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周杰伦《青花瓷》
前言:这将是一篇悲文,愿意怨念一把的大人们,可以进。
-------------正文-------------
烟雨霏霏,月色隐隐。
周瑜倚在床边,倦倦的眼扫过案几上积起的尘灰,烛火里那只小小的青花瓷杯光泽寂寂。
伸手拿过,微凉的触感让他小小的蹙眉。扬起唇角笑了一笑,竟微微出了神。
淡青,玉白。
好似那日浸在雨里的青黛群山,好似那个人皎皎如月的白衣和眼底浅浅的笑意。
===================
遇到他的时候,正是烟雨不歇的黄昏。
立在江岸,周瑜怔怔望着雨幕里的江水漾起涟漪。
微凉的雨抚过眼睫。
这就是自己要守护一辈子的地方。
不知微雨中立了多久,忽觉身后有人走近。
头顶也就多出了一片晴空。
来人白衣,眼眸素淡澄明,笑容轻浅温和。
熟悉而又陌生。
温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都督何必淋雨。”
同样的场景,恍若发生在经年之前。
周瑜收回恍惚的思绪:“先生,瑜自习惯。”
白衣男子微蹙的眉头展开,带出一个了然的笑容:“都督还是早些休息为好。”
说着转身,温温的白在雨里模糊起来。
周瑜望了一会儿,忽然三步作两步赶上他:“雨愈发大了,先生可愿与瑜共伞?”
男子眯起眼笑:“亮自当尽举手之劳。”
伞不大,两个人肩并肩刚刚好。傍晚很静,两个人默默前行,并不说一句。只听见雨打在伞面,噼噼啪啪溅落的声音。
周瑜不禁侧目去看身边的人。
他很安静,全然不像昨日朝堂之上妙语连珠气定神闲。就像是一个偶然邂逅在漫漫路途里的旅伴,聪明的知道分寸,懂得有礼的保持一定距离。可是若是你开口,他亦会含笑作答。而且不会掩饰,不会伪装,不会说违心的话。
但他们一直默契的没有开口。
仿佛在抗拒两条平行线进一步的相交,小小而执拗的坚持。
直到府门口,周瑜停下问他:“先生进去喝杯茶么?”
他如周瑜所料的摇头:“亮先回驿馆了。”
波澜不兴的白衣。
周瑜曾以为初见即收梢,他们来不及有更多的交集。
可他竟是懂得自己的。
不只是同卧掌中的“火”字,不只是自己一个眼神他就会言笑晏晏地说亮愿立军令状,不只是他如期带着十万箭归来后笑着问自己都督可还满意。
那天在江边,自己半真半假的要他留东吴效力。他笑着反问:“若是要都督与亮共护吾主呢?”
目光对接,彼此了然。
“都督与亮一样,无非都为一段情谊。即使,”他望着周瑜,声音放轻,“即使现在东吴的主人,与当初的那个人相距甚远。”
周瑜记得自己那会儿是竭力按下心中的惊诧的。这么多年。这么多年的风平浪静。甚至自己都快麻木到忘记初衷。
居然被眼前的人一语道破。
周瑜看见他微笑了,眼底有一簇光芒,似是极淡的怜惜。
“都督,你永远还是你。”
留下一句含义不明的话,他很快离开。
那语气里轻忽的关切,让周瑜蓦的有些动容。
所以卧病不起的时候,竟是有些期待的。
直到他来。
笑得像浅浅的烟雨,他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说要祭风要设坛。
却在说了“亮不扰都督清休”之后又回了身。
俯身,垂下的发丝溜进周瑜宽松的外袍,盈在耳边的吐息温暖而轻悄。距离极近的时候,连心跳也是诱惑。
“三日之后,亮来此与都督一叙可好。”
根本不是问句,更不是请求的口吻。简直是不容更改的通知。
周瑜才发现这个男人淡定的面容下隐藏着怎样的狡黠。
三日后的夜晚,月色很好。
他如约而至。
初冬的腊梅开得正好,梅影石桌边的人抬眸,眼底有月华凝然。
两只小小的白瓷杯,清澄的碧色荡漾。
“不饮酒么?”他问。
“我希望更清醒一点。”周瑜笑了笑。
他低眉漫不经心的执起杯子:“还不够清醒?”
“若是清醒,怎会在大战之前在此地与你品茗。”周瑜颇有几分揶揄。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周杰伦《青花瓷》
前言:这将是一篇悲文,愿意怨念一把的大人们,可以进。
-------------正文-------------
烟雨霏霏,月色隐隐。
周瑜倚在床边,倦倦的眼扫过案几上积起的尘灰,烛火里那只小小的青花瓷杯光泽寂寂。
伸手拿过,微凉的触感让他小小的蹙眉。扬起唇角笑了一笑,竟微微出了神。
淡青,玉白。
好似那日浸在雨里的青黛群山,好似那个人皎皎如月的白衣和眼底浅浅的笑意。
===================
遇到他的时候,正是烟雨不歇的黄昏。
立在江岸,周瑜怔怔望着雨幕里的江水漾起涟漪。
微凉的雨抚过眼睫。
这就是自己要守护一辈子的地方。
不知微雨中立了多久,忽觉身后有人走近。
头顶也就多出了一片晴空。
来人白衣,眼眸素淡澄明,笑容轻浅温和。
熟悉而又陌生。
温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都督何必淋雨。”
同样的场景,恍若发生在经年之前。
周瑜收回恍惚的思绪:“先生,瑜自习惯。”
白衣男子微蹙的眉头展开,带出一个了然的笑容:“都督还是早些休息为好。”
说着转身,温温的白在雨里模糊起来。
周瑜望了一会儿,忽然三步作两步赶上他:“雨愈发大了,先生可愿与瑜共伞?”
男子眯起眼笑:“亮自当尽举手之劳。”
伞不大,两个人肩并肩刚刚好。傍晚很静,两个人默默前行,并不说一句。只听见雨打在伞面,噼噼啪啪溅落的声音。
周瑜不禁侧目去看身边的人。
他很安静,全然不像昨日朝堂之上妙语连珠气定神闲。就像是一个偶然邂逅在漫漫路途里的旅伴,聪明的知道分寸,懂得有礼的保持一定距离。可是若是你开口,他亦会含笑作答。而且不会掩饰,不会伪装,不会说违心的话。
但他们一直默契的没有开口。
仿佛在抗拒两条平行线进一步的相交,小小而执拗的坚持。
直到府门口,周瑜停下问他:“先生进去喝杯茶么?”
他如周瑜所料的摇头:“亮先回驿馆了。”
波澜不兴的白衣。
周瑜曾以为初见即收梢,他们来不及有更多的交集。
可他竟是懂得自己的。
不只是同卧掌中的“火”字,不只是自己一个眼神他就会言笑晏晏地说亮愿立军令状,不只是他如期带着十万箭归来后笑着问自己都督可还满意。
那天在江边,自己半真半假的要他留东吴效力。他笑着反问:“若是要都督与亮共护吾主呢?”
目光对接,彼此了然。
“都督与亮一样,无非都为一段情谊。即使,”他望着周瑜,声音放轻,“即使现在东吴的主人,与当初的那个人相距甚远。”
周瑜记得自己那会儿是竭力按下心中的惊诧的。这么多年。这么多年的风平浪静。甚至自己都快麻木到忘记初衷。
居然被眼前的人一语道破。
周瑜看见他微笑了,眼底有一簇光芒,似是极淡的怜惜。
“都督,你永远还是你。”
留下一句含义不明的话,他很快离开。
那语气里轻忽的关切,让周瑜蓦的有些动容。
所以卧病不起的时候,竟是有些期待的。
直到他来。
笑得像浅浅的烟雨,他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说要祭风要设坛。
却在说了“亮不扰都督清休”之后又回了身。
俯身,垂下的发丝溜进周瑜宽松的外袍,盈在耳边的吐息温暖而轻悄。距离极近的时候,连心跳也是诱惑。
“三日之后,亮来此与都督一叙可好。”
根本不是问句,更不是请求的口吻。简直是不容更改的通知。
周瑜才发现这个男人淡定的面容下隐藏着怎样的狡黠。
三日后的夜晚,月色很好。
他如约而至。
初冬的腊梅开得正好,梅影石桌边的人抬眸,眼底有月华凝然。
两只小小的白瓷杯,清澄的碧色荡漾。
“不饮酒么?”他问。
“我希望更清醒一点。”周瑜笑了笑。
他低眉漫不经心的执起杯子:“还不够清醒?”
“若是清醒,怎会在大战之前在此地与你品茗。”周瑜颇有几分揶揄。