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高中阶段,我还认识一个人,他既不是我的老师,也不是我的同学,而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名字我不知道,只记得工地上的人们喊他老黑——应该是他的外号吧。
高中阶段,我的每个暑假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我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分给每个班若干的助学金,以资助那些在完成学业时家里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由班主任老师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分发给学生。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先让自认为家庭有困难的农村的学生自己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写出一份申请,然后,再组织那些吃商品粮的城里的学生组织讨论,结果,我得到了最高的助学金——每月3元。
可别小瞧这每月3元,要知道,我们当时每个月的伙食费才9元呢。
而我所写的申请书,确实也是我家的真实情况。
我家生活在农村,父母都没啥本事,就是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我们全家。生活确实困难——我记得这样一件事:在我们弟兄们的再三要求下,母亲炒了一个鸡蛋,结果,让我们全家吃了一天,不是我们不爱吃,而是那鸡蛋炒的太咸——母亲舍不得鸡蛋啊。
那年暑假,我通过在生产队劳作的二哥,找了一个在石家庄当小工的活儿。
那个年代,虽然还有生产队,但农民们已经不甘寂寞了,有人私下成立了小包工队,到市里给人家承揽一些建筑方面的小活。包工队一般由两种人组成,即大工和小工。所谓大工,就是在建筑行业有一定技术的人,也称作瓦工,他们从事砌墙、抹灰之类的工作,非常辛苦,劳动强度很大,我那时是暑假,天气正热,但他们在太阳下,一干就是半天,背心和短裤上,每天都起几层汗渍;所谓小工,既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只需要有眼色有力气,从事那些搬砖、和泥、送灰一类的伺候大工的活路。
要有眼色,就是你当小工的,得眼里有活,得注意观察你所伺候的那些个大工,哪里缺砖你就赶紧上砖;哪里缺灰,你就赶紧供灰;在砖和灰都备足的时候,你可别以为该歇会儿了,你得赶紧趁此机会和灰——即把水泥和沙子按一定的比例搅拌均匀,然后用铁锹弄成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池子,倒上水,再赶紧用铁锹搅拌,使得沙子、水泥和水均匀地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稀稠适当的粘合剂,便成了大工们砌墙用的灰了。这是最苦累的一项工作了——人怕和泥、马怕拉犁嘛。在和泥的同时,哪个大工需要灰或砖了,你得立马停下手里的活,赶紧搬砖送灰,伺候大工,不然,遇到那些苛刻的大工,冲你一吆喝,你就该挨包工头的骂了。工资是:大工,每天三块;小工,每天两块。
也许有人会说,和灰不是用搅拌机吗?要知道,那时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搅拌机并不多,尤其是农村成立的小包工队,根本没实力购买的,所有的一切劳动,靠的都是最原始的劳动力——人。
放假后的第一天晚上,我到包工头家里问了上班的地点以及都需要带什么工具等等。包工头不假思索:带上你的饭菜,拿上一把铁锨,明早七点半赶到石家庄罐头厂就行了——这个包工头就是老黑,邻村的。
我又向他问了罐头厂的大概位置,便回去连夜借了邻居家的饭盒,从二哥家拿了把铁锹,然后草草洗了洗,便睡了。
第二天醒来,将近五点了,母亲已经给我做好了早晨吃的饭菜,并把我要带的中午吃的饭菜也准备好了。我匆匆洗漱,吃完饭,车后夹上饭盒,骑上姐夫给的那辆旧自行车,肩上扛着二哥家的那把铁锹,就出发了。
到七点半多吧,我到了罐头厂,找到了老黑。才知道他承包的建筑是罐头厂的锅炉房。我到那里的时候,工程刚刚起步,也就是刚把地基处理好,正是往上面砌墙的时候,也正是需要大工小工卖力的时候。老黑分派我和另一个上点儿年岁的小工老张供应两个大工的砖和灰。其余的小工有到别处拉料的、有搭架子的,反正都没闲着。而老黑自己呢,在分派完活路之后,他也就操起大铲,砌起墙来。如此一来,我们两个小工就等于伺候着三个大工的用料了。
我和老张先和泥,这得用上二十多分钟,然后,把泥送到大工身边的灰斗子里,再把砖搬到大工的身边——我的假期开始了。
高中阶段,我的每个暑假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我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分给每个班若干的助学金,以资助那些在完成学业时家里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由班主任老师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分发给学生。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先让自认为家庭有困难的农村的学生自己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写出一份申请,然后,再组织那些吃商品粮的城里的学生组织讨论,结果,我得到了最高的助学金——每月3元。
可别小瞧这每月3元,要知道,我们当时每个月的伙食费才9元呢。
而我所写的申请书,确实也是我家的真实情况。
我家生活在农村,父母都没啥本事,就是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我们全家。生活确实困难——我记得这样一件事:在我们弟兄们的再三要求下,母亲炒了一个鸡蛋,结果,让我们全家吃了一天,不是我们不爱吃,而是那鸡蛋炒的太咸——母亲舍不得鸡蛋啊。
那年暑假,我通过在生产队劳作的二哥,找了一个在石家庄当小工的活儿。
那个年代,虽然还有生产队,但农民们已经不甘寂寞了,有人私下成立了小包工队,到市里给人家承揽一些建筑方面的小活。包工队一般由两种人组成,即大工和小工。所谓大工,就是在建筑行业有一定技术的人,也称作瓦工,他们从事砌墙、抹灰之类的工作,非常辛苦,劳动强度很大,我那时是暑假,天气正热,但他们在太阳下,一干就是半天,背心和短裤上,每天都起几层汗渍;所谓小工,既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只需要有眼色有力气,从事那些搬砖、和泥、送灰一类的伺候大工的活路。
要有眼色,就是你当小工的,得眼里有活,得注意观察你所伺候的那些个大工,哪里缺砖你就赶紧上砖;哪里缺灰,你就赶紧供灰;在砖和灰都备足的时候,你可别以为该歇会儿了,你得赶紧趁此机会和灰——即把水泥和沙子按一定的比例搅拌均匀,然后用铁锹弄成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池子,倒上水,再赶紧用铁锹搅拌,使得沙子、水泥和水均匀地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稀稠适当的粘合剂,便成了大工们砌墙用的灰了。这是最苦累的一项工作了——人怕和泥、马怕拉犁嘛。在和泥的同时,哪个大工需要灰或砖了,你得立马停下手里的活,赶紧搬砖送灰,伺候大工,不然,遇到那些苛刻的大工,冲你一吆喝,你就该挨包工头的骂了。工资是:大工,每天三块;小工,每天两块。
也许有人会说,和灰不是用搅拌机吗?要知道,那时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搅拌机并不多,尤其是农村成立的小包工队,根本没实力购买的,所有的一切劳动,靠的都是最原始的劳动力——人。
放假后的第一天晚上,我到包工头家里问了上班的地点以及都需要带什么工具等等。包工头不假思索:带上你的饭菜,拿上一把铁锨,明早七点半赶到石家庄罐头厂就行了——这个包工头就是老黑,邻村的。
我又向他问了罐头厂的大概位置,便回去连夜借了邻居家的饭盒,从二哥家拿了把铁锹,然后草草洗了洗,便睡了。
第二天醒来,将近五点了,母亲已经给我做好了早晨吃的饭菜,并把我要带的中午吃的饭菜也准备好了。我匆匆洗漱,吃完饭,车后夹上饭盒,骑上姐夫给的那辆旧自行车,肩上扛着二哥家的那把铁锹,就出发了。
到七点半多吧,我到了罐头厂,找到了老黑。才知道他承包的建筑是罐头厂的锅炉房。我到那里的时候,工程刚刚起步,也就是刚把地基处理好,正是往上面砌墙的时候,也正是需要大工小工卖力的时候。老黑分派我和另一个上点儿年岁的小工老张供应两个大工的砖和灰。其余的小工有到别处拉料的、有搭架子的,反正都没闲着。而老黑自己呢,在分派完活路之后,他也就操起大铲,砌起墙来。如此一来,我们两个小工就等于伺候着三个大工的用料了。
我和老张先和泥,这得用上二十多分钟,然后,把泥送到大工身边的灰斗子里,再把砖搬到大工的身边——我的假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