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一词,原指“技术”,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正好代表与“科学”或“技术”相反的人类创造成果。但如果翻检任何一部现代英语辞典,就会发现,“艺术”一词的首要意义依然是“科学或知识”的形式,而其第二义也是“达到某种目的之系列手段与程序”。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区别于上述释义、包含美的观念的“艺术”,始终不是“艺术”的第一义。
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暗示,17世纪的西方科学革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发轫的“视觉革命”。埃杰顿更进一步提出,由14世纪意大利画家乔托所开创的“艺术革命”:即运用解剖学、透视学及明暗法等科学手段,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错觉,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再现和研究现实的“视觉语言”。他假设,如果伽利略没有受过这套新的视觉语言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他的科学发现。为了证实其论点,埃杰顿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他以中国艺术家复制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宗教绘画为例,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革命的原因。平面化的视觉艺术语言,阻碍了科学地观察与再现自然的技术的发展。
埃杰顿的观点难免偏激,受到了马洪尼的批评。后者否定15世纪的艺术家的技术革新为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背景,认为,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科学家依靠几何学,通过视觉图像解释的不是机器的运作方式,而仅仅是机器的模样。只有代数学的完善,才使科学家能够清楚地表述动力学法则,由此完成科学革命。
无论如何,埃杰顿假说强调了一个在过去与现在均受到忽视的重要问题:视觉艺术在人类各知识领域中究竟起着何等作用?目前正兴起的“视觉文化研究”热表明这一点已开始被重视。
如今人们乐意争论艺术与科学的异同,是因为其功能在我们的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艺术”被剥离了宗教、权力和实用的功能,而纯粹是具有内在创造与审美价值的特殊的人类精神产品,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觉得艺术不同于科学。
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暗示,17世纪的西方科学革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发轫的“视觉革命”。埃杰顿更进一步提出,由14世纪意大利画家乔托所开创的“艺术革命”:即运用解剖学、透视学及明暗法等科学手段,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错觉,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再现和研究现实的“视觉语言”。他假设,如果伽利略没有受过这套新的视觉语言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他的科学发现。为了证实其论点,埃杰顿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他以中国艺术家复制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宗教绘画为例,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革命的原因。平面化的视觉艺术语言,阻碍了科学地观察与再现自然的技术的发展。
埃杰顿的观点难免偏激,受到了马洪尼的批评。后者否定15世纪的艺术家的技术革新为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背景,认为,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科学家依靠几何学,通过视觉图像解释的不是机器的运作方式,而仅仅是机器的模样。只有代数学的完善,才使科学家能够清楚地表述动力学法则,由此完成科学革命。
无论如何,埃杰顿假说强调了一个在过去与现在均受到忽视的重要问题:视觉艺术在人类各知识领域中究竟起着何等作用?目前正兴起的“视觉文化研究”热表明这一点已开始被重视。
如今人们乐意争论艺术与科学的异同,是因为其功能在我们的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艺术”被剥离了宗教、权力和实用的功能,而纯粹是具有内在创造与审美价值的特殊的人类精神产品,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觉得艺术不同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