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和几个同学一起出去,到上下九买衣服。
广州究竟是个什么地方?我一直很奇怪。一边是高档豪华住宅区或是办公大楼,而它的马路对面,是一个卖盗版书的、一元店之类的场所;白领阶层、拿个皮包(也许是笔记本来的)不时打着电话的准白领阶层的旁边,也许就是一个我不能说他脏兮兮的但现实点说就是一个捡垃圾的……
繁华与陈旧共存、时髦与粗俗同在……这也许是广州的一大特色。
我们坐八十六路从大学城广工站出发,到珠江商场下车,然后穿过大德路,到上九路。回来的时候,我一个人(与同学打散了)喝着2.5元的买来的加冰的百事可乐,感觉有些凉,大脑可以运作了。我沿着下九路向上九路走,我想知道广州的繁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上下九应该是够繁华的了,人流那么多,但人多是不是就是繁华,繁华的定义是什么?或者更准确点说,繁华的概念是什么?
身旁汹涌的人流,或带着疲倦的神情(我也是疲倦的),或匆匆忙忙的样子(我也一直都在匆忙,只不过是现在可以有些空闲),当然也有高高兴兴地与一旁的朋友或家人笑的,也有孩子们在那里蹦蹦跳跳的……
而我注意了一下,上下九里除了第一层的门面是装修过而很新很现代的之外,第二层就多是旧的、甚至是第一层的楼顶就已经有些黑乎乎的杂乱无章的电线在那里……
而人流中,虽然几个路口有红绿灯,但包括我这个本科在校生在内,都从来没有理过这个虚设的装置,车流不是被人流打断、人流也不是被冲断,在这种互断的过程中,却可以维持一种平衡,这也许又是一个特色。
我很奇怪广州的这种平衡,也许整个中国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平衡中存在的。不是上层社会的却也不是贫民窑里的、不是有严格秩序的却也不是无秩序的,而是上层与下层一起和平共处的、是明文秩序与街道现实市井现实杂揉在一起的也许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妥协平衡。
之后,我过了上九路,步行在大德路,这时,百事可乐已只剩下冰块了,我摇啊摇,把它弄碎,含几块在嘴里。看着一个路口的车,打算伺机过去,有人打喊“哎”,一辆载着高高的包装盒的人力自行车从我旁边驶过……这种自行车穿街过巷,也挺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佩服他们,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们可以控制得那么好,特别是在这些根本没有规则的道路上,连我都觉得没规则的道路上,混口饭吃真的不容易啊。
到了一个地方,看到有人写抗议的布条,很大意见的,却让我觉得,有些可怜,不是他们控诉的事情让人觉得可怜,而是我看得那些句子都表达不通顺、根本就没有说清楚或者说至少不恰当。曾经听一个同学说,“成绩不好,你连高兴的权利都没有(高兴都被老师骂,你们读书有你们高兴那么投入就好了)”,而现在,读书不好,连骂人都没有本事,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无能?虽然“不作为”这个词是挺新鲜的,但他们止不止只是“不作为”?而他们这样做,有效吗?
呵呵……
大德路是卖金属零件的。对我来说有些亲切感。我知道那些垫片是冲压出来的,那些螺丝是车出来的,如果还要我分析一下他们的成分或者组织结构,我也应该还可以做一些……
看到了两个人推一辆手推车向店里运东西。入门处坡陡,差点儿上不了而倒退下来,我赶忙上去,希望可以助一下力,而我却突然发现我的手根本用不了力,一个拿着买好的衣服,一个手拿着百事可乐冰,实际上,我的手只是碰到了车身一下,换来了一句“谢谢”。他们里面出来了一个人,然后,帮他们,我离开了一个位置,等到他们把车子推上去的时候,我才转头离开。
这里的人很多在看店,看店的人让我感觉很痛苦,因为他们全都一脸的倦容,无精打采,没有顾客,没有人倾计(谈天)。我总是很害怕进这样的店里的。进去让人感觉不舒服,让人觉得有人在盯着你,你不买点东西走,就对不起他的样子。唉……
然后,到了珠江商场,发现自己的饭卡不见了,里面有羊城通的,于是,我只能看看有没有零钱,还好,有五元。等车时,看到两个情侣在那里冷战、默战,那女的蹲在地上,手捂住脸,我不敢再看,离开一个位子等车。
上了八十六路,越走越奇怪,因为来时根本就没有看过的景色,但我觉得我是没有坐车方向的,因为我们来的时候过大德路时,是要穿过马路的,而我现在没有穿马路应该是回程的。
最终的结果是我的担心不幸成了现实。
到了八十六路总站一德西路,我无奈地下了车,然后,看着长长的队伍,我没有希望有坐位了,于是在座位满的时候,我上车了,第一个站在那里。很累。好在我的零钱还够。
后来等到了座位,坐到大学城广工站,下车,回宿舍,借饭卡,挂失饭卡,排队等夜宵,上Q,打字,看《记忆碎片》,凌晨三点钟,睡觉。
第二天同学来了,接到信息,莫名其妙,下午过中大,接到小婼的电话……
广州究竟是个什么地方?我一直很奇怪。一边是高档豪华住宅区或是办公大楼,而它的马路对面,是一个卖盗版书的、一元店之类的场所;白领阶层、拿个皮包(也许是笔记本来的)不时打着电话的准白领阶层的旁边,也许就是一个我不能说他脏兮兮的但现实点说就是一个捡垃圾的……
繁华与陈旧共存、时髦与粗俗同在……这也许是广州的一大特色。
我们坐八十六路从大学城广工站出发,到珠江商场下车,然后穿过大德路,到上九路。回来的时候,我一个人(与同学打散了)喝着2.5元的买来的加冰的百事可乐,感觉有些凉,大脑可以运作了。我沿着下九路向上九路走,我想知道广州的繁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上下九应该是够繁华的了,人流那么多,但人多是不是就是繁华,繁华的定义是什么?或者更准确点说,繁华的概念是什么?
身旁汹涌的人流,或带着疲倦的神情(我也是疲倦的),或匆匆忙忙的样子(我也一直都在匆忙,只不过是现在可以有些空闲),当然也有高高兴兴地与一旁的朋友或家人笑的,也有孩子们在那里蹦蹦跳跳的……
而我注意了一下,上下九里除了第一层的门面是装修过而很新很现代的之外,第二层就多是旧的、甚至是第一层的楼顶就已经有些黑乎乎的杂乱无章的电线在那里……
而人流中,虽然几个路口有红绿灯,但包括我这个本科在校生在内,都从来没有理过这个虚设的装置,车流不是被人流打断、人流也不是被冲断,在这种互断的过程中,却可以维持一种平衡,这也许又是一个特色。
我很奇怪广州的这种平衡,也许整个中国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平衡中存在的。不是上层社会的却也不是贫民窑里的、不是有严格秩序的却也不是无秩序的,而是上层与下层一起和平共处的、是明文秩序与街道现实市井现实杂揉在一起的也许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妥协平衡。
之后,我过了上九路,步行在大德路,这时,百事可乐已只剩下冰块了,我摇啊摇,把它弄碎,含几块在嘴里。看着一个路口的车,打算伺机过去,有人打喊“哎”,一辆载着高高的包装盒的人力自行车从我旁边驶过……这种自行车穿街过巷,也挺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佩服他们,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们可以控制得那么好,特别是在这些根本没有规则的道路上,连我都觉得没规则的道路上,混口饭吃真的不容易啊。
到了一个地方,看到有人写抗议的布条,很大意见的,却让我觉得,有些可怜,不是他们控诉的事情让人觉得可怜,而是我看得那些句子都表达不通顺、根本就没有说清楚或者说至少不恰当。曾经听一个同学说,“成绩不好,你连高兴的权利都没有(高兴都被老师骂,你们读书有你们高兴那么投入就好了)”,而现在,读书不好,连骂人都没有本事,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无能?虽然“不作为”这个词是挺新鲜的,但他们止不止只是“不作为”?而他们这样做,有效吗?
呵呵……
大德路是卖金属零件的。对我来说有些亲切感。我知道那些垫片是冲压出来的,那些螺丝是车出来的,如果还要我分析一下他们的成分或者组织结构,我也应该还可以做一些……
看到了两个人推一辆手推车向店里运东西。入门处坡陡,差点儿上不了而倒退下来,我赶忙上去,希望可以助一下力,而我却突然发现我的手根本用不了力,一个拿着买好的衣服,一个手拿着百事可乐冰,实际上,我的手只是碰到了车身一下,换来了一句“谢谢”。他们里面出来了一个人,然后,帮他们,我离开了一个位置,等到他们把车子推上去的时候,我才转头离开。
这里的人很多在看店,看店的人让我感觉很痛苦,因为他们全都一脸的倦容,无精打采,没有顾客,没有人倾计(谈天)。我总是很害怕进这样的店里的。进去让人感觉不舒服,让人觉得有人在盯着你,你不买点东西走,就对不起他的样子。唉……
然后,到了珠江商场,发现自己的饭卡不见了,里面有羊城通的,于是,我只能看看有没有零钱,还好,有五元。等车时,看到两个情侣在那里冷战、默战,那女的蹲在地上,手捂住脸,我不敢再看,离开一个位子等车。
上了八十六路,越走越奇怪,因为来时根本就没有看过的景色,但我觉得我是没有坐车方向的,因为我们来的时候过大德路时,是要穿过马路的,而我现在没有穿马路应该是回程的。
最终的结果是我的担心不幸成了现实。
到了八十六路总站一德西路,我无奈地下了车,然后,看着长长的队伍,我没有希望有坐位了,于是在座位满的时候,我上车了,第一个站在那里。很累。好在我的零钱还够。
后来等到了座位,坐到大学城广工站,下车,回宿舍,借饭卡,挂失饭卡,排队等夜宵,上Q,打字,看《记忆碎片》,凌晨三点钟,睡觉。
第二天同学来了,接到信息,莫名其妙,下午过中大,接到小婼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