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信八股吗?还是信功名利禄?鲁迅家庭就是一个科举家庭,鲁迅父亲是秀才,祖父是翰林,周作人指出:
鲁迅的家庭虽系旧家,但藏书却并没有多少,因为读书人本来只是名称,一般士人“读书赶考”,目的只是想博得“功名”,好往上爬,所以读的只是四书五经,预备好做八股而已。——对大多数人而言,科举利出一孔,军功爵制的文版。
朱熹骂了很多科举的话,比如:某常说,今日学校科举不成法。上之人分明以贼盗遇士,士亦分明以盗贼自处。——就是说怕你豪杰起义,用一套考试体制打通阶层流动,黄金屋颜如玉引诱之,消灭隐患于无形。
朱熹批评读书人言行不一:专做时文底人,他说底都是圣贤说话。且如说廉,他且会说得好;说义,他也会说得好。待他身做处,只自不廉,只自不义,缘他将许多话只是就纸上说。——考场作文就是逢场作戏。
儒家究竟喜不喜欢科举?儒家强调的是对理想社会的崇敬,对现实的批判。如下: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所以儒家是很讲究经世致用的。讲究有为。诗赋取士并非儒家之道。孔子说能诵诗三百,授政不达,出使四方又不能独当一面,读的再多,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