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吧 关注:760贴子:546
  • 0回复贴,共1

现实的“黑”与理想的“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说仅凭司汤达对贝藏松神学院的描写,他就已完全够得上“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名号,但是假如把他的《红与黑》跟发生在他故乡格勒诺布尔市的真实事件——也就是《红与黑》中于连故事的原型——相比,我们就能发现司汤达笔下的人物是多么美好而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在格勒诺布尔真实的法庭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极其丑恶的:受审青年贝尔德将自己的杀人罪行完全归结于自己情妇的“始乱终弃”,在被判死刑之后寄希望于特赦;贝尔德的情妇的丈夫和另一任情人则竭力将贝尔德说成恶劣的自做多情者及忘恩负义者;当地神父试图用最拙劣的方法证明贝尔德的恶行(以取悦原告),引得法庭上的旁听者哈哈大笑。在这个看客冷笑,被告怯懦,原告卑鄙的故事中,我们什么都能看到,唯独看不到人性和感情。假如用颜色来形容,毫无疑问,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一片漆黑,只能让司汤达充满感情的笔法来化腐朽为神奇,为它添上一点可贵的红色。于是,我们看到了教于连念书的老医生、谢朗神父、富凯、市长夫人、彼拉神父……他们都给了于连爱,也得到了他的爱。在司汤达安排下,于连最终还是选择忠于他们,没有倒向另一类人。司汤达甚至将自己对美的感受也慷慨地赋予了于连。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下述情节:这个完全不信教的青年曾不能不为教堂圣洁的建筑语言感动,对美的热爱和敬畏使他克服了讽刺与仇恨,在这一刻,虔诚,对人类创造的美的虔诚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这难道不是“司汤达综合症”的轻度发作么。现实世界提供了一个黑暗的背景,司汤达用它来衬托他塑造的高贵的人。



1楼2008-08-20 12: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