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3,007贴子:120,291
  • 10回复贴,共1

《红楼梦》掌故风俗(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过会 

    第一回:甄士陷把英莲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按:过会也是民间旧俗。据清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最易生事。”这是北京过会的情况,但各地大致相仿。




1楼2008-09-20 11:40回复
    同姓连宗

     第六回写王成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子。

     按:清初史搢臣《愿体集》谓:“联宗一事,颇为近日恶套。以漫不相识之人,一朝得第,认为同宗。……此为联势,非联宗也。……势在而宗联,势去而宗断。”说得极为透彻。据说,明嘉靖年间,*相严嵩得势,“海内严姓诸搢绅,凡致简于翁,俱称犹子”。曹寅《楝亭诗钞》中有称“竹磵侄”者,曾被认为是曹宣之子。后来发现曹寅幕僚吴贳勉《绿意词.台城路》有《酬曹竹磵见寄元韵.并示恒斋待诏》的副题,另一首《忆帝京》题作《久不得竹磵消息.书来云赴荆南幕》。据此可以推知.曹寅贵显之时,曹姓的士大夫与他联宗的一定也很多,这个曹竹磵大概是汉族文人,康熙五十多年尚赴湖北充人幕客。他绝不是曹寅亲侄.而是同姓联宗。


    3楼2008-09-20 11:40
    回复
      2025-08-21 07:53: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凤仙花染指甲

       第五十一回,晴雯生病,请来太医看病。晴雯从幔帐中单伸出手去,那太医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仙花染的通红的痕迹。

       按:《广群芳谱》卷四十七“凤仙”条中记载:“女人采红花,同白矾捣烂,先以蒜擦指甲,以花傅上,叶包裹,次日红鲜可爱,数月不退。”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5楼2008-09-20 11:41
      回复
        端公送崇

         第二十五回写“魇魔法叔嫂逢五鬼”时,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

         按:明赵南星《笑赞》中说:“蜀人之事神也必冯巫,谓巫为‘端公’,禳则为福,诅则为殃。人不知神所视听,惟端之畏,而不惜贷财以葬之。若然者,神不接于人,人不接于神。故端公得容其*。”总之,男性巫师装神弄鬼,搞迷信活动,说能“送走鬼崇”以骗人的,就叫做“端公送崇”。


        8楼2008-09-20 11:42
        回复
          天文生写殃榜

           第六十三回,贾敬身死,贾珍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又,第六十九回写尢二姐死后,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贾琏道:“三日断乎使不得,竟是七日。因家叔家兄皆在外。不敢多停,因小丧,等到外头,还放五七,做大道场才掩灵。明年往南去不葬。”天文生应诺,写了殃榜而去。

           按:天文生又称阴阳生。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请阴阳生至,令书榜书,盖为将来尸柩出城时之证也。阴阳生并将死者数目呈报警厅。”又,《民社北平指南》也说:“平市之业堪舆者,大都兼业阴阳,以起龙穴选择趋避为号召,俗以死者安葬为阴宅,坟营房屋为阴宅,亦均关后辈之隆替,故业此者,门前恒书‘地理风水阴阳二宅’字样,迷信者佞其说,奉为金科玉律。人死后开死者之生年月日,谓之‘开殃书’,又名‘殃榜’,书上率为‘择于某日时入殓,停柩,某月某日安葬,并禁忌某相,亲丁不忌’。”可见,这一陋俗有很悠久的历史,陈陈相因一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根除。


          10楼2008-09-20 11:42
          回复
            出殡陈百戏 


             第十四回写宁府于丧葬举殡之夕,里面两班小戏,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又写出殡队伍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

             按:丧葬演戏,出殡陈设百耍,是清代统治阶级的一种陋风。据《蓟邱杂钞》记载:“京师丧家出葬,浮费最多,一丧车或至百人舁之,铭旌有高五丈者,缠之以帛,费百余匹。其余香亭幡盖,仪从之属,往往越分。又纸糊方相,长亦数丈,纸房累数十间,集送者张筵待之,优童歌舞于丧者之侧,跳竿走马,陈百戏于途,尤属悖礼。”虽康熙,雍正时屡申丧葬演戏之禁,且乾隆即位后又有戒丧葬陋风之谕,略谓“遇丧葬之事,多务虚文,侈靡过费,甚至至于招集亲朋邻族,开筵剧饮,谓之‘闹丧’,且有于停丧处所,连日演戏,而举殡之时,又复在途扮演杂剧戏具者”,敕督扶严禁,违者治罪,然此风始终未戢。《红楼梦》写秦可卿死后出殡情况,可见一斑。


            11楼2008-09-20 11:43
            回复
              交杯盏和上头

               第二十回,宝玉拿篦子替麝月一一的梳篦,只篦了三五下,只见晴雯忙忙走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到上头了。”

               按:罗振玉《俗说》中“交杯酒”条云:“王建《失钗怨》:‘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按:今江淮间婚娶,亲姨降舆后,先以酒二爵,夫妇互进一卮,谓之交杯酒,饮毕然后拜堂。观建诗,是唐时已然。”其实,交杯盏即我国古代婚礼中之合卺也。

               “上头”一词,古亦有之,晋乐府《欢好曲》云:“窈窕上头欢,那得及破瓜。”又,花蕊夫人,《宫词》云:“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又,《明宫史》云:“皇女……至十余龄留发,约年余又择吉打扒角,至选婚有驸马,始择吉上头。”《清朝野史大观》卷二引《前清宫词百首》中一首云:“短发初齐未上头,只工欢喜不工愁。御前轮值随歌舞,说着承恩使带羞。”注云:“清廷宫女皆打辫,必自召幸后加以位号再行上头。”总之,世以女子始笄曰上头,实际上是区别已婚,未婚的分界线。近代许多青年女子未婚时梳辫,婚后剪发、烫发、也涵有古代“上头”的遗意。

               晴雯所说的“交杯盏还没吃,到上头了”那句话,意思是还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就同房了。


              12楼2008-09-20 11:43
              回复
                悬影与拜影

                 第三十一回,林黛玉道:“前年正月,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第五十三回,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遣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遣影。

                 按:影者,绘像也。此处“拜影”、“悬影”,指的是先人的遣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载:十二月“三十日,……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悬先亡影像,祀以狮仙斗糖、麻花馓枝,染五色苇竹罩陈之,家长幼毕拜,已各自拜,曰辞岁。”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载:“送灶社后,扫除祠堂舍宇,……治祭品,摆供献,雕茶果,神堂悬影”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有类似记载,参见上条所引。以上资料说明“悬影”是悬挂祖先的画像,而子鄙叩拜祖先的画像则称为“拜影”,这是旧时除夕的风俗。


                13楼2008-09-20 11:43
                回复
                  2025-08-21 07:47: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秋焚斗香

                   第七十五回写中秋之夕,贾母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各色果品。

                   按:斗香,据说唐、宋时已有之。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中秋焚斗香”条云:“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唯这种风俗并不限于金陵一地。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亦有“中秋斗香”条。这些描述,与《红楼梦》所写的完全吻合。


                  14楼2008-09-20 11:43
                  回复
                    好帖


                    15楼2008-09-20 17:25
                    回复
                      • 121.236.212.*
                      HAO


                      16楼2008-09-21 2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