70多年中,对加利福尼亚州各中学865名男生和672名女生,每隔5至10年反复进行详细的心理测试,到1991年,这些被测试的学生中有一半男生和1/3女生在世。通过对死亡者的心理特征与其寿命的对照研究表明,那些从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性格诚实、遵守信用及责任心强的人,比之于不够自觉、不够踏实的同龄人要多话之2-4年。
由此可见,注重道德修养,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自我保健中的重要基石。
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很多人不以为然,既使相信这句话的人,其心理依据也往往来源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宣扬,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美国科学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现代行为医学研究表明,“善恶报应”不是来自什么神灵,而是来自人的良或恶的行为,导致出体内心理生理截然不同的变化,也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报应”结果。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具7000名居民,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跟踪调查,三所大学得出了相同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中国的古代圣贤们,一直持有相同的观点,孔子说“仁者寿”,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过:“德行不好,既使服用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寿。”这是做人之道,更关乎生命的寿夭。
美国科学家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常存善念,助人为乐,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的人,即使终日劳作,粗茶淡饭,也得自由自在健康长寿。
特别是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社会慈善事业,被誉为“护理学之祖”的南丁格尔女士,她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自愿当一名护士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去为伤病员服务,从无私奉献中感受到美好的人生,享年102岁。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世界级大善家特里萨修女,她一生忘我地投入到为传染病人服务中去,日夜操劳,直到走完87年的人生之路。古今许多高僧大德,他们以宏扬佛教文化为己任,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在无私无我的生命旅途中享尽天年。
谁能说这里边没有善恶报应的因果关系呢!就物质世界的抗衡定律来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抗衡中生存,在利己利他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平衡。破坏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损害他人危及社会,也必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伦理道德的非议,法律的制裁。所以说,只有利人利己(善有善报)和损人损己(恶有恶报)才符合客观规律。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凡是贪得无厌、损人利己、贪污受贿、盗窃抢劫杀人害命者,其犯法犯罪行为有的虽一时侥幸没有败露,但这些人心中并不踏实,社会舆论的压力、国法的威严,使他门惶惶不可终日。长期处于恶劣的应激状态,必然造成精神崩溃,引发心身反应,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生命节律失衡,脏腑功能夫调,气血运行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于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癌症等病接踵而来,致人于死地。
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博士早在1958年就对500名医科大学生开始进行追踪研究,经过25年后,他发现其中对他人“敌视情绪”强或较强的人,死亡率达96%,在这批人中患心脏病者竟然是他人的5倍。巴西医学家马丁斯调查了583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脏官,与清廉者对比,经过长达10年的考察,结果发现,贪官一组有60%的人生重病或死亡,而清廉一组生病或死亡的只占6%。你说,这不是“恶有恶报”吗?
经常以慈悲为怀,乐于积德行善助人为乐,并不求回报者却恰恰得到了健康长寿的回报。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以善为本思想高境界的人,情绪愉悦,大脑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正常,“生物钟”运转有条不紊,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的酶类,促使各脏器充分发挥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畅通无阻,新陈代谢加快而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利于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
科学家门认为,乐善好施有助于增强肌体免疫力。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实验,让学生们看一部纪录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达救助穷人和残疾人经历的影片,随后对这些被感动的学生进行唾液分析,发现他们兔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了。美国心理学家杰尔曼和他的学生在历时长达70多年中,对加利福尼亚州各中学865名男生和672名女生,每隔5至10年反复进行详细的心理测试,到1991年,这些被测试的学生中有一半男生和1/3女生在世。通过对死亡者的心理特征与其寿命的对照研究表明,那些从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性格诚实、遵守信用及责任心强的人,比之于不够自觉、不够踏实的同龄人要多话之2-4年。
由此可见,注重道德修养,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自我保健中的重要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