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端午节本报举行的“教老外包粽子”的活动中,合肥市民张庆玲女士就以自己的“绝活”一鸣惊人。为了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结”文化,她编织了很多“中国结”赠送给外国友人。当肤色不同的外国朋友看到那些样式精美、色彩鲜艳的精美“中国结”后,都发出了同样的惊叹:太漂亮了!
孔雀、盆花、项链、酢酱草结、吉祥结、团锦结……昨天下午,张女士带来的众多作品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她现场“秀”的手艺更让人惊叹。只见她从随身携带的小工具箱里拿出一根黄线和几个配件,然后就开始徒手编织。金黄色的线在她手中上下翻飞,没几分钟就打成了一个紧实的盘长结。然后她用钳子将香包、长须等配件连接在一起,拎起来抖一抖,就是一个漂亮的 “中国结”,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
不过,这5分钟背后却是五六年的硬功夫。几年前女儿上大学后,做会计的张庆玲腾出时间拾起了以前丢下的编“中国结”的手艺。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庆玲编的“中国结”越来越精美。
与街头巷尾贩卖的那些较为单一的“中国结”饰品相比,张庆玲是将“中国结”当作艺术品来精雕细琢的。张庆玲告诉记者,中国结编织工艺被称为“结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绳完成的,而且成品的造型是上下左右对称的。各种结的编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决定结体的松紧、线条的流畅与工整,可以充分表现出编者的艺术技巧和修养。
“现在一提到中国结,很多合肥人往往会想到城隍庙卖的那些 ‘平安结’或‘盘长结’,由于这些‘中国结’都是流水线式生产,不能体现‘中国结’的精妙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编织出真正的 ‘中国结’,让大家知道作为艺术品的 ‘中国结’。现在合肥从事‘中国结’工艺的人还不是很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弘扬这种文化。如果有人真心想学,我愿意把手艺传授给他们。 ”张庆玲说。 本报记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