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吧 关注:34,093,170贴子:993,703,788

原来真正的西游记是这样的,颠覆了我的童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回 (1)开篇怎么在讲宇宙起源?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记》这一开篇,第一回的回目就叫“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一开篇似乎根本就不是小说,却是在讲修炼的大道。其他国家的名著,其实都不象中国古典小说那样开篇就扑面而来的雄浑的气魄,一上来就天上地下,比如《三国演义》,比如《水浒传》、比如《红楼梦》、比如这个《西游记》,等等。中国古典小说,也没有哪一部象《西游记》这样开篇就标题直点修行、正文直点这世界的起源是。
《西游记》第一回的题目就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按照明代流行的文化观念来说,不管是不是受过私塾教育、也不论是不是识字的人,一听这个题目,多一转念的转折都不需要,当下即知道小说所述乃修道相关的事。
一转入正文,开篇就是一首诗,道得正是世界起源之事。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小时候,妈妈教我识字,识字之后,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文革前出版的一本中国神话故事书,图文并茂,第一个故事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第二个故事,就是女娲造人,第三个故事,就是黄帝战蚩尤,……。要知道,那时候正是文革。所以后来,对中国古典神话故事,我太有感情了。
为啥修炼要跟世界起源,跟盘古开天地挂钩呢?
以我多年研读古籍的经验,我认为,因为修炼就是创世纪嘛,道家讲小宇宙、佛家讲天国世界,基督讲天国、上帝讲天国。要创世,就得知道世界的起源,不知道起源,不知道别人怎么创世,你怎么创世呢?连个参考都没有,那不就得胡来了。胡来能成么?肯定不成。
要创世,当然还得知道世界的结构,不知道世界的结构,当然也创不成。如果不知道世界的真实结构,那创世就像小孩子堆沙子一样的玩耍了。所以么,在我看来,圣经的开篇必须是创世纪,《西游记》的开篇,也一定要是创世相关的。既然创世,那是不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之间,世界构造各不相同的?不是的,一定是一样的。而圣经创世纪、中国盘古开天地,讲到的宇宙的结构,你不发现,其实是一样的么?
很多人没有分析过,全世界古代的宇宙理论,是一样。原因是首先不相信,以为人家圣贤之书上面,是在泛泛的讲理论、或者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而故意拉高自己的档次,但并不是的,人家是在说实实在在的宇宙结构、物质结构。其次是,被文字的涵义给迷惑了。古代人的社会观念、人文概念、很多字词的涵义,跟现在人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呢?就是古代人的观念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面的。古代的字儿,每一个词儿,跟当时人们的观念是对应着的多层面的。按照本人的看法,盘古开天地,根据古代的宇宙观,是一层一层的组合的。混沌未分,等于说上帝所行走的虚空。那个层面上,没有人类是当然的了,那么微观。盘古到来,开辟了新的天地,把混沌虚空组合出清浊、阴阳、二极两仪。
“覆载群生”,芸芸众生灵,被覆盖、涵盖的同时,又是被承载的,即被内含、又被托载。被什么内含?被宇宙、被银河、被太阳系等等所内含。被什么承载?被大地、被土石。宇宙也好、大地也好,大小相差巨大,却是同一个层面的。这不是错误、不是乱说、不是悖论,这是宇宙结构跟现在人所以为的不一样。
创造了宇宙和众生,盘古依靠工具的是什么呢?是“至仁”,也就是“善”。发明万物皆成善,生发、创生出来的其下的一切,都成于这个善,这个至仁。
好了,你应该明白,修道人为什么要修善了吧。这个善,这个至仁,他可以生发万物,当初盘古就是借助他来创世的。这就是造化会元功,造天地、化万物、**汇聚原始的因素、成就一切。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善、仁、义,都有善的因子,因为这个因子,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创生自己小世界中的一切,堪比聚宝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盛的生命力。
释厄,从苦厄、困窘中解脱出来,这才是《西游记》所要探讨的。人的一切苦厄、困窘,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偏离了盘古也好、上帝也好,他们这些开创这个世界的开创者所遵循的原则:至仁、善。所以么,你知道是怎么离开了这一切吗?那你得知道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知道了,就好办了。
怎么,不知道?那你麻烦大了,请继续梦游,洗洗继续睡吧。
诗词简述创世之后,就来到了三界,开始详述天地间日月星辰、与人的创生:“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这一层一层的机关运作,层层错落、推演,仿佛一层一层的齿轮带动一样,世界、三界、三才,就这样产生、就这样运作了。修行么,也就要逆途而上,演练和合。节气、天时,对于传统的道家修炼非常重要,至关重要,他们要顺着天极运转,选择可以逆合的时候,过了时辰就不行了。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怎么来的呢?“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很简短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在里面。三皇、五帝,跟盘古创世是接力的,他们是有先有后、是一层、一层的往下承递,定了人伦之后,人才有了完整的形。不光光是人类的身体,定了人伦之后,人才完整起来。


1楼2016-10-11 22:42回复
    想找一女生一起穷游,一起打工,一起经历人世繁华,年龄19岁左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1 22:42
    回复
      2025-08-13 01:32: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回 (2)隐藏的境界
      自始至终《西游记》行文中,诗句、对仗句俯拾皆是。“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一部神怪小说,一部修炼故事,怎么会这么多对仗句呢?诗词对仗我不大懂,我只知道一个历史的大趋势。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越是阴阳失衡的时候,越是需要调和阴阳,所有文体的流行,都是跟这个阴阳逐渐失衡的大趋势吻合的。到得清末,已经阴阳分崩离析、文失其刚、武失其传,盛行对联、以调和之。明代盛行修道,多不入门径,阅读阴阳平衡的对仗诗句,自然也有调和阴阳的功效,宋词的节奏、合乎人体韵律、合乎天地的气息,唐诗圆润无方、浑然如丹、天然就是修炼人的境界,而古老的《诗经》,看似质朴、其实更不一般,每一首都天然合乎易经的卦象。
      每一种文体,自有他应在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的人,就算模仿了文体,仍然是空有其表,跟这种文体真正所在的境界对不上号,那么看上去自然就空荡荡的。现在人再聪明绝顶,也写不出来诗经那样的境界,也写不出来宋词、唐诗的境界,也写不出来明小说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自然写不到那个境界。中国古代文化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有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这个物质结构所促成——分层。那深邃的又似乎是触手可及的悠然韵味,你看得到、体味得到,就是捕捉不到。
      所以我觉得,《西游记》作者被后人给低估了,他的《西游记》、里面的阴阳对仗、诗词境界,可以使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调和气息、和合阴阳。那么多人喜欢他,津津乐道数百年,在我看来,并不只是小说内容的生动有趣,他有着这种隐形的调和剂。如果翻译成外文,我相信,这些隐形的因素会被失去大半。
      且看看花果山都有什么珍禽异兽。彩凤,麒麟,锦鸡,龙,寿鹿,仙狐,玄鹤。其中的凤、麒麟、龙,属于超级祥瑞的动物,据说由于近代消失,现代人无法采信。其它几种锦鸡、鹿、狐、鹤,则为中国常见的比较代表祥瑞的动物。就是么,花果山是祥瑞之地,自然都是祥瑞的物种。这几种动物,属于水陆空都有了。哎,说到祥瑞动物、说到水陆空,您不觉得少了点什么吗?对了,是龟。花果山这么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好地方,没有古人喜欢的龟。是有点不应该啊。可是作者会遗忘吗?为什么就没有龟?
      话题还是回到我们的主角身上吧,看一看石猴的出世。那块有着九宫八卦的九窍八孔的大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按照现在审视神话故事的角度来看:石猴的出世是非常富于瑰丽想象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当真了的话更是荒谬的。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的结构,真的如神话故事所描述的那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可是,如果世界的结构,真的是古人所说的分层构造的,那古往今来一切学说理论,我打保票,全部可以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全部可以溶为一体,就这么奇妙、就这么不可思议。
      且说这仙石与石猴。虽说石猴出世的很晚,但是这个仙石的来历,那可是古老了去了,它居然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一直是存在的,不管经历过多少劫,多少次毁灭与重建,这个仙石,居然是跟这个宇宙,这个盘古开创的宇宙,是同龄的。
      这块仙石,既古老,又灵异,符合九宫八卦,**十洲祖脉,产一仙卵,化育出来一个五官具备、四肢皆全的,似乎应该是一个人啊!天地之间,人为大。但是没有,它孕育出来的竟然是一只猴子。还有更不可思议的,这石猴刚刚出生“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学爬学走不算稀奇,所有的动物昆虫出生后就自然的开始爬动、行走了。但是稀奇的是这只应该什么都还不懂的猴子,马上就不学自通的“拜了四方”!懂得礼仪,这可是连没有经过教化的人类都不懂的事情。这个猴子天生就会礼仪,比受过教育的人还懂文明。拜四方,属于是拜见四方诸神,四方诸神属于地上神,相当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神。这个猴子,如果真的没人教它就会礼拜神灵,一个最大的可能是,它一出生就能看见这些地上的神灵。如果这些神灵是属于人类看不见的,那么他们应该都不在人类所在的这个空间。如果猴子看得见,那又反过来说明,猴子不在人类这个层面。


      5楼2016-10-11 22:44
      回复
        对了,刚才提到花果山有龙凤麒麟,后来这只猴子大闹东海龙宫,东海龙王给折腾的那么狼狈,却不见花果山这儿的龙跟敖广有任何通讯、没有来往,似乎花果山的龙完全不关心四海的龙,四海的龙也完全无视花果山这儿的龙的存在。一种可能的可能是,这些龙跟海龙不是一个体系的。龙怎么还分体系了?当然了,佛教故事中有龙众,道教故事中有龙,虽然大家都是龙,各自属于不同的体系,彼此没啥关系。并且龙还分天龙、土龙、水龙。
        《西游记》中,有着很多隐形的伏笔,不仔细斟酌,这些伏笔就是透明人,总让人视而不见。
        比如这个花果山,还有很多奇异的草木,青松、翠柏、仙桃、修竹、藤萝、堤草,你注意了没有,有乔木、有灌木,花果山有寒暑但没有人间的季节。“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有道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可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句话本来是指由于深山里面没有历法,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大寒已经过去了,还不知新春即将来临。但是花果山是在海里边的山啊,并不是深山里面。“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并且“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山上和毗邻的海洋、大陆,似乎气候差异挺大。
        话说石猴刚一出世,因为目光过于锐利,放射出来金光直达天上遥远的星宿,于是就让玉皇大帝给知道了。刚一出生的石猴,真气百分百,目光炯炯有神是真气充沛。千里眼、顺风耳向玉皇大帝禀报了石猴的来历,说了一番话,又是内含重重玄机。这俩神仙如是说:“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你看出味道来了吗?千里眼顺风耳二神,不但看到了石猴的空间地理位置,还看到了他的出生的过程。看到出生过程有什么稀奇?稀奇在于人家看到的是已经发生的过去!不仅看到了过去,还遇见了石猴的未来!未来是什么,是看到了石猴如炬的目光神奇将很快消失,“金光将潜息矣。”
        其次,还有一个。就是石猴眼中的金光,为什么会消失,是因为石猴开始吃它所在空间的物质食物“服饵水食”。石猴原本是个高于花果山这个远远高于人类的空间的,它来到这鞋个低层的空间,因为开始侵染这个空间的物质,原来的异能就很快被掩埋起来了。被什么掩埋呢?被这低层空间的物质。


        7楼2016-10-11 22:45
        回复
          第一回 (3)心转福至
          千里眼、顺风耳二位神仙,看名字就知道他们的特殊才能是什么了。这个千里眼,眼睛不光是看得远,而且还有超级缩放功能,他在天庭上面,跟这个东胜神洲的傲来国,相距不知道几千万里之遥,但是可以精确看到仙石、石猴、并且还可以看到石猴吃的食物是什么。仙石应该至少是以米来度量的,我说最少有个一米方圆,应该不为过吧。石猴呢也算作一米身高。而石猴吃的应该是瓜果松子之类的,就算他吃的大桃子被千里眼看到了,桃子的直径算一分米,够大了吧。按照最小的可能距离推算,假设他们的天庭就在大气层之上,应该算是很近了。内大气层厚度越500公里。一分米比500公里,相当于人们拿放大百万倍的显微镜看微生物。
          对了,不是还有一个顺风耳么?怎么他的专长不是听嘛,怎么也看起来了?那么为什么观音菩萨叫观音,不叫听音、闻声菩萨。观音本叫观世音。大家都用耳朵听,菩萨她可以用眼睛看声音。这可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神话故事很荒谬?那可能有人应该听说过“通感”这么一个词汇。我说得不是修辞的方法,是一种感知现象。就比如我,从小就这样,如忽然听到意外的响声,同时会在眼前闪过一个彩色的光团,偶尔是在脑海中出现。据说有这类现象的人,为数不算少。说不准,人类的任何想法、话语,在高级的神仙们眼里,都是有模有样、有形有状、一望可知的呢。
          且说石猴子自打出生之后,就“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跟猴子野兽们过起了真正猴子的世俗生活。小说写这群猴子们很好玩,“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简直就是一群淘气顽皮、天真无忧的小孩子。但是这群猴子还懂得现在人完全都不懂得的了高尚社会活动“参老天,拜菩萨。”社会么,就是因社而会。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叫社日。
          如果说这群猴子们是一群小孩子的话,那小说用对一群猴子的描写,其实是让看小说的小朋友们,了解应该如何生活。你看下面石猴从瀑布中蹦出来之后,张口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出自论语,说的是做人应该讲信用。猴子们听了,马上兑现了之前的许诺,尊石猴为王。石猴勇敢的替大家满足了一个好奇心,还意外的给大家发现了一个免费的精装修的超级大别墅,然后猴子们回报石猴做王,享受大王的待遇。有付出就有回报,多么美好的故事嘛。
          问题是,这个水帘洞明明有名有号,有家当,分明是一个别人的家。“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里面不但有齐全的家当,还有修竹梅花。不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而且小说没有提到有什么灰尘、苔癣。假如被人废置时间长了,应该有灰尘吧,猴子们得先打扫一下。当然,有可能在如此水源充沛的地方,起不了灰尘也很有可能。如果没有灰尘,在如此水气氤氲的地段,长长苔癣应该算是正常的嘛。如果废置时间久了,应该这个水帘洞内苔癣也随处可见吧。从小说的描写中找不到这方面的痕迹。原主人是谁呢?他们一家人怎么消失了,去了哪里?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从这个石碣上的字来判断,你看,福地、洞天,这两个字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原来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福地、洞天,是道家名词。只有具有地脉、并且地脉直通昆仑山的地方,才能叫福地;因为中国修道人的身体的脉,要能跟昆仑山的脉接起来,他才能修上去。洞天,是直通天的洞,虽在山洞,但其实在天上。修道人,修哪一个派别的道,就寻找那一派别的山、寻找其洞天,前往修道,才修的快,才可修成嘛。那里的山上,有他们那一派的神灵、以及鬼怪、禽兽。当然了,进山人家是有规矩的,而且是大规矩。
          但是猴子们就堂而皇之的进驻了。而且似乎在随后的千百年中,没有发生过产权纠纷。这可是奇了怪了,怎么就这么天大的好事儿,让一群猴子给撞上了。
          书中有答案呢。“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是这样,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思想念头、没有形状、很虚无,因而不知道应该内察自省。而当人的思想观念一变,那么外面的周围环境,马上就会跟着变化,产生人能看到、感觉到的有形的变化。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应该是可以这样主宰自己与环境,等于是一方之王。
          这石猴,有了为众但当的意愿和勇气,并且果断的付诸了行动,这就是首领气质的。如果那一刹那,石猴犹豫了、放弃了,这近在咫尺的洞天福地它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发现了。因为还有一个秘密,就是说,这洞天不一定是一直在那里存在的。就跟那些名山一样,里面有若干的修道人的洞,但是咱们几乎永远没有机会见到,只是在很特殊的时候,才会出现在我们这个空间。对了,就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
          那群猴子们,在这儿生息了不知道多少岁月,它们又悠闲、又无聊、又天真,花果山这块地方,估计哪棵树下有几个蚂蚁洞,都是门儿清的。可是在此之前,它们竟然没有想到过探寻一下这股山涧水的源头?它们不知道山涧源自哪里?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小说中有一句诗“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王遣入仙宫。”这首诗说得明白,是因缘际会、猴子该当进驻此洞;这是仙洞,不是平日人们贯见的山洞,里面以前居住的就是仙人,今天能进去的,也仍然当是神仙;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水帘洞出现、老猴子脑袋中忽然浮现的奇想,都是“王遣”,也就是上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王”在运作、在安排、通过往猴子脑袋里放置一个念头,驱动他们去发现、去入驻。
          于是石猴成了美猴王,有了王的猴子们,“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脱离了低级鸟兽的行列。美猴王,开始走上醒悟的路途。


          8楼2016-10-11 22:47
          回复
            话说,有人看吗?更得好辛苦的。。。给点儿人气。


            11楼2016-10-11 22:50
            回复
              更完第二回去洗澡,回来接上。


              12楼2016-10-11 22:51
              回复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二回 (1)不一样的讲礼貌
                  这孙悟空一入修炼的门,第一步,却是祖师安排其他门徒到二门外学习小学的课程,也就是现在社会上,我指的是中国大陆的社会上,最严重缺乏的礼仪常识。修炼人学什么礼仪嘛。可是中国传统的礼仪,用处大了去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几百年来的人们都不知道了。正是这个礼仪,强烈影响了中国人的举止和性格。并且,中国传统礼仪,是通往修炼道路的一个基础。懂得传统礼仪的人,会非常容易走向更高境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传统礼仪中,本身就包含着跟高层面境界相通的心灵指引的部份。
                呃,你想举出反例了——我明白。你可能想说历史上有不少怪诞的达人、隐士、高手来。啊,千万别举武侠小说中的例子,这个武侠小说不靠谱。历史上,的确有许多以次充好、以怪充高的怪蜀黍,听了俗人话就跑去洗耳朵的许由、喝点酒就耍疯裸奔的刘伶、跟猪猡把酒共饮的诸阮,反正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正的到负的、从歪的到邪的,什么样的典型人物都不缺少,品种丰富。
                正是因为这些惊世骇俗的狂人,给很多后世人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以为超凡脱俗就是惊世骇俗,以为惊世骇俗就是放荡形骸,以为放荡形骸就是跟正常人的不同,以为跟正常人不同就等同于神神经经、疯疯癫癫、大头朝下。其实这些人,是完全不入流的,在世俗中这些人就是理智欠缺,在修道上,这些人当然是与正宗的修道人背道而驰。
                这孙悟空要入修道的门,第一步就得是懂得做一个举止高贵的人,起码得是一个看上去举止得体、行为正常的。
                修道中,很多道理和一般人所认为的,都是反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反么……其实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上的、一个是向下的。因为朝下呢,人人都看得见,所以人人都以为跟常理相反是大头朝下呢。而这个朝上呢,朝上的人们很少能看到、看到了也很难懂,所以基本忽略这个方向。所以么,那些总想标新立异的傻子们,就以为大头朝下是头顶青天呢,于是乎做出种种超乎正常人的愚昧行径来,贻笑千古。
                到得现代,中国人已经基本没有中国的传统礼仪了。所以到得现代,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中国传统的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传统礼仪中,规范举止的心境的要求,比举止还重要。顺着这个心境的礼仪举止,那可真是天人的高雅与境界。
                所以孙悟空第一步就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并且如何说话、如何讲礼貌,是每日的必修课,“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你看,每天首先就是礼仪方面的。其次才是将经论道,然后还要学习文化课、写字。当然了人家写的是毛笔字。最后一个修炼项目才有意思呢——焚香。焚香跟修炼有什么关系了?世人么,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要烧香拜神仙、或者央求神仙。现在孙悟空这帮修炼的,已经是半神半仙了、真正的神仙就在堂上,天天在一起、天天教他们,用不着点着香许愿、隔空传话吧?
                在修炼上焚香的用途很多,不说了。但、就说我们世人,焚香也有通灵的用途。中国传统文明,整个是一个意念驱动、心意运作的庞大体系、一个虽然看不见但是特别庞大的层层迭迭的交互运作的体系。
                这个祖师,名作菩提老祖,菩提是来自印度的佛经中的外来词汇,这个祖师么,徒弟们显然又都是道人。描写他的诗也非常清楚的说他是金仙,“金仙”、“全气全神”、“真如本性”都是再清楚不过的道家名词。但是同时,“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空寂”、“法师”同又是再清楚不过的佛家的名词。可是他的徒弟们修习的礼仪,明显又来自儒家。哎哟,这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几百年来一些人认为的三教同堂?
                是就怪了。其中有一个词暗含了谜底、能解开这个谜。“历劫明心大法师。”“历劫”呀!既然他不生不灭、既然他全气全神,既然他与天同寿,怎么还能称得上历劫了呢?对于这个跟天地等同的神仙,怎么才算他跨越了劫,他跨越了什么样的劫?什么样的劫,对于他才能称作劫呢?
                那就是天地的毁灭与重来。
                太厉害了,真的是太厉害了!诸位,你知道这个宇宙什么时候毁灭的,重来之前是怎么样的?没人知道。但是他的历史,跨越了这个劫数,而这个宇宙中所有的神仙、都不可能知道,那么也不可能知道这位大觉金仙他到底是起源于什么时候、他的真实来历。
                你别看他“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似乎是释道儒三家掺合,其实根本不是的。他所讲的法,是释道儒三家都不曾教导的、是他独此一家的,“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这个“开明一字”是什么?开的是心、明的是心、这一字就是心字,这个皈是心的皈、这个诚是心的诚、这个理,是从心上入手的理。
                我的天,实在是太厉害了。所以说。这个孙悟空听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13楼2016-10-11 22:53
                收起回复
                  2025-08-13 01:26: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回 (3)悟性呀悟性
                  菩提祖师道尽天下流派,悟空却一个都不想学。这时候,祖师颇为惊讶,就很反常的一跃而起,跳下高台,呵斥猴子:“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然后急翘翘的上前,用戒尺敲了悟空的脑壳,三下。然后背着手走入里面、关了中门、悻然而去。估计是祖师的样貌显得空前的懊恼、估计是脑壳敲得比较响亮、估计是祖师从未表现得这样的生气,吓得一帮子徒弟们心惊胆颤。七嘴八舌、都埋怨悟空跟师父冲撞顶嘴。然后的情节发展这里就略过。反正是悟空得到了祖师传授的不传之秘。
                  回过头来看祖师对四种道门的描述之妙。术字门祖师未作任何描述,因为跟真正的修道没有关系。流字门祖师比作“壁里安柱”。这个比喻有趣,把释道儒阴阳墨医等都比作一个大厦的柱子,柱子可以增加墙壁的稳固,但是不能延长大厦的寿命。什么是这个大厦呢?这个大厦就是文明体系。一个文明体系,是多层的,每一层都有支柱,只是它也免不妥坏和灭的规律。把释道儒比作大厦的支柱,甚有意思,那就是说,他们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份,没有真的超凡、也没有真的脱俗。
                  把静字门比作窑头土坯,这个值得品味。窑是烧制砖瓦、瓷器的地方,经过烈火烧炼、再经过水淬火,就不再是松软不成形的泥土,泥巴脱胎换骨成了器物。但是放在窑头的土坯,那可是身在熔炉边,却在熔炉外。那么,静修的人就是指这个土坯了。人身就是泥土。这个“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却是不入修炼的熔炉!那什么是熔炉呢?哎呀,这真的是一个天机呀。还是不要一下子说破的好。好让诸位们有机会慢慢的琢磨、慢慢的品味。
                  动字门之道,祖师说它是“水中捞月”,怎么叫水中捞月呢?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可是诸位想过没有,“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为什么被比作水中捞月,什么是水,什么是月?这些有为的修道方法,就像是在搅动水。为什么搅动水呢?因为他们似乎看见有人用这些摩脐过气、安鼎设炉的方法,修上去了,以为是这些行为是修行的要点。那修上去的结果,就是月亮。这个月亮,就是过去真正修道人修出的丹。可是这个丹,是修道人意守出来的,用真念意守出来的,并不是依靠那些有为的活动。那些修道的过程中的有为的活动,只是辅助的,可有可无。
                  这四种无用的修行方法,估计就是祖师之前的徒弟们津津乐道的方法。是以祖师说出来的过程中,众弟子们沉沉的一片,估计早就听习惯了,估计早就以为这些就是修道了。是以祖师一对悟空发嗔,众弟子们都以为这个鸟悟空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啊,师父这么多的道门都不肯修习,死猴子你是不是有病啊?啊!怪不得师父专门窍他脑壳,估计是师父都认为这厮脑筋有毛病了。


                  15楼2016-10-11 23:02
                  回复
                    “所以说,悟性不行就是麻烦事,徒弟们修的累,师父教的更累。“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而实际上,当祖师一个道门一个道门的讲述的时候,实际上,对孙悟空的悟性的考验已经开始了!
                    祖师提及的每一个道门,却都是世上人都知道的,也是世上人们觉得神奇有趣的。每一个方法,都足以对悟性不够的人构成陷阱,让他们一头扎进去,再也上不去了,修行的路到这个坑坑就为止了,圆圆的坑口,构成一个完美的句号。可是孙悟空不一样,等到悟空直奔长生不灭的目标而去,其实祖师已经知道,这猴子本性高洁,不为世俗观念所迷惑。于是就做生气的样子,叱责他、敲他的脑壳。这些反常的嗔怒,都是对悟空接踵而来的考验,看他是否会被表面的言行所迷惑。而这猴子,不愧叫作悟空,当即就看破物质层面,当即就明白师父的真正用意,悟性实在是了得。
                    悟空三更跪在师父床前。祖师又呵斥于他。这是再一次的考验。看悟空是否会对悟空自己的认识会产生困惑。是的,在压力面前、在真实感超强的考验中,太多人会怀疑自己的正确判断了,太多人会放弃自己了。只是悟空毫不犹豫、守定终极目标,这些考验对他构不成考验,孙悟空顺利通关。
                    于是悟空就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大道真传。他获得的这个道,书中表述的非常清楚,是丹道。“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好向丹台赏明月。”白天讲道的时候,师父说得明白,月亮不在水中在天上,修道人的丹台,小腹部位的丹田,就是丹台。这个修炼人修出的丹,就是明月。那么很自然的,人的天就在人的体内。如何出丹?“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师父传授的真诀,日日诵念,用于判断、并且用于屏除私心、杂念、邪欲。屏除了邪念杂念的人,自然内境清凉,与天地之道契合,这时候,人就会结丹。啊哈!“自有龟蛇相盘结。”原来龟在悟空的体内。“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这是过去道家修道的名词术语,就是下面所说的“攒簇五行颠倒用”逆五行。
                    逆五行,可不是说逆反五行生克的理,不是说金克木变成了木克金,也不是说水克火变成了火克水。这个逆,是上下的逆,不是左右前后同一个层面的逆。五行生克,是指同一个层面中的五行的运作规律。可是,这个世界不同的层面中,其五行,不同层面的五行之间,也存在上下制约、联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物质演化、是时空之间运作的机理。应该过去没有人探讨过逆五行吧?历史上古籍是没有具体说过如何逆五行的。其实是这样逆的,就是前面所述。这个世界的分层结构、按照五行之理运作,同一个层面的五行是相生相克、不同层面之间的五行、其想生是下行衍生、上行演化,往下衍生,对宇宙来说就是太极生两仪的往下分化、组合,对人来说就是出生。往上演化,对人来说就是修行,对木头来说就是燃烧。就像传说中的六道轮回,具体怎么轮回?它蕴藏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中,有的可见,更多不可见。
                    祖师的口诀说了,龟蛇盘结就可以达到性命坚的效果,这就是延长生命了、长生。人体内的物质可以逆天升华,那就是造世界一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呀!升华了的身心,自然进入超越凡间的时空体系,那对于世人来说,就是长生了。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嘿!金莲圣胎、元婴出世,说得实在是翔实而又翔实,真机中的真机。不多说了。短短109字的显密圆通真诀,道尽了修道的机密。”


                    16楼2016-10-11 23:04
                    回复
                      第二回 (4)一伸脖子就露项
                      这个悟空,为寻道花费了十年,为得道修行了七年,得真道之后仅仅修了三年。看来只要是点破了那一层迷,修道的步伐是加速度的。
                      过了三年,祖师又跟徒弟们说法。照例,面对大庭广众的徒弟们,祖师只是讲一些皮毛肤浅的内容,反正是徒弟们听着津津有味,说给他们听就是了。小说中有一句话,说这个祖师对徒弟们谈的是公案比语。公案比语,这个可是禅宗的徒众们获得灵感的唯一手段呦,偶尔谁能说出点玄玄乎乎、粘粘糊糊、迷迷糊糊的特异造句来,那可是徒众们的宝贝。可是《西游记》写得清楚明白,这些都是不入流不入门不登大雅之堂的皮毛的皮毛。是祖师面对一群悟性差差的徒弟,聊以打发时间的。
                      所以说得多了,可能是祖师也觉得无趣,就问起了孙悟空修行近况来。悟空:“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悟空晓得了物质逆转的合成原理,身体很快就这样转化到高层物质去了。祖师因此总结说:“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悟空还在三界之内,怎么就已经有了神体了?就是这个原因。的确如我所推论的,修道就是物质逆转成住坏灭的规律,从濒临灭的地步,止住变坏的败落,走向永驻的青春和生命、抵达佛和仙的正果成就。厉害不厉害?真正的修行是不是真的很厉害?他是不是高级无比的高科技?
                      但是祖师不是为了听一听悟空的成果,是为了点醒他,往前走还有险关要隘。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一听自己这么得意的修行成果,师父居然说前面还有凶险的关隘,当即就傻了。当然他不服气、认为师父说得,不符合自己的修行心得和高见。就跟师父争辩起来了。
                      “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你看,悟空从三年前师父教授他的口诀中,悟出了要害,却没甚么进步。不知道修行的每一层,都是要从头悟起的,于是他对自己这点小心得、小收获,恋恋不舍,不肯前行。悟空的修行,已经进入了迷茫徘徊期。
                      悟空不知道,修行就是“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你忽然一个陌生的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地狱的地界爬了上来,到得人家这一境界、这一个层面的时空,根本就没有你的位子,你的吃喝住用、你的物质循环,都没有。你凭什么去人家那里夹三儿么你?你是哪一壶?人家看你就是觉得你灰不溜秋的、脏兮兮的、很不顺眼的。正因为如此“丹成之后,鬼神难容。”
                      这是其一,其二,这个孙悟空没有人身,没有人身却入了修道的行,这肯定是犯禁的。就算他根基再好,没有人身是不准修行的。所以说,祖师要传他变化之法,可以变化出人身来,等于说他的体内有了人体的结构、有了人形。
                      两个原因并发,于是人修行途中就有大劫难了。于是孙悟空就被吓得毛骨悚然,赶紧跟师父讨教躲避三灾之法。到得孙悟空今天这光景,师父只传授他口诀就行了。因为他已经是百窍皆通,一点即破。悟空很快就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
                      然后孙悟空接着学到筋斗云的时间间隔就更短了,估计离他学习掌握七十二般变化不会超过几个月。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都是祖师主动教他的,悟空修道的前十几年、跟后三年相比真是莫大的变化。得道长生、七十二变、筋斗云,这些神奇莫测的功夫,都是在短时间掌握的,而去都是师父主动传授。但问题是,师父一传完他,他立马儿就开始露项了——炫耀。而且他一开始炫耀,师父立马儿请他走人了。
                      这说明什么?孙悟空并非一般的修道过程,他的基础本来就是在那么个档次的,只是他被后天的水谷物质掩埋了一下下,导致本能丧失。况且就算他没有丧失,他本来也是不懂得运用的。师父因势利导,点拨了他,重塑了他,给了他一个坚实的基础——物质逆转、从而长生不老,让他学会运用自己的本能。
                      师父为何一看到悟空炫耀,立刻就要他打道回府去?师父是这么说的:“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其一,孙悟空有了炫耀之心、已经开始会起贪念了。还记得孙悟空头十年寻道、以及初次到得这个祖师门下的时候,他是何等的淡泊、连生气都不会。那么是什么导致他档次下降、名与情的追求上升了?要知道,整天跟悟空一起厮混、形影不离的,就是祖师的一众徒弟、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孙悟空不知不觉的被熏陶沾染了很多人情的东西。其二,人情中的妒嫉、贪婪,不但会传染了他,还会指使别人要了孙悟空的命。祖师的话,还有更多很深的意思,就不多分析了。
                      祖师说:“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这个祖师,一看到孙悟空炫耀功夫,当即就做下决断,而且如此仓促,到底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以祖师的无边法力,难道都不能帮孙悟空摆平?


                      17楼2016-10-11 23:04
                      回复
                        好累啊,没有八级,每发一个帖子都要验证。


                        20楼2016-10-11 23:06
                        回复
                          难道没有人看吗,给我点更下去的动力啊


                          21楼2016-10-11 23:07
                          回复
                            深奥


                            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6-10-11 2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