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吧 关注:1,155贴子:12,468

【权当看看而已】中国古代帝王选择接班人的五标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9-27 13:42回复
    立嗣中的计较:1.重要的是政才 

      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2楼2008-09-27 13:44
    回复
      2025-11-10 02:30: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筹算计。 

        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4楼2008-09-27 13:45
      回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想来以曹操的聪明和机诈,不会识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戏,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曹植虽然文才过人,可他的桀骜不驯和潇洒倜傥绝对守不住那众人觊觎的王位。曹操从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稳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乔装打扮自己,要比别人做事更隐蔽,更多几个心眼,这是曹操对儿子的政才要求。而曹丕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常对曹操不立曹植大发感慨,殊不知曹操掌握的是政治家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需要文人的理解。


        5楼2008-09-27 13:45
        回复
          与曹操立嗣选择的坚定明确相比,汉高祖刘邦实在有点相形见绌。嫡长子刘盈的软弱儒文,刘邦比谁看得都清楚,作为一个创业皇帝,他本也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接班人,所以他打心里喜欢与他性格相同的赵王如意,而不喜欢曾一度打算废掉的太子刘盈


          6楼2008-09-27 13:46
          回复
            但由于他的态度不如曹操明确,手段也不如曹操强硬,再加上吕后竭尽全力阻挠,致使刘邦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这一问题处理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常常使后人不禁扼腕叹息。试设想,如果当初刘邦当机立断改立赵王如意,疏远外戚吕氏,那后来吕后的肆意专权和吕氏的篡权作乱还会发生吗?可是历史没办法假设,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


            7楼2008-09-27 13:46
            回复
               看来,帝王选择接班人,其标准只能是政才。没有政才,其他才能都派不上用场。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有名的才子皇帝,像南朝梁氏诸帝,唐明皇,特别是那以写诗填词而著称的南唐二主,都是因为其文才、诗才而妨害了其政绩。本来是个不错的文人、艺术家,却偏偏强人所难让他去做皇帝,这岂不既害了国家社稷,又害了他本人。如此想来,我们还是认为曹操做得对。他本人是个多面手,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选择接班人的眼光和标准更显示出他超出常人的智慧。


              10楼2008-09-27 13:47
              回复
                这话出自一个5岁小儿之口,可真是天生的皇帝坯子。司马炎就是考虑到傻儿子继位之后便是这个聪明的孙子继位,所以,为长远计,就决定由司马衷做皇位继承人。但是,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的妻子贾氏心狠手辣,由于司马遹非贾氏所生,所以贾氏先下手为强,捏造罪名,陷害司马遹致死。此后诸侯讨伐贾后,致使晋朝酿成连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西晋倾覆,晋武帝司马炎的计划未能实现。贾后干政,葬送西晋,这是晋武帝始料不及的。但他越过子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更远的孙子身上,也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了。 

                 


                12楼2008-09-27 13:48
                回复
                  2025-11-10 02:2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太祖朱元璋与晋武帝司马炎出于同样的想法,只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孙辈的想法直截了当地予以实施了。朱元璋把帝位越过包括燕王朱棣在内的众多儿辈,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很明显这一举动不是因为一时爱憎,而是为长远打算和考虑的。尽管朱允炆仅在位4年就被燕王推翻,没能用事实证明太祖与常人立嗣方法不同的正确性,但我们仍不得不正视古代帝王为永保江山,由司马炎、朱元璋们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思路的成败由多种因素构成,而思路本身却是一个永在的事实。


                  13楼2008-09-27 13:48
                  回复
                     立嗣问题上,古代帝王们常常把品行放在第一位,这在我们这个道德冠天下的国度里实在是不争的事实。此种事实完全应该当做一般现象对待,所以例子便不用多举了


                    15楼2008-09-27 13:48
                    回复
                        立嗣中的计较:4.排除宗室之外的威胁 

                        皇帝选立太子,对入选对象有种种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基业问题。但立嗣也往往受各种条件制约,有心计的老皇帝不仅注意太子本人的自身条件,而且对太子身边的顾命大臣也要选配得当。一个好汉三个帮,将来太子要掌管天下,身边的忠臣良将智多星虽不能少,但对有可能对幼主造成威胁的也必预先除之而后快。像唐太宗李世民,起初把长子李承乾立为太子,谁知这李承乾继承娘舅突厥氏的粗鲁野蛮的种性,剽悍不驯,他在几乎所有场合都穿突厥服,行突厥礼,说突厥语,行为放荡不羁。后来竟发展到勾结叔叔元昌等人密谋造反,事发后被贬为庶人,徙往边地黔州。


                      16楼2008-09-27 13:49
                      回复
                        除李承乾外,唐太宗喜欢的另一个儿子是李泰。贞观二年,唐太宗封李泰为越王,扬州大都督,十一年加封为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之后,唐太宗又给过李泰许多荣誉。照常理发展,在李承乾被废后,李泰的立嗣当不成问题。可是半路上又杀出程咬金,李泰虽然聪明英武,但耐心差了点儿,没等到帝位到手,就犯罪被贬为东莱郡王。两次立嗣失败,对唐太宗打击颇大,于是由刚强转柔弱,这次他改立的是以宽仁著称的九子李治。


                        17楼2008-09-27 13:49
                        回复
                            唐太宗立嗣标准的改变,颇能说明前面“品行第一”中讨论的问题,选才和选德可以并行不悖,但事实上,选才易出背叛者,选德又导致无能者执政,这真是帝王择嗣的二难。 

                            以太宗的为人,他所喜欢的应是“英果类我”者,而李治的懦弱在立嗣之后不久就被太宗发现了。但经李治的舅父、老臣长孙无忌的劝说,李治最终还是做稳了太子。太宗不再易储,又要稳保帝业,所以他就不能不在辅佐大臣身上下工夫。想来想去,觉得宠臣李世工于心计又忠于朝廷,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18楼2008-09-27 13:49
                          回复
                            这李世绩原来并非唐室旧部,他原本也不姓李。《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就是后来的李世绩。徐茂公原名徐世绩,曾是瓦岗军首领翟让的部下,翟让被杀后转隶于李密。后来李密投降大唐,而徐世绩看出大唐乃天命所归,就再次跻身做了唐室的顺臣。他之所以被唐太宗看作是辅佐李治的最佳人选,这与他本人善察时变大有关系。比如他能洞察李氏父子的为人特点,并且很好地处理自己与新旧主人的各种关系。李密降唐不久,“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都是李世绩的辖区。李世绩这时派人到关中去见李密,将这一大片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记录一同带去,请李密献给李渊以示归附。李渊听说这原来是李世绩“不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盛赞李世绩“感恩推功,实属忠臣”。这是李世绩进身李氏父子后的第一次见面礼。


                            19楼2008-09-27 13:50
                            回复
                              2025-11-10 02:1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次是李密因反伏诛后,李世绩依然奏请收葬,并且“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而散”。李世绩在归唐之后敢于斗胆表示对背叛新主的旧主致哀悼思怀之情,却赢得朝野一片赞誉和李氏父子的称许,这是李世绩事前希望得到的。果然,李氏父子对他不但不疑,反赐姓李,倍加重用。李世民更多次表示对李世绩的宠信。一次,李世绩生病,为给李世绩治病,太宗李世民竟剪去自己蓄留多年的大胡子以作药引子。由此显示出来的君臣之恩,真应该说是无以复加了。李世民厚待李世绩,当然也有他自己的算计。他知道太子李治于李世绩无任何恩义,况且李治生性怯懦,没有铁鞭驭马的气派和胆识。而历史上旧主谢世权臣谋反的先例有的是,像蜀魏延反刘禅,东魏高欢死而侯景投梁。唐太宗李世民也生怕自己归天后,软弱的李治驾驭不了功高望重的李世绩。所以,李世民去世前就先自把李世绩贬斥放逐了。按照李世民的想法,这是为太子做稳江山而必须扫清的一个障碍。


                              20楼2008-09-27 13: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